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場大躍進:如何讓三億人玩冰雪

2020-12-03 中國新聞周刊

2018年8月,全國青少年U系列滑冰賽長春站的一場賽事。圖/新華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錢煒

本文首發於總第869期《中國新聞周刊》

從天安門出發,沿長安街西行16公裡,在見慣了一路的「水泥盒子式建築」之後,3個巨大的「白色泡泡」忽然映入眼帘。這裡是2017年5月投入使用的石景山區第一家室內冰場——市民冰雪體育中心。《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到達的當天上午,一塊冰場正在修整冰面,在另一塊開放的冰場上,只有兩三個孩子在訓練。

冰場所屬的公司啟迪冰雪集團常務副總裁宋克剛解釋說,「上午都沒什麼人,加上現在是暑期,很多家庭都帶著孩子出去旅行了,是淡季,平時的下午及晚上才是冰場的尖峰時段。」8月15日晚上,宋克剛隨手拍了一張體育中心停車場的照片,車位幾乎是滿的。

從市民冰雪中心再往西約10公裡,就是首鋼集團,那裡共有最近剛剛投入使用及正在建設的4塊冰場。按計劃,在2019年之前,首鋼將是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和冰壺國家隊的訓練基地,此後將轉入民用。如此密集分布的冰場,都是在最近3年裡集中出現的。

過去,北京的室內滑冰場主要集中於朝陽與海澱兩區,在北京16個區裡GDP與人口排名雙雙僅居第11位的石景山區,此前沒有一家室內冰場。然而,由於是2022年冬奧會組委會的所在地,石景山在發展冰上運動方面開始奮力追趕,提出要在2020年前建10塊冰場,將佔北京市新建冰場的2/3強。

與此同時,啟迪冰雪的母公司啟迪控股,這家過去從未涉足過冰場產業的企業,在完成了它的第一個冰場項目石景山冰雪中心後,就亮出了「三年建設100塊冰場」的野心。所有這些,只是北京申辦冬奧會時提出的「三億人參與冰雪」目標的一小塊拼圖。

難以見到冰的冰場

2008年,佟偉已經做了20多年的膜結構生意,打算轉型。這一年,「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GDP總量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位。佟偉由此感到,發達國家盛行的冰雪運動,將是國內下一步的藍海產業,他便走訪、調研了國內多家冰場。

那時,國內的商業冰場,即由私人投資和運營、一般建在商場與高檔酒店裡、且面積小於1800平方米的冰場數量還很少,大多都是各地體育局系統下屬的專業冰場。佟偉發現,這些冰場大多生存困難。由於冰場耗電量太高,很多冰場常年不凍冰,有的長期關閉,有的則轉做其他經營。

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中心原冰球部部長於天德還記得,過去,他們去東北訓練,都要帶著總局下撥的「凍冰費」交給地方冰場。因為耗電量大,冰場根本墊不起製冰費用。「有句話叫『建得起,用不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冰場都處於這種狀態。」於天德說。

根據山東體育學院副教授種莉莉的調查,2001年昆明建成的西南地區首塊冰場——紅塔集團體育中心滑冰場,作為「北冰南移」的典範,在運營13年之後,因冰面冷凝管破裂、製冰機老化嚴重等問題,於2013年10月暫停營業。紅塔冰上運動中心負責人表示,「目前就冰場的現狀,全部維修的成本還不如新建。但重建一個冰場,至少需要一千萬元。」2012年,紅塔冰上中心的營業額只有78.5 萬元,而僅電費一項成本支出就花費了183萬。這種盈利能力,對於自負盈虧的企業來說,顯然維持下去十分困難。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山東濟南奧體中心的滑冰場,也在開業不久後,因營業額較低,冰場運營成本太高,而不得不關閉至今。

在這些專業冰場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北京在1990年建成的大道速滑館。於天德說,1990年亞運會時,為了全面發展體育項目,國家在首都體育館北面蓋了一個大道速滑館,其中基建由中央財政撥款,製冰設備與凍冰費用由當時的國家體委承擔。對於冰上項目來說,花樣滑冰與短道速滑可共用一個冰場,但由於冰壺場地特殊、大道速滑的運動距離長,所以均需要單獨建場地。

