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變成「監視器」 如何讓隱私信息不再「裸奔?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智慧型手機成了現代人生活的標配,連上Wi-Fi,下載各種App,輸入手機號碼,接收簡訊驗證碼再完成各種信息認證……一串熟悉的操作後,便打開了移動網際網路世界的大門,但也毫不知情地把個人隱私信息「曝光」了。

微博截圖。

  手機變成監視器

  最近問世的一款名為vivo NEX的手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成了網友口中的「流氓軟體鑑別神器」。

  為何這麼說?有用戶發現,vivo NEX在使用一些軟體時,這款手機的攝像頭會突然默默升起,又默默縮回去,這讓大家不禁起了疑慮,用戶是否被偷拍?同時,還有人發現,在未對vivo NEX進行操作時,頁面仍會出現百度輸入法正在錄音的消息,不僅「偷窺」還要「監聽」?

  隨後,相關軟體供應方回應稱,攝像頭沒有做任何拍攝或採集行為,只調用了接口,並沒有其他任何操作;輸入法做了語音麥克風預熱的優化,被誤認為正在錄音。

  儘管如此,上述事件再度引發了對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個人隱私該如何得到安全保障的反思。

  7月10日,微博名為「超級無敵小納野」的網友發出內容稱:「兩天前和朋友無意間逛了一間戴森專賣店,看了下吸塵器,純屬於心血來潮,在那之前沒搜索過任何戴森吸塵器的關鍵字,然而,兩天後我收到了這樣的一條推送,驚異之餘,翻了下安卓手機軟體的後臺權限,似乎大部分軟體的攝像頭,通話,麥克風,定位權限是無法被取消的。」

  一邊咒罵軟體開發商沒有道德,一邊把自己定為弱勢群體的「超級無敵小納野」說:「你每天帶著一個移動的監視設備,每一秒都在洩露你的信息。」

  隱私信息在「裸奔」

  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詐騙行為分析報告》顯示,通過對1129款手機APP獲取手機用戶隱私權限情況的統計,評估移動端的安全性。

  研究團隊共選取了852個安卓手機APP、275個iOS手機APP,對3類隱私權限的獲取情況進行逐一分析,即核心隱私權限(訪問聯繫人、獲取手機號等)、重要隱私權限(發送簡訊、撥打電話、錄音、開攝像頭等)及普通隱私權限(打開藍牙、Wi-Fi等)。

  隱私安全測試結果顯示,2017年下半年,852個安卓手機App中,有98.5%都要獲取用戶隱私權限。

  去年,江蘇省消協舉行發布會,公布了手機APP侵犯消費者信息安全的相關情況。據透露,大量手機APP未經用戶選擇,自動獲取個人信息,如精確定位、通訊錄、發送簡訊等。這種過度收集的個人信息,很可能被洩露並最終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

  通過現場檢測,在手機下載的100多個APP中,79個APP可獲取定位權限,23個APP可直接向聯繫人發送簡訊,有14個APP可以監聽電話和掛斷電話,而在個人信息中,「位置信息」和「通訊錄和簡訊」最容易被APP獲得。

  據發布會相關人員介紹, 絕大多數手機APP在安裝前後都沒有明示告知用戶會獲取哪些權限,及獲取權限後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和風險。此外,這些軟體在獲取權限時沒有給用戶選擇的機會,存在默認選擇的現象,這些都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隱私信息如何保護?

  在網絡電商平臺上買了一個耳麥,後來發現,只要打開電腦網頁,都在推送某品牌的耳機廣告。

  這是國家信息中心國信衛士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技術發展研究室副主任鄧子健因數據洩露而帶來的困擾,而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鄧子健認為,解決大數據安全隱私問題,要建立基於密碼的安全防護體系;要結合數據運行安全監管、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監管,形成層次化、綜合化的大數據安全體系,建立大數據生態圈的安全秩序;要針對生命周期各階段數據價值挖掘與利用,建立有效激勵各方參與的,數據共享安全生態圈,實現大數據應用與安全保障融合發展。

  中國法學會網絡與信息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周輝稱,根據《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提供者和網際網路應用商店服務提供者應當配合有關部門依法進行監督檢查,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設置便捷的投訴舉報入口,及時處理公眾投訴舉報。

  周輝還表示,若公眾對處理結果不滿意或投訴舉報不暢的,還可以向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投訴舉報,也可以向工信部門舉報。若有初步的證據,可以對應用程式的開發者提起民事訴訟。(夏賓)

