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很帥的港寶」
講點有趣的
重要提示:
微信改版後找不到認真的兔子?
表急,這樣做,我們就不會走散在茫茫人海了:
點擊關註標題下面藍色的「很帥的港寶「
最近股市 「 牛氣沖天 」
基金淨值跟著 「 雞犬升天 」
基金銷售也 「 如日中天 」
前一陣螞蟻的爆款基金僅需 「 銷售半天 」 就配售了
基金甚至上了微博熱搜
也有不少小夥伴來問我對這些爆款新基金的看法
兔子的觀點也很簡單:不推薦大家買這種爆款新基金
今年兔子就來聊一聊
「 為什麼不推薦買爆款新基金 」
再次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爆款基金?
近年來,隨著投資者越來越成熟,中小投資者也認識到了自己可能是顆韭菜的事實,越來越傾向於購買基金,讓專業投資者幫自己決策
而在牛市時,人民群眾理財投資的願望最為強烈,自己又不大會挑選個股,於是紛紛購買股票基金或者混合基金,讓基金經理幫自己選股
比如最近的這波牛市,根據財聯社的報導——
「 近一個月支付寶上的基金申購金額同比去年增長超5倍,新基民同比增長一倍多 」
而基金公司呢,自然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投資需求,在行情火爆的時候,趁機多成立一些新的基金產品
所以通常呢,爆款基金容易出現在牛市中,再加上投資者追捧和基金公司銷售給力,造就了一輪輪的基金爆款潮
今年也是個基金大年,今年2.3月份的時候基金銷售就曾火爆了一波,自7月牛市捲土重來,明星基金經理和大基金公司的產品又遭到搶購
「 那熊市發行的基金呢?」
hh 可能就是小眾低調款吧
Anyway
每次牛市都會造就一些爆款基金,由於認購人數和金額多,所以基金規模通常會比較大。
所以總結一下,爆款基金大多是在牛市新發行的基金,規模也不小。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投資者們都對這些爆款新基金如此趨之若鶩?
理由可能有點出人意料,我們分別從需求側和供給側來看。
先看看需求側,主要是因為消費者的價格錯覺。
新基金髮行的時候淨值為1,而很多已經運作的基金由於表現優秀,淨值可能已經翻倍甚至翻了兩倍,淨值達到了2+或者3+。
「 看上去1塊錢的東西比較便宜啊 」
投資者就跟買菜一樣,覺得2塊的東西更貴,不如1塊錢的東西划算,所以不喜歡買老基金。
而基金公司發行新基金,其實是利用了投資者的價格錯覺,採用了 「 價格分割法 」
這個方法在賣貴价東西的時候會用到,比如你去買包包時,可能會聽到這樣的推銷
「10,000塊的包包質量超級好,背一年的話每天也就27塊錢「
「這麼看好像也沒有很貴,每天少喝杯咖啡就行了「
更小的計價單位拉低了消費者的心理門檻,雖然消費者並沒有少付錢,但還是覺得東西變便宜了。
類似的,基金淨值的多少跟它便不便宜也沒有什麼關係。假設你分別投資基金A和B各10,000塊錢,淨值為1塊的基金A你買了10,000份,淨值為2的基金B你買了5,000份,假設基金都漲了10%,A的淨值變為1.1,B的淨值變為2.2
結論:
「 淨值的大小並不會影響你的收益」
再就是供給側,這個比較好理解了,新基金銷售的提成高,銷售經理們自然更給力
「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
所以往年牛市的時候,新成立的基金往往容易成為爆款基金。
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是大家更關心的——
我們先來看看過往牛市發行的爆款基金的收益率怎麼樣吧,兔子拉了拉2015年牛市發行的,募集額超過100億的股票基金與混合基金的數據,他們的收益率如下——
數據wind
還是有少數爆款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挺可觀的,但平均下來年化收益率只有3.81%,還沒有一些銀行理財產品高,還有承擔額外的波動性
「 爆款雖爆 成績卻不咋滴啊 」
所以這是為啥呢?
照道理爆款也是一些明星基金經理打理的呀,為什麼業績分分鐘跑不過銀行理財呢?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
想問問大家年終獎到手了,會一把梭哈到股市嗎?應該不會吧。
稍微有點市場經驗的投資者都會選擇時機再下手,尤其是會等到股票價格相對低點的時候買入,所謂低買高賣
「 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
基金經理也是一樣,比如說募集到了幾十億,不可能一下子把幾十億投入市場,更合理的操作是分批買入,伺機而動,所以基金大多會有1-6個月的建倉期
這就意味著有部分現金會一直在帳上。。。這部分錢的收益很有限,自然會拉低收益率。這也意味著,新發基金在初始階段很可能跑不過已經建好倉的老基金
在牛市中,這個劣勢更加明顯,這就跟你空倉踏空一樣一樣的,人家突突突一天幾個點的收益,你只能在這邊收收餘額寶利息,年化下來還不到2%...
