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則有關「成都小學生有多厲害」的新聞衝上熱搜,並在微博上形成多個話題,最高閱讀量達9500萬。
成都一家救助中心最近收到了價值萬元的物品捐贈,捐贈者是成都的一個小學生,她叫果果。
據了解,果果通過雙十一期間帶貨,在朋友圈推薦熱門商品賺取佣金,最後賺到了一萬多元。這些錢,她全部捐給了救助中心。
救助中心的負責人表示,果果是救助中心迄今年齡最小的捐贈者,他們也沒有想到孩子會把自己掙的錢一分不留全部捐出,「真的非常感動」。
果果小朋友有一些優點,我們大人們都值得去學習:
1. 她很有愛心,小小年紀就懂得去救助小動物;
2. 她很有方法,不是伸手跟父母要錢,而是選擇自己賺錢去救助動物;
3. 她非常大氣,賺到了1萬多,毫不猶豫地捐給了救助中心,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吧?
阿槑老師仔細地看完了這則新聞,以及新聞背後的故事,發現果果小朋友這麼優秀,與父母對她平時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01
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當果果看到救助中心發布的「急需舊衣服、狗糧等物品」的信息時,就萌發了自己賺錢幫助他們的念頭,並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
請注意:這時候,她的父母並沒有因為果果是個小孩子,就對她的想法一笑置之。他們認認真真地了解了果果的想法,並鼓勵她去做。
在徵得父母的同意後,果果開始帶貨。她挑選商品推薦到朋友圈,自己梳理文案,親手繪畫海報,每一件事都用心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果果的支持也是不遺餘力,他們幫助孩子將推廣內容發布在朋友圈,並號召身邊的親朋好友們一起宣傳。
所以,在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時,家長千萬不要只把它當作小孩子的玩笑,而是要認真傾聽、並判斷是否可行。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強的後盾。
02
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
為什麼果果會知道救助中心需要幫助呢?為什麼她會想到去幫助流浪狗呢?因為果果一直以來都在做著幫助流浪狗狗們的公益活動。
因為果果媽媽很喜歡小動物,從小就帶著果果去救助中心做公益,給流浪狗狗洗澡餵食。她們還收養了一隻流浪狗,狗狗也陪伴著果果成長。
可以說,媽媽的這種行為,無意間培養了果果的愛心。小學生時代是孩子們認知開始萌芽的時期,這個時候父母的引導尤為重要。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你自己先是什麼樣的人。
03
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
作為小學生,當果果想要幫助流浪狗時,她並沒有利用自己「小孩子」的身份撒嬌,找父母要錢,而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掙錢。
通過帶貨的形式賺取佣金
做功課了解種草規則
調研大家喜愛的商品
手繪海報、廣告展示牌
發布朋友圈......
這一切,都是果果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達到目標。雖然這一萬元對於救助中心來說不多,但卻是這個小姑娘能給到的所有了。
在阿槑老師看來,熊孩子和乖孩子的區別就是:
熊孩子總是希望能「無條件得到一切東西」;
乖孩子則知道「要想得到某樣東西,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和代價」。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傳遞一種正確的教育觀:孩子想要某種東西,他必須為之付出努力,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輔助孩子獲得正面的結果。當正面的結果給孩子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之後,就可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長此以往,當孩子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我該去努力去付出,而不是我要索取要哭鬧。
而果果,毫無疑問就是這種孩子。
孩子的價值觀一定是來自父母的。父母的言談舉止,就像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你首先要是那樣的人;你要求孩子要做的一些好事,你首先也要做到。這就如我們常常說的「講千遍不如行動一次」、「身教重於言教」。
互動:
你的孩子
有過靠自己賺錢的經歷嘛?
歡迎分享。
(全網同號:極客數學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