相關焦點

  • 「裸奔」的網際網路時代:APP如何偷窺你的隱私?
    另外,你的手機是否頻繁收到一堆優惠活動的垃圾簡訊;除了快遞小哥給你打電話,更多時候對方直接報上你的大名,當你以為是老朋友或者同事時,卻發現對方讓你帶上小孩來參加課程體驗,或者某某房源又有優惠。對於個人隱私洩露,你是否深惡痛絕呢?對于越來越懂你的手機,你懂它嗎?本文起底惡意APP如何竊取你的隱私,以及教你如何防範。
  • 符號代替姓名號碼 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笑臉」快遞面單來了 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快遞行業試用隱私快遞面單,用「萌萌噠」符號代替姓名、電話號碼,保護消費者的隱私 業內人士表示,隱私快遞面單能在實名收寄的前提下,有效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未來或將成為快遞業標配。 現有面單 消費者個人信息一覽無餘 「我也不想撕成這樣,但這上面有姓名、手機號碼、辦公或家庭地址等信息,得想盡一切方法銷毀掉。」收到包裹後,長沙市民徐女士就將印有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從包裹上扯了下來,用手撕成一塊塊碎紙片。
  • 信息全「裸奔」,推廣3年無進展!快遞「面單加密」服務為何這麼難?
    N海都記者 陳晉 李琪 文/圖隨著網絡購物及快遞行業的飛速發展,快遞面單上的個人信息「裸奔」,增加了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了具體範圍、處理規則和責任承擔,其中就包括快遞業不得洩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個人信息。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APP監聽真的能讓人們在手機面前「裸奔」嗎?
    過不了多久手機淘寶、美團彈窗就會把這些商品放入推薦位。 這兩年推出隱藏鏡頭的手機也頻頻爆出莫名其妙彈出攝像頭並配合閃光燈的現象。 難道我們真的無時無刻暴露在手機的監聽與監視之中嗎?
  • 手機安全知多少——別讓你的手機變成隨身監視器
    隨著黑客技術的發展你的手機隨時可能被監控變成你的隨身監視器手機被監控的現象1、手機卡頓手機之所以會被監控,是因為手機裡存在具有監控功能的第三方軟體,這些軟體存在病毒,是一些不正規的軟體,在應用商店是無法上架的。這些軟體會在我們手機內自動運行,從而盜取我們手機裡的信息,造成手機卡頓。
  •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個人隱私保護指南!
    怎樣徹底清理手機內的隱私信息防止第三方恢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被強行推入「大數據」時代。不管你是否願意,我們手機裡的個人數據正在不經意間被動地被搜集並使用。個人數據的網絡化和透明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我們是被動的接受,還是主動的去保護我們的個人隱私不被洩露,當然是選擇後者。
  • Android惡意插件 把你的手機變成監視器!
    Kindsight的負責人Kevin McNamee在上周五表示,「事實上,它能將Android設備變成一臺監視器。」McNamee計劃在下個月的黑帽安全大會上詳細地說明這一間諜程序。在任意App內運行這項技術的開發代號為DroidWhisper,能夠作為插件隱藏在任何的app中,並且秘密地在後臺運行,開機就自動啟動。
  • 360手機殺毒上線 隱私易容術偽裝位置全球瞬移
    原標題:360手機殺毒上線 隱私易容術偽裝位置全球瞬移   中新網4月23日電 今天,360神秘手機新品正式對外發布——360手機殺毒1.0版宣告輕盈上線。360手機殺毒號稱要「還手機一片寧靜的天空」,集病毒查殺、防隱私洩露、防廣告騷擾、防通知打擾、清理優化、支付安全、騷擾攔截等七大功能於一身。
  • 高雄花5億設上萬支監視器 被指侵犯民眾隱私
    中新網1月7日電 據臺灣TVBS報導,高雄市警局耗資5億,預計6月前,在全市設置完成1.1萬支監視器,平均每平方公裡的監視器就有74.5支,密度居全臺之冠,市長陳菊說,監視器主要是維護治安,協助警方辦案,不會侵犯到民眾私領域。
  • 媒體實驗手機位置信息定位:關閉GPS仍能夠定位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熟人間共享位置信息更加方便,同時導航、天氣預報等一些基於位置信息基礎之上的網絡服務也越來越便捷。但手機用戶使用不慎很可能導致自己的行蹤隱私被人獲取,甚至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傷害。  利用手機進行定位的方法有哪些,原理是什麼?關於手機位置信息的使用,哪些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 【網絡監視器被黑,女子入浴時被現場直播…家裡有這東西的千萬別大意!】
    「我完全不敢去想像!」吳吳小姐把監視器放在小冰箱上,鏡頭直對床鋪和浴室,「最近洗完澡,因為比較熱,不會立刻穿衣服,可能就是掛一條浴巾就在那邊吹頭髮了。」吳小姐表示,安裝網路監視器原本是用來觀看家中飼養的小貓,上月底晚間11點多正準備洗澡,身上只穿著內衣褲,監視器突然出現怪聲,登入手機監看畫面卻把她嚇傻了。「機器本身不會發出聲音,我並沒有把我的帳號密碼給任何人,所以我就趕快拿手機連線看,因為手機監看畫面上面會顯示觀看人數,結果當下觀看人數是2!」
  • 網絡監視器被黑,女子入浴時被現場直播……
    崑山最具影響力最實用的微信公眾平臺手機/QQ/微