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下,讀昭君《上元帝書》
周 步
王昭君名叫王嬙,號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人有多美,後世用八個字來概括:沉魚落雁,羞花閉月。這八個字分別代指四大美人和四個典故。落雁指的就是王昭君。漢朝和親的隊伍到了大漠胡天的時候,黃沙滾滾,馬嘶雁鳴,昭君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哀婉悽切的旋律,透過長空,南飛的大雁也為絕世佳人的遭際聞聲傷痛,忘了扇動翅膀而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這當然是杜撰,但這個故事來源真實。「落雁」由此成為王昭君的專用詞和女性貌美的代稱。
昭君祖籍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晉朝時期,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王明君等,所以後世的詩人多以「明妃」為題入詩。如杜甫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李白詩: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王安石詩: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等等,大抵如此。
王昭君應該是一個知書達理人家的孩子,天資聰慧,容貌出眾。昭君出脫的俏麗俊美的那一年,漢元帝擴充後宮天下選美,昭君有幸被選,來到長安。依照慣例,畫師為秀女畫像,呈獻皇帝,予其定奪。能得到皇帝的寵幸,那是天下女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但王昭君的點子有些背:一個叫毛延壽的畫師沒有得到王昭君的好處有意將她畫醜了,於是,昭君久居深宮,無緣面君。五年後,匈奴求婚,昭君主動請纓,原意出塞和親。就在王昭君即將遠嫁的時候,漢元帝發現王昭君與畫像截然不同:王昭君實在太美了。然君無戲言,不能失信於民,豈能失信於國?貴為天子的皇帝也無法挽回這個已經成事實的尷尬局面。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戶曉。昭君去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往北一帶。古長安到呼和浩特一千多公裡的路途,在畜力為行的年代,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漢元帝時期,大漢和匈奴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匈奴內部互相爭鬥,形成了五個單于各自為政的局面,經過多年的混戰,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內外交困,便親自來到長安,朝見宣帝於甘泉宮,尋求漢朝的幫助。漢元帝時,再次入朝,自請為婿,願結永好。漢朝雖強,但與匈奴多年的戰爭,早已是疲憊不堪,漢朝也需要南匈奴的力量來制止北匈奴的發展,於是便答應了呼韓邪單于的請求。昭君出塞,給大漢迎來了近五十餘年和平共處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和親的女子中,可以說昭君功績巨大,影響力最深遠。
但昭君在匈奴生活的並不幸福。這些,從王昭君遠嫁匈奴之後的一首詩中便可看出,這首詩篇名《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這首詩自始至終都在抒發一種思念故國的愁怨。昭君初嫁時,芳齡十九,而呼韓邪單于已年近五旬。和昭君生活了兩年後,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於是,昭君復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復株累單于名叫欒提雕陶莫皋。和欒提雕陶莫皋生活了十一年後,昭君去世。昭君一共生育一子兩女。一個漢文化的環境中長大的女子,其「憂心惻傷」,也就不難理解了。