大道速滑館建好以後,中國準備組織一次亞洲聯賽,給日本發了兩次邀請函,都沒有回音。對此,於天德回憶說,「他們都不相信中國會建滑冰館,覺得我們經濟還不如他們,怎麼可能養得起?後來他們來參賽,還跟我們說,日本有錢也不建滑冰館,即使靠去國外訓練參加比賽來培養運動員,也比自己建一個館划算多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日本人的算盤打得很精。首體後面的這個大道速滑館建成以來,一共就凍過3次冰,使用過3次。「因為凍冰太貴了,那時候光是制冷機開一天的費用就要6000元。」體育總局冬季運動中心的冰場技術人員鄧剛解釋說。這個館後來就改為經營羽毛球、桌球等一些常規項目,而製冰設備與管道等設施,因年久失修已不能再用,最近該館終於被全部拆除。

在籌備冬奧的浪潮裡,一個新的、將為冬奧會服務的大道速滑館,正在國家體育場北面加緊施工建設。這個未來冬奧會的標誌性建築將與「鳥巢」「水立方」相鄰,被命名為「冰絲帶」。

除了專業冰場,很多商業冰場的盈利狀況也堪憂。種莉莉於2016年發表了《中國冰上項目場地資源現狀調查研究》一文。文中指出,在她的調查中,商業冰場負責人對盈利問題諱莫如深,不願提及,但坦言自家冰場處於持續盈利狀態的很少,大多依靠其背後財團的支持,才能維持其經營。近幾年,上海的萊佳、萬體、司凱特等冰場先後關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關閉或停業的冰場大致有30家,而且未來該數字或將不斷刷新。究其原因,冰場經營中資金收入主要源自散客上冰和訓練收費兩大塊,其他資金來源如廣告、贊助、冠名、捐贈等都很少。

2003 年,全國的室內冰場只有 21 家,2011年,達到59家,到2016年底,增至 188 家。對此,佟偉解釋說,儘管國家的「北冰南移」戰略在1980年代就已經提出來了,但30年來一直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僅在最近10年才有了起色。說到底,這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按照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民眾將會對體育運動有所需求;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體育運動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時會迎來冰雪運動發展的「黃金期」。但直到2011年,中國人均GDP才首次超過5000美元大關,2017年達到8800美元,開始逼近冰雪運動大發展的節點。「現在國內玩冰雪是高大上的代名詞,如果將來中國人均GDP超過了挪威,人們就會去玩船。」佟偉說。

如果沒有冬奧會,國內的冰雪產業可能還在伴隨經濟增長而不溫不火地發展下去。2015年7月,北京與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三億人參與冰雪」,是中國申辦冬奧的承諾之一。為兌現這個承諾,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意在鼓勵大眾參與冰雪運動的文件。其中,《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提出了最為明確的目標——到2022年,全國滑冰館數量不少於650座,其中新建不少於500座。據預測,中國的冰雪產業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10000億人民幣。

上海冰壺隊隊員徐哲晟(中)在上海徐匯區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冰壺館內訓練。圖/新華

冬奧讓冰場「升溫」

如今,伴隨著冬奧會的到來,一切都開始加速。

業內所有人都感受到冰場產業的迅速升溫。在過去,冷庫、空調是製冷產業的大頭,中國製冷學會副秘書長楊一凡過去的精力也一直集中於此,但最近兩年來,他接到企業關於冰場方面的諮詢明顯多了起來。北京世紀星滑冰俱樂部的創始人範軍則坦言,「全國的冰場都在發展,但北京是爆炸式增長。」

2016年3月初,即申冬奧成功7個月後,北京市就出臺了《關於加快冰雪運動發展的意見(2016—2022年)》及七項配套規劃。根據規劃,到2022年,每個區都要新建一座不小於1800平方米的國際標準室內冰場,總共至少擁有36座室內冰場,而據原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冰球部副部長紀俊峰統計,目前,北京市已有、曾有和即將竣工的室內冰場已經達到了73塊,其中關閉7塊,而符合NHL標準的1560平方米冰場和符合奧運標準的1800平方米冰場,比例已接近一半。

據統計,僅在北京朝陽區,以冠軍溜冰場朝陽大悅城店為中心,方圓7公裡範圍內,就有興隆公園的浩泰、國貿的LeCool、平房的小狼以及長楹天街、藍色港灣兩家全明星,還有陳露冰上中心,總共7家冰場。而這其中,有4家都是在最近三年內開張的。

