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考志願填報APP靠譜嗎? 專家建議要理性看待,勿一味相信「大數據」)
信息時報記者 徐珊珊
6月26日~7月1日是廣東高考志願填報的時間。對於不少考生和家長來說,如何科學合理地填報志願成為眼下的最重要的事。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高考填報志願的APP由此受到家長、考生的青睞。不過,專家建議要理性看待這些APP,不要一味相信所謂大數據。
APP體驗
一次推薦百所高校 點擊詳情需花錢
近日,廣州家長王女士下載了一個名為「高考XX君」的APP,王女士的兒子今年高考文科530分。根據他的成績,APP推薦了110所高校,其中衝刺推薦22所,穩妥推薦37所,保底推薦51所。「推薦的院校太多了,而且沒有具體的分析,也不知道推薦的依據是什麼,我們有點拿不定主意。」王女士點開推薦院校的介紹後,發現每所院校錄取預測分一欄都被打上了*號。比如衝刺推薦的華南農業大學,預測分顯示為5**;保底推薦的華東交通大學,預測分也顯示為5**。要想查看實際預測分數,需要花費38元購買。
同時,在數量眾多的推薦高校中如何選擇,也令考生和家長糾結不已。這種情況下,該APP還推出了針對考生的「專業測評」,考生需要花費18元參與測評,軟體會根據心理測試問題,為考生推薦與之相匹配的專業。不僅如此,點擊該平臺頭條,會出現志願填報服務的購買列表,如根據名次推薦學校需花費58元;開通VIP會員功能需花費298元,享受志願填報三部曲:專業定位+海選院校+志願預測。而一對一專家指導的價格更貴,原價3558元,限時折扣價1998元。「花錢還是小事,就怕萬一他們不專業,提供的參考數據不對,影響孩子錄取,到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王女士說出了家長們的心聲。有家長如此評價該平臺,「這個軟體哪一項不要錢?!」
隨後,記者在手機應用平臺上的搜索欄中輸入「高考志願」幾個字後,出現了十幾個與之相關的APP。記者又登錄了其他幾款APP,發現其形式和內容幾乎大同小異,而每個APP都提供有償志願填報指導,而收費項目也從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個別專家諮詢費用甚至上萬元。
考生反響
能減少篩選時間 但只能作為參考
對於考生和家長來說,在上千所大學、數千個專業中,根據自己的條件選報一個適合的志願的確不是件容易事。有不少家長表示,面對複雜的報考規則,如果有一個權威的大資料庫,根據近年來全國招考數據、各校高招政策、各專業前景等作出合理分析,確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家住天河北的徐先生從事IT行業,他認為「大數據」時代,人工智慧掌握的資料更全面、信息更新更及時,計算出來的結果也許更精準,還可以省去一些自己比較篩選的過程和跑各大院校招生諮詢會的時間。
但對於目前的高考志願填報APP究竟有多大參考價值的問題,更多的學生、家長表示持保留態度。高考生小黃坦言,她並不十分信賴這類APP,「大數據只是過去的總結,不一定適用於今年。而且我報考院校涉及個性化的東西很多,我的興趣在哪兒?我能夠做什麼?這些問題,不應由別人甚至機器來替自己回答。」
事實上,人工智慧開啟高考報考新時代,解決了普通高考家庭與志願填報之間信息不對稱和不充分的問題。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人工智慧只是輔助決策,不是代替做決定,也沒有100%的準確率。而且目前這個行業內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的數據精準、分析專業,也有的信息來源不權威、錯漏百出。
專家聲音
專業性有待考證 以官方指南為準
廣東金融學院招生與就業工作處處長吳斌表示,「高考志願填報APP上的一些數據,可作為大概的了解,但不應作為高考志願填報的最終參考。」吳斌認為,高考填報志願專業性非常強,不僅要結合當地政策和專業錄取數據,同時還要考慮到考生和家長的不同選擇,將這多方面全面綜合考慮,才能給出一個全面的、專業的推薦。而有的APP開發人員只是在炒作大數據、職業規劃等概念,有一定商業目的。其次,填報志願應該結合考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包括他未來職業和專業發展方向,來選擇適合他的大學和專業。
暨大附中的黃老師建議考生,在進行志願填報時,應以學校發的志願填報指南為準。如果要參考APP的數據,可將「往年高校錄取分數線」、「高校招生計劃」等與志願填報指南對應起來看,「避免數據偏差造成判斷或選擇失誤。」
(原標題:高考志願填報APP靠譜嗎? 專家建議要理性看待,勿一味相信「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