久居深宮五年無緣面君,呼韓邪單于求婚,昭君請纓出塞,遠嫁和親,我們不難想像昭君下了多大的決心。依照漢朝女子和親的慣例,基本上都是有去無回。但昭君去意已決。就在昭君拜別大漢天子即將踏上出塞之路的一刻,漢元帝劉奭才發現昭君實在太美了,簡直是美若天仙。然相見之日,便是永別之時。皇帝被畫工實實在在的糊弄了一把,這怎能不使他惱怒?昭君出塞之後,漢元帝怒殺毛延壽。無須諱言,這件事的背後完全是漢元帝對昭君愛慕之情所產生的對毛延壽的無比忿恨。昭君出塞不到半年,漢元帝病逝,享年42歲。
昭君出塞快要踏上匈奴土地的時候,給元帝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後世取名《上元帝書》。《上元帝書》近一千字,其文辭之優美,情感之真摯,以及昭君忠君報國之心和雖死猶榮之志,足以秒殺所有的決心書和請戰書。書信稍長,但實在值得一讀:
妾嬙拜別紫氣,將染多塵。凡諸都會班聯之士,關塞甲冑之戍,無不譽聖明,以為輕色而重信也。
大漢天子,播德四塈,繄茲單于,畏威來朝,請臣請婿,是用稽首。陛下命擇美人,爰冊閼氏。妾不揣薄命,振衣請行,荷沐聖顧,千萬眷注。
然中華之所以貴於外邦者,以其有信耳。陛下豈以一女子失信於呼韓邪哉。承命以來,馳車而至漢關矣。陛下亦鑑而憐之,豪而壯之耶。今朝廷妖氛日靖,邊陲日寧,上有明鑑之君,下有和衷之臣。而妾以一婦人,遠嫁要荒,自當朝夕納誨賢王,戒戢部長,敬供厥守,以無貽帝命,羞鼎鼎芳心,不敢委諸草莽。
自古和邊興利,歷歷不數,而我高祖皇帝用劉敬策,嬪長公主為閼氏。陛下今日令妾武故事,妾敢不竭忠盡誠,恢封疆之鴻圖,舒朝廷之隱慮乎。
妾生於秭歸,父母兄弟臣於王朝。妾雖閨處,固帝恩之遺搫帨也。不自鄙薄,漫驕顏色,得入掖庭,邇年以來,痴衷未詠昭陽之扇,騃情不買長門之賦。陛下命畫工塗筆宮人,妾自以為鳳得梧枝,魚遊碧府,得少伸忱。而畫工遽張貪喙,兼以丹青吝筆,錯點眉花,空使楊柳泣於雪岸,芙蓉瘠於霜條,玉貌冰心,兩相怨恨。時或琵琶訴情,僅能訴人音響,不能訴人肝腸。一旦天命遙臨,妾乃酸腰而起,此正妾見奇之日也。蛾眉應妒於形影,丰采應憐於御輦。今萬裡行事,主持中外大局,又非宮中爭妍效嬌之態矣。關門一字,時達天聽,君主已矣。家鄉邈矣,父母生妾不辰,費青春於寂殿,委香軀於穹廬,毋亦妾之先臣,荷重國恩,幽明難報,故生妾以奉朝堂,異日史策青名,固亦妾遇之不幸而猶幸也。
近聞陛下命搜京師畫工,下之金吾,此輩小人耳,即萬千死罪,惜何足辱,然陛下為天下社稷主,賜一女於外國,固以賤魂屏棲於風霜,亦妾所甘心為國家辦事,而何有於畫工哉,恐天下聞之,必以陛下為戀妾之色,即呼韓邪知之,亦不自安,顧陛下憐妾之言,赦畫工之罪,則妾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
妾今別矣,妾至漢關,效月支公主婚烏桓事。一拍胡笳,一曲琵琶,音薦蒼雲,腔存丹靄。上謝君王之德,下泣父母之恩,千秋萬歲,傳我陛下有女臣嬙,持節邊庭,則妾之勳名,庶幾俟霍嫖姚,比傅介子。不猶痛快於帷幄燕私金屋貯嬌者哉,故妾悲而復壯,壯而又憐,敵愾勝氣,淋漓紙上。異日登燕支山,令諸婦人盡削五顏,淡掃眉黛,奉效至尊,應不笑王嬙有此丈夫妙用也。關門漢月,以雄妾夢,生離死別,玉門無期,罔叩所陳。
這篇文章基本概述了昭君的生命軌跡和出塞前後的情感歷程,以及她甘願獻身漢家天下、為國效力盡忠的思想報告。昭君對自己的容貌有十足的信心,可惜小人作弊,畫工張嘴就要錢,無錢就畫醜了自己。五載青春,芳齡虛度,如楊柳在大雪中哭泣,似芙蓉在冰霜中枯萎。直到她被確定以公主的身份和親匈奴的時候,才得到皇上的覲見。真如昭君信中所言,那一刻,天下的美人都在嫉妒我的樣貌,皇帝您身邊的臣子都會暗戀我的丰姿。但現在,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宮中爭寵鬥豔的女子了,於萬裡之外,主持中外大局,為朝廷做事,為陛下分憂。這樣一個深明大義、氣節高貴而又美若天仙的女子,眼睜睜的看著從自己的後宮走向別人的氈帳,怎能不使皇帝惱火、忿怒於畫工呢?