在涉足冰場行業之前,啟迪控股已在全國建有3家喬波室內滑雪館。儘管製冷技術原理相同,但啟迪經營的冰場與雪場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項目。石景山市民冰雪中心並不是常規滑冰館,而是氣膜結構。宋克剛解釋說,由於是一種全新的形態,在政府的定義裡,這連臨時建築都不算,僅屬於「地表附著物」。

之所以建氣膜結構的滑冰館,宋克剛說,主要是為了節省成本。由於中國的商業用地拿地價格高,招拍掛和審批的流程緩慢,如果按照正常的建築項目來做冰場,勢必節奏緩慢,無法迅速打入市場。而氣膜滑冰館對土地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且建設周期短,造價比常規體育館低不少。為鼓勵體育產業發展,國家有文件鼓勵用綠地、廣場、公園等空置用地來建設體育設施。根據該文件,市民冰雪中心就建在了八寶山地鐵口西北角的一片綠地上。

然而,氣膜滑冰館是一個全新事物,在制度與管理上都是一片空白,由於不算建築物,甚至都找不到一個相對應的管理部門來審批項目。「這都要感謝石景山區政府,他們有勇氣來承擔創新的風險,給了我們這個機會。」宋克剛說,市民冰雪中心是在石景山區政府的辦公會上,以會議紀要的形式批准了這個項目。在城管、綠化、安全、消防等各方面,區裡相關部門都積極配合,想辦法解決各種管理問題。

宋克剛坦言,啟迪控股作為一家國企,與政府的關係比較好。但更重要的是時勢——在「三億人上冰雪」的大戰略下,各地政府都在積極發展群眾冰雪運動,但完成這個目標的前提,是要有基礎設施。「政府為什麼支持我們呢?因為我們服務了政府的需要。」

在石景山項目完成後,啟迪很快又在三亞建成了一個同樣的氣膜結構滑冰場。這兩個項目也成為啟迪引以為傲的事情,宋克剛就表示,「我們的冰場一個建在北京長安街沿線,一個在中國氣候最炎熱且有颱風的三亞,這無形中就說明了我們的實力。」據宋透露,目前,他們正在和大同、南昌、南寧等全國多個城市洽談冰場項目。「由於氣膜滑冰館的特殊性,各地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實際上,主動來找我們的各種企業、機構與地方政府有不少,未來有的項目還將有政府的直接參股。」

在談到石景山項目的盈利狀況時,宋克剛坦承,「經營狀況還可以,但是因為投入太大,回收成本還需要有個過程。」據預測,在理想狀態下,市民冰雪中心需要六七年的時間才能回本,但該項目的土地使用年限只有十來年。不過,宋克剛表示,隨著氣膜館在全國的推廣,將來的前期建設成本有望實現規模化效應,同時,他也看好中國正迅速膨脹的冰雪人口。

啟迪的迅速崛起,只是冰場產業裡眾多新公司的代表。與啟迪類似,一家名為「冰世界」的公司,也提出了到2022年時建設100塊冰場的計劃。而歐洲AST公司在華成立的奧悅冰雪旅遊投資集團,則聲稱在未來5~10年內,要在國內建1000塊可拆裝移動式冰場。

佟偉的公司也研發出一整套冰場製冷技術與設備,並已用在北京順義城南體育中心滑冰場。然而,在推廣產品時,他發現,這一行的競爭已到了白熱化地步。對此,佟偉有些無奈地說,「在冬奧會申辦成功的時候,我還慶幸自己起步早,覺得佔了一個先機,可是現在,幾乎是一夜之間,所有人都進來了,他們原先有的是做空調的,有的是做冷庫的,還有的是做給排水的,有的甚至完全沒有經驗,但只要能拿到項目,就開始做。我感覺這個行業已經從藍海變成紅海了。」

在商業冰場裡,目前發展勢頭最好的是華潤旗下的冰場。據媒體報導,華潤曾聲稱,每建一個商業綜合體,就要在裡面開一家冰場。位於北京北五環外的華潤五彩城冰場,自開業以來就生意火爆。

對此,北京世紀星滑冰俱樂部的創始人範軍解釋說,購物中心開冰場,盈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主要是能提升商場的檔次,更重要的是它的聚客效應。冰場吸引的都是中高端客戶,而且一待就是大半天,客戶除了帶孩子滑冰,往往順便會吃飯或購物,從而帶動整個商場的消費。不過,商業冰場面積都比較小,耗電量也沒有專業冰場那麼大。如果選址得當、管理有方,有一部分商業冰場還是能夠盈利的。

對於中國急速增長的冰場建設,加拿大CTC冰雪體育設備公司總裁、國際氨製冷學會亞洲區副主席柯路奇(Guy Evon Cloutier)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1999年,柯路奇負責建造了北京第一家室內冰場——國貿冰場,此後長達20年間,他在中國都感到苦於打開市場,但情況在最近發生了徹底轉變。對此,他做了一個詳細分析,加拿大在1970年之前,只有500個冰場,發展到1980年代末,擁有2000個冰場,而中國想在未來4年時間裡新建500個冰場,這是不現實的。

柯路奇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一個冰場項目從洽談、拿地到資金到位、可以開工,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這樣算下來,時間太緊迫了,而且,中國現在也沒有那麼多有能力的冰場建設者與技術供應商。」

技術短板與製冷劑選擇

在國內冰場急速發展的同時,一切與冰場相關的技術與人員似乎都還沒準備好。體育總局冬季運動中心的冰場技術人員鄧剛表示,目前,像他這樣有多年冰場管理經驗的人十分緊缺。在設備方面。就連冰場上使用的掃冰車、製作冰壺場地用的噴壺等工具都全部依靠進口。

在一個炎熱的夏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走進新建成不久的首鋼集團冰壺場地,發現整個冰面用肉眼就能看見顏色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還有黃色淡斑,冰場周圍還有很多積水。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內部人士張明告訴記者,不同的顏色,是由於屋頂橫梁往下滴水造成化冰而形成的。由於該場館除溼能力設計不足,館內溼度非常高,「嚴重時恨不得在屋裡打傘。」

見多了國內外各種場地的張明表示,像首鋼這樣的情況在國內很常見,由於除溼不到位,國內很多冰場都會在夏天起霧,究其原因,「首先是不懂行人的太多了,有的在設計時就考慮不足,還有的為了省錢,即使有除溼機也捨不得開」。為印證張明的話,記者又察看了北京某俱樂部訓練冰場與某商場冰場,發現這兩塊冰場果然都是霧氣繚繞,場內滑冰的人就像在騰雲駕霧。

佟偉也指出,為了降低成本,很多經營者都想方設法地在冰場上省錢,比如,按規定,冰面的厚度應該有5釐米,但卻降為3釐米,或者冰面溫度不夠低,冰面發軟等等。

中國製冷學會副秘書長楊一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由於過去長期以來中國的冰場數量少,冰上運動不發達,國內在冰場設計、施工與管理水平上與國外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在理想狀況下,滑冰場的冰面應當冰溫一致,從滑冰者的體驗來說,上冰後應感到冰面各處的軟硬度都是一樣的。但國內很多冰場的四周外緣部位,由於盤管設計不合理,溫度較高,冰面發軟。

張明也認為,由於設計不科學再加上管理粗放,國內冰場的能耗,最高能達到國外冰場的二三十倍。

製冷劑,是中國冰場建設中另一個難以言說的隱痛。

在1970年代之前,全世界冰場的製冷劑用的都是氨的直接蒸發製冷系統(簡稱「直冷」),即氨直接進入冰面下方鋪設的蒸發盤管。使用氨的直冷系統,好處是製冷效率高,節能環保。然而,氨的致命缺陷是有毒性,在直冷系統裡,氨一旦洩漏後迅速氣化,易與空氣發生反應,導致爆炸,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全球絕大多數室內冰場棄用直冷系統,改為間接蒸發製冷系統(簡稱「間冷」)。

同時,一部分冰場開始用氟利昂替代氨作為製冷劑。含氟類物質的化學特性不適用於直冷技術,加之其價格較貴,而直冷系統的製冷劑用量大,一旦氟利昂洩漏,經濟損失巨大。因此,氟利昂製冷劑多用於間冷系統,就是用製冷劑先冷卻載冷劑,再將安全、便宜的載冷劑輸送到冰場下面的盤管中循環。常用的載冷劑有乙二醇、鹽水等。

實際上,氟利昂在化學上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通常包括氯氟烴(CFC)、氫氯氟烴(HCFC)、氫氟烴化物(HFC)和混合類製冷劑等四大類化學物,它們對環境的影響各不相同。根據197個國家籤署的多邊環境條約《蒙特婁議定書》,對臭氧層破壞最大的CFC已被完全禁用;臭氧破壞係數稍弱的HCFC,也要分步驟、有計劃地淘汰。

