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
公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準,是人類社會秩序的價值規範。把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之一,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公正為民」的思想隨處可見,並且構成了系統完備的理論學說,不僅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準則,也成為維繫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主要精神支柱。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中國很早就有關於公正的思想,這源於「天下為公」的理念。《太公六韜》中有一段話可做註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這一論斷,也是從商朝滅亡和周朝興起的歷史經驗中得來的。
商朝末期,紂王暴虐淫侈,例行逆施,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制訂酷刑苛法,鎮壓百姓反抗,最終眾叛親離,成了獨夫民賊。相反,周文王採取「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的政策,修德行善,政治清明,廣羅人才,發展生產,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擁護,奠定了周王朝崛起的基礎。
商鞅在總結歷史經驗後也得出「公私之交,存亡之本」的結論。他說:「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疾賢,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堯、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明於治亂之道也。故三王以義親,五霸以法正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樂其政,而莫之能傷也。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上古以來堯舜以至三王五伯,治國理政的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能夠成功的原因,都在於為天下而位天下,為天下而治天下,不是把天下之利歸於一己之私。而當時天下紛爭、戰亂頻仍的原因,也是由於執政者「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不是為了天下百姓,而是趁機謀取私利,以至於民心離散,國家危亡。因此,商鞅指出,為天下之公,還是私天下之利,是決定國家存亡的根本原因。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惟公而後能正」,這些思想成為古代先賢的共識。黃宗羲總結堯舜之道時說:「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據《左傳》記載,邾文公打算遷都,史官佔卜的結果是:「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文公說:「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立君為民,大公無私,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傳統。
社會公正,關係人民福祉
公與私相對,正與偏相對。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國家的強盛之道,在於為人民謀福利,以芸芸大眾為重心,而不僅是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因此,古聖先賢把社會公正看作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倡導為公為民的政治立場。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神獸獬豸能夠明辨是非曲直,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富有靈性,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因此成為秉持公正、不偏不倚的化身。據說黃帝、皋陶等人都曾用獬豸來決斷疑獄,公正執法。《尚書》載有「以公滅私,民允其懷」的訓誥,告誡領導幹部不能只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問題,而要一心為民,百姓才能信服。《呂氏春秋》說:「夫私視使人目盲,私聽使人耳聾,私慮使人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私慾容易產生偏見,使人看不清方向,只有心術在公,把持公正底線,才能避免災難。
《慎子》記載當時的制度建設,都是從倡導立公去私、體現公正原則的目的出發:「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管子也認為,禮法制度的建立,是為了制約偏私之心,維護社會公正:「上以公正論,以法制斷,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亂君則不然,有私視也,故有不見也;有私聽也,故有不聞也;有私慮也,故有不知也。」韓非子進一步指出:「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公法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有力保障,是實現國家秩序的重要方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除了外在的法律制約,社會公正的實現,還需要領導幹部身體力行,持守正道,帶動公平正義的社會風氣。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讓百姓信服?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提拔正直的人為政,百姓自然信服;反之,邪佞之人當道,百姓就會不服。孟子也指出:「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自己不行正道,是不能使別人正直的。孔子教育弟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分配方式不公平,也會破壞社會公正,導致民心不平,人言鼎沸。只有分配公正,社會和諧,國家安定,人民才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社會公正的實現,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追求。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為實現社會公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保障。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決維護社會公正,切實保障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來源:中國文明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