這封書信開篇便是對大漢天子「輕色而重信」的誇讚,之後,更是對漢元帝「唯其有信」氣度的稱頌。王昭君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到了漢家的邊關,即將踏上異邦的土地,而心中滿滿的是對故國的無限眷戀。從這封信中我們完全可以窺見到離別一刻漢元帝對王昭君的萬般不舍。但昭君毅然辭別大漢天子,去了未知的遠方。如書所呈,從此往後,昭君生命的走向,只能是將樂聲獻給蒼茫的雲海,柔情告慰火紅的丹霞,以自己卑微的靈魂,去抵擋塞外強勁的風霜。昭君得知漢元帝下令搜捕畫工和衛士之事後,反而勸解皇上,應以天下為重,此輩小人,即使千刀萬剮,又有何益?「況且讓天下人知道了,還以為是陛下貪戀我的美色才這樣做。要是讓呼韓邪單于知道了,也會心生不安。」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對昭君日後的所作所為和千千萬萬的人民對她的愛戴與敬仰,也就不難理解了。
毛延壽還是被殺。因為昭君,呼韓邪單于並沒有因此感到不安。
《上元帝書》這篇文字最後一段提到了幾個人物和幾處地名。這幾個人物分別是月支公主、霍嫖姚、傅介子。這幾個人物都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卓越貢獻彪炳史冊的漢室人物。幾處地名分別是漢關、燕支山、玉門。漢關是從古長安去往匈奴帝國的一處關隘,燕支山就是河西走廊中部的焉支山。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於此大敗匈奴之後,焉支山由此成為勝利的象徵。玉門即玉門關。玉門關在漢代的時候,是踏入國門、回歸故土的寓意。昭君出塞之前的漢甘露三年(公元前49年),解憂公主七十歲那年,才得到皇帝的特批,回到大漢。而解憂公主之前更多的和親公主,就連「生入玉門關」的機會都沒有。那一刻,王昭君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場生離死別,她的心中怎能不是萬般悲傷。
「……異日登燕支山,令諸婦人盡削五顏,淡掃眉黛,奉效至尊,應不笑王嬙有此丈夫妙用也。」這是《上元帝書》最後一段的文字。這段文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希望將來有一天,陛下您登上著名的焉支山,請讓所有的嬪妃洗盡鉛華,淡掃眉黛,跟在您的身邊,您一定不會笑話我王嬙有大丈夫的妙用。王昭君沒有來過焉支山,但她知道焉支山,更希望有朝一日,大漢天子登高望遠,雄視天下,那一刻能夠想起她這個遠赴大漠的女子。這段話有情也有愛,有怨也有恨,有傷也有痛,有悲也有苦。這擲地有聲、字字泣血的文字,傳遞出的,是昭君委屈而無奈的淚痕和凌然博大的胸襟,以及高貴向上的品格。這大概也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感動無數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文人墨客為昭君著墨最多的原因。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一首詩。誠如斯言,王昭君和親匈奴,使得幾代太平,若按功論定,確實可比衛青和霍去病了。一個人的生命,也只有與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緊密相聯,才能突顯其意義,彰顯其價值。昭君出塞,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華夏大地上影響最深遠、傳播最廣泛的故事之一。
2019.10.30
原載《蘭州日報》2020-08-24
周步,甘肅山丹人。作家,詩人。寫作題材以西部歷史散文居多。作品獲沂蒙精神文學獎、張之洞文學獎等國內三十多個獎項。作品入編《2002年中學生最喜愛的文學作品》等多個文學選本。多部作品被拍攝成電視散文等在電視臺、廣播電臺朗誦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