中國最早的滑冰場採用的都是氨的直冷系統,如北京首都體育館的國家隊訓練基地,採用的就是這種技術。但在2008年,首體進行了改造,採用了以氟利昂為製冷劑的間冷系統。

冰場行業人士指出,為安全起見,實際上,國內滑冰場現在幾乎全部採用的是氟類製冷劑,其中以HCFC類居多。新建冰場則大多使用更新一代的替代製冷劑HFC,如石景山市民冰雪中心使用的就是這類製冷劑。

然而,由於HFC有很強的溫室效應,2016年在《蒙特婁議定書》締約方大會上它也被補充列入淘汰計劃,規定發達國家要從2019年就開始削減,而中國則能延緩至2029年。由此可見,使用HFC並非長久之計。

普通商業冰場選用哪種製冷劑,也許並沒有太高的關注度,然而,在製冷技術上面臨重大選擇風險的,是2022年冬奧會的大道速滑館「冰絲帶」。按照規劃,「冰絲帶」將是永久性場館,在賽後將成為國家隊的訓練基地。如果「冰絲帶」使用HFC類製冷劑,雖然是合乎規定的,但難以滿足國際環保組織對環保的嚴格要求,從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也面臨在投入使用後數十年後要被改造的可能。

佟偉指出,實際上,HFC類物質裡也有對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較小的製冷劑,在目前沒有更好替代技術的局面下,使用這類製冷劑也不失為一種相對較好的選擇。然而,能源基金會低碳項目部主任胡敏卻表示,「冬奧會場館應該是最佳技術和低碳環保的典範,因此應該用最環保的製冷劑。另外,製冷劑的選擇只是環保手段之一,還可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製冷等技術,減少總體碳排放。」她指出,HFC並不是最環保的製冷劑。

柯路奇也抱有類似看法,他認為,要想滿足國際社會對環保的要求,冬奧會場館應該採用更加環保的製冷劑,比如氨或者二氧化碳。然而,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對於奧運會這樣一個力求百分之百安全的重大賽事來說,在室內冰場採用氨系統並不現實。

據多個有志於競標該館製冷系統的供應商提供的消息,「冰絲帶」至今尚未對製冷技術的路線作出明確選擇。奧運會在環保領域的表現歷來受國際社會矚目。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的所有冰場都採用了HFC類製冷劑,就遭到了彭博等國外媒體的批評,它們直指平昌冬奧組委此舉違背了「零碳排放」的承諾。

楊一凡表示,由於現有的製冷劑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因而,最完美的解決方案,是研製出全新一代環保、安全又高效的製冷劑,但國內企業目前還沒有這個實力,只有國外一些化工巨頭,才有可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

實際上,由於新型製冷劑尚未研發成功,氨在國外冰場一直是更為常見的製冷劑。在美國和加拿大,絕大部分冰場依然在使用氨作為製冷劑的間冷系統。據了解,氨的安全問題也並非技術上完全不能解決的。

楊一凡去年去日本考察期間,發現日本的滑冰場也使用氨作為製冷劑。他們對間冷系統進行了技術改進,提高了系統效率,使氨的用量「減少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並最終令氨洩漏爆炸的風險也幾乎降為零。他指出,「但是在國內,我們還處於粗放發展階段。我們培養冰場技術管理人才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眼下冰場的建設速度。城市規劃者與經營者都需要考慮,一個城市需要建多少滑冰館,它的利用率能有多少。發展冰雪運動是好事,但我們應該掌握好發展速度,應該逐步穩步發展,而不是一哄而上。」

柯路奇認為,從長遠來看,鑑於龐大的冰雪人口,中國應當可以消化3000個冰場,但是,這應當用20~25年的時間來實現——而不是冬奧會到來之前的4~5年。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明為化名)