「 踏空比虧損更難受 」
除了新基金需要時間建倉,很可能損失部分收益以外,新基金還有另外一個缺點
中小投資者呢,買賣股票時特別喜歡頻繁交易,這樣其實也沒沒多賺著什麼錢(多半還是虧的),卻給國家,交易所和證券公司貢獻了很多收入(稅費規費手續費)
基金買賣也是同理,手續費同樣也是需要考慮的成本。基金的收費包括管理費、託管費等,如果是A類基金,新基金還有認購費,老基金叫申購費(其實是差不多意思,就是買入的時候收的錢),新基金在銀行或者其他渠道代銷,一般認購費率不打折。比如下面的例子——
這麼看來老基金好像申購費更高
但!是!
這個老基金的申購費率在一些第三方平臺上(比如支付寶/理財通)可以打個一折,那就是只有0.15%啊!
也就是說新基金要比老基金在認購或申購方面貴了差不多1%
買的都是同樣的基金,為什麼非要選擇費率更高的新基金呢?
其實又不是蔬菜水果,越新鮮越好,反而更像陳酒,越老越醇厚
另外一個不推薦爆款新基金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業績不大好預測
你說看基金經理過往的業績就行?沒錯,基金經理其他基金的業績是可以作為參考,不過。。類比一下的話,新的基金就像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你很難預知他未來發展怎麼樣
而成立已經有些年頭的老基金,我們則可以輕鬆的查找到它的歷史持倉和年化收益率,選擇優秀的基金未來的收益率也不會太差
這就跟我們寒窗苦讀十幾年一樣,過去成績好,高考考好的概率更大
上面說的是新基金的一些劣勢,而作為爆款基金還有一點,那就是一般規模比較大,這也導致了它很難取得非常高的收益率
公募行業素有 「 規模是業績的殺手 」 一說
百億基金就像一隻想要起舞的大象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用1000元,要達到20%的收益率,只需要賺200元就行,做點小本生意就可以實現
但如果你有10億元,要賺2億元才能達到20%收益率,這個難度差異可想而知
其實,在股市中,小資金在這點上也是有優勢的,靈活度高,船小好調頭,但大資金就很難。
另外,流動性也是衡量股票好壞的因素之一。
有的股票一天的成交額都不到1000萬,基金經理很難買入或者賣出,因為一旦大額買入,股價就容易漲停,一旦大額賣出,股價就跌停了,與目標價格相去甚遠。
所以,大基金只能先盯著那些流通市值大、換手率高的股票。
相反,小規模基金反而容易出極端成績,不過「 好壞都可能啦 」
當然,為了研究問題的客觀性和完整性,我們再來總結新發爆款基金的優勢
它的優勢——
hh 沒有
除非
舊基金買不到
風險提示:老基金也不一定是賺的。
And 順帶一提,「價格分割法」其實也會被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比如以前每個報告季都會有上市公司推行所謂的「高送轉」,也就是把一股拆分成多股,10塊錢1股的股票被拆成了1塊錢1股,這樣投資門檻是降低了,但對企業的基本面來說並沒有任何影響,然而股民們還是會亂炒一波。為了遏制這個亂象,2018年交易所還特意推出了《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轉股份信息披露指引》。
圖文/ 兔子,李哈哈
Icon/ freepik from flaticon
參考文章/ 《便利店定價的5大策略6大技巧,99%的老闆們都收藏了!》《心理定價:利用人類的心理缺陷,讓你產生「便宜」的錯覺》《Understanding Stock Splits》《用價格拆分法"賤"賣昂貴自行車》《那些曾經的爆款基金現在怎樣了?》《那麼多爆款新基金,為什麼不建議你買?》《"買新"還是"買舊"?多數情況老基金優於新發爆款基金》《「爆款」基金一定靠譜嗎?投資需量力而行》《爆款基金陷「囚徒困境」 募集記錄一再被刷新》《爆款基金又來了,他們的歷史表現如何?》《不到兩個月狂銷2681億,揭開爆款基金背後的秘密》
P.S. 這次下期開始整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