木蘭花令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是納蘭詞中流傳最廣的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更是所有納蘭詞中、乃到古往今來的所有詩詞名句最為流傳的一句,也是最有名的一句。它道盡了人世間的聚散離合,最消受不得的東西。
我曾買了一本書,就是詳細講述納蘭一生的故事,一個至真至性之的人。少年時代與表妹產生短暫朦朧的初戀,最後表妹被送進宮裡。從此永不得見,難續前緣。
從朝思暮想到悲情初生。這也為他的詞風做好了鋪墊。後來得紅顏知己盧氏,也就是納蘭的髮妻。只是恩愛不過兩年,盧氏因難產而亡。
後來好友顧貞觀將江南才女沈宛帶到京師引見於他,相處半年。可惜他心中對盧氏的思念越來越深,難以割捨。沈宛黯然而去。徒留一生遺憾。
納蘭容若出生時,明珠因為堅定支持削番而深得康熙重用,最後權傾朝野。這樣的家世裡他根本不可能是一位天生憂鬱的公子哥。
況且他文武兼修,擔任過御前侍衛,曾多次隨康熙出徵。那只能說明他的悲傷甚至悲情的詞風,是因為愛得太真太執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從此心心念念,再也忘不掉曾經朝夕相伴的佳人。
納蘭性德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
他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納蘭性德曾拜名師徐乾學。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
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納蘭性德24歲時將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高度評價。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側帽集》是納蘭髮妻去世之前的作品,在吳氏去世之後,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後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
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所以他的朋友多為不肯落俗的江南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
很難想像一句 人生若只如初見 道盡人世間所有對美好的期盼和哀怨。世間好些事物發展的結果並不像人們最初想像的那樣美好。
好多事情往往會變得超出人們最初理解,變得沒有剛開始那麼美好。初見時的美好,結局的超乎想像,總是那麼的遺憾和哀傷"。所以要是一切都如剛開始一樣多麼美好。
這首送蓀友是納蘭性德為好友嚴繩孫所做。納蘭性德小嚴繩孫三十於歲,亦師亦友,雙方感情極深。所以當嚴繩孫南歸之時,想到彼此即將天各一方,一老江南,一在燕北,相見無期,納蘭不禁悲從中來。如果知道相識相知還要離別,還不如不相識,不相識就不會有離別的痛苦。
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橫門驪歌淚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墮,此時君亦應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無成已如此。
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
荊江日落陣雲低,橫戈躍馬今何時。
忽憶去年風月夜,與君展卷論王霸。
君今偃仰九龍間,吾欲從茲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風未落如朝霞。
君如載酒須盡醉,醉來不復思天涯。
很難想像人生若只如初見,到人生何如不相識這兩句話出自一個人之手。兩句都是處於極端之境的話語。一個道盡初見的美好,一個說盡還不如不相識的無奈。這中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和人生我們不得而知。
三十歲人生的納蘭容若,一生很短暫。卻留給世人太多的謎題和感傷。
但願人生如只如初見,畢竟遇見你才是一切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