值班編輯:俞楊

相關焦點

  • 申辦北京冬奧會時,曾承諾讓「三億人上冰雪」,如今怎麼樣了?
    「申辦北京冬奧會時,我們做出承諾,三億人上冰雪,其目的是普及冰雪運動。體育就是讓大家動起來,其他都是虛的。只要動起來,這個任務就完成80%了。冰上項目,我覺得不要太複雜,關鍵是在冰上動起來。」中國冬奧會首金得主楊揚如是說。
  • 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從願景走向現實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題: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從願景走向現實       新華社記者林德韌、朱翃、王春燕       2018年的冬天,對於熱愛冰雪運動的上海市民來說是難忘的,在這一年的12月,擁有5年歷史的全國大眾冰雪季,首次將啟動儀式設立在長江以南地區舉辦。
  •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別在細微之處掉鏈子
    原標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別在細微之處掉鏈子  據媒體報導,11月16日吉林白山萬達長白山滑雪場,一男子在教朋友滑雪時被教練阻攔。教練稱,朋友之間可以一起滑雪但不能教,學滑雪必須請滑雪助理教。男子反問工作人員是否有相關規定,工作人員卻稱,「就是不可以!」
  • 三億人上冰雪,「Z世代」健康營養全都要
    林媛說:「我們這一代人都開始追求健康啦,所以都很愛運動,尤其是像滑雪這種對我們來說很新鮮的運動,還有就是吃當然也要健康飲食。」對於這群生長在南方的人來說,滑雪如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去哪裡學滑雪,穿什麼、到帶什麼,滑完雪吃什麼,都是未知。
  •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別在細微之處掉鏈子
    滑雪場不讓朋友教滑雪,「滑雪專列」拒絕雪具上車,一個是明明白白的不合規矩,一個是各有「苦衷」的兩邊為難,性質看似不同,卻都涉及到經營利益問題,傷害了冰雪運動參與者的熱情。  2018年9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提出大力推廣普及群眾性冰雪運動,助力建設「健康中國」,奮力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
  • 從「三億人上冰雪」到「三億人參與冰雪」冰雪運動發展的過程
    我國從2013年開始申辦2022年冬奧會,從申辦冬奧會開始,就在思考如何辦冬奧會。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推動「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在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索契冬奧會時曾對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在中國,冰雪運動不進山海關。
  • 石景山區委書記常衛:打造「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
    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9月6日,在服貿會「冬奧機遇點燃復興之火」石景山專場論壇上,石景山區區委書記常衛表示:「石景山區堅持服務冬奧、借勢冬奧、參與冬奧,加快推動奧運場館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吃住行遊購娛』全要素服務保障水平,打造『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
  • 「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如何實現
    原標題:「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如何實現(積極申辦2022年冬奧會·3億人上冰雪有多遠①)   編者的話   冰雪運動之於中國,總難逾越山海關的屏障。「東三省大戰世界各國」,也每每成為冬奧會的笑談。競技層面的地域局限,實則是大眾冰雪運動開展不均衡的寫照。
  • 助力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他們將把滑雪課程帶進校園
    冬博會期間,作為國際雪聯官方授權認證體系、中國雪協官方指導推薦的GISS愛上雪項目正式啟動亮相,吸引了大量冰雪行業從業者的關注和前來探討。展位上的冰雪行業從業者。主辦方供圖據介紹,GISS全稱為Get Into Snow Sports(愛上雪),是一項由國際雪聯(FIS)官方全新開發的單雙板滑雪培訓和認證體系,旨在鼓勵更多人參與滑雪休閒和滑雪運動。GISS愛上雪是國際雪聯在全球滑雪推廣大戰略中的重要項目,旨在通過可持續、易參與的方式,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雪上運動。
  • 石景山冰雪產業迎創新蝶變,駐區冰雪企業艾斯特在創新中發展動能
    一是冰雪產業規劃設計,其中包括:冰上體育場館、冰上樂園、室內滑雪館、高山滑雪場的規劃設計以及諮詢服務等;二是設備製造,其中包括專業賽事冰場、娛樂類冰場、移動可拆裝冰場、冰雪樂園的打造,室外造雪機和室內造雪機等裝備的製造;三是提供冰雪項目的項目管理服務;四是冰雪賽事的引進授權和落地執行等。
  • 石景山區每所中小學校將配冰雪專業隊,5個仿真冰場明年建成
    日前,石景山區第二屆中小學生冬季運動會拉開帷幕,來自石景山區17個學校的387名中小學生將在短道速滑、花樣滑冰隊列滑、冰壺、冰球、越野滑輪、短道輪滑六個項目中展開角逐,享受冰雪快樂。開幕當天,石景山區教委發布「校園冰雪規劃」:至2022年,石景山區基本實現中小學生每人掌握1至2項冰雪運動技能,每個中小學校至少成立一支校園冰雪運動隊。石景山區教委負責人介紹,目前石景山區已實現了冰雪運動3個100%的目標,即全區中小學生100%上冰,冬奧知識100%進校園,體育教師、舞蹈教師100%完成冰上技能培訓。
  • 「滑冰戲雪季·幸福滿青城」冰雪運動季受市民樂贊
    趣玩雪場市民嬉笑娛樂雪地裡的鹿樂享免費「轉轉圈」由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主辦,呼和浩特市體育局承辦的「滑冰戲雪季·幸福滿青城」2020呼和浩特市冰雪運動季活動開展以來,開啟了首府市民冬季運動娛樂的新篇。採訪中,家長劉凡說:「過去,可供孩子們在寒假娛樂的地方太少,如今聽說全市打造了很多免費冰雪場,特在假期裡帶孩子們來玩。不僅能增加一家人的親密度,還能讓孩子在玩耍中強身健體。」據介紹,活動開展以來,市四區紛紛推出冰雪娛樂活動,提高市民的參與度和關注度。在新城區的內蒙古賽馬場和太偉滑雪場,舉辦了主題為2020年新城區「相約草原都市·感受冰雪新城」大眾冰雪嘉年華活動。
  • 三億人上冰雪萬億級大市場 這才是風口中的風口
    「我已經談了100多家創投,不是因為沒人投,而是想投的機構太多了。」在9月7日到10日的冬博會上,一家北京冰雪產業企業總裁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體育產業是風口,而冰雪產業因2022年冬奧會及其「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更是成為風口中的風口。
  • 冬奧科普 助推「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開展群眾性冰雪運動的諄諄囑託,是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重要目標。國家先後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保證「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施。《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中提出,大力推廣普及群眾性冰雪運動,助力建設「健康中國」,奮力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北京冬奧組委針對青少年群體共同制訂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各項冬季運動進校園工作,因地制宜,重點做好冬季奧林匹克知識宣傳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冬季運動普及
  • 山西冰雪運動到哪兒玩?攻略來了,速看~
    隨著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臨近,以及「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戰略的深入,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冰雪熱潮。山西組建了冬季項目冰雪運動隊,有上千名運動員參加了國家跨界跨項選材,有48名運動員入選了冬季項目國家集訓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 雪地上自行車還能這麼玩?看艾瑞克冰雪樂園萌娃大比拼
    瀏陽艾瑞克冰雪仙境樂園上演平衡車大比拼。PUKY長沙兒童騎行俱樂部在艾瑞克冰雪仙境樂園內的一次滑雪趴。紅網時刻12月31日訊(記者 何超 通訊員 虞浩)雪地裡除了滑雪打雪仗,還能騎自行車?12月29日,瀏陽艾瑞克冰雪仙境樂園內,一群萌娃全副武裝,騎著平衡車,在雪地內玩得不亦樂乎!這是PUKY長沙兒童騎行俱樂部在艾瑞克冰雪仙境樂園內的一次滑雪趴。20餘位小朋友身著專業的騎行設備,在家長的陪同下,享受冰雪和騎行的樂趣,體會拼搏、努力、自由的意義。平衡車運動被醫學界稱為「益智運動」。
  • 昨順義冰雪嘉年華開幕,這位世界冠軍現身
    北青社區報記者昨日獲悉 「仁和杯」第五屆舞彩順義 冰雪運動歡樂季 啟動儀式 暨市民冰雪體驗活動 第三屆中小學生
  • 北京13處公園冰場開放:頤和園電動狗拉雪橇 陶然亭有企鵝賣萌
    今天上午,市公園管理中心發布,「第五屆冰雪遊園會」即將迎來第二階段的「暢遊冰雪假日」,今年,頤和園、北海、陶然亭、紫竹院、玉淵潭、北京植物園等六家市屬公園共開放13處冰雪運動場地,紫竹院、陶然亭、玉淵潭等處的室外雪場將跨年開放。
  • 職業滑雪推廣人|人民冰雪·冰雪故事匯
    職業滑雪推廣人|人民冰雪·冰雪故事匯 編者按:為響應國家「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從2020
  • 春節健身攻略|冰雪過大年之玩轉嘉年華
    當然有,各種冰雪嘉年華和滑雪場的實時開放,讓愛好冰雪運動的市民有了新去處。據了解,元旦前後北京六家市屬公園的14處冰雪運動場地已經正式對外開放,包括自然冰場、人工雪場和冰場三種類型,冰雪活動面積規模、活動項目數量將達歷史之最。冰雪過大年,那就先從冰雪嘉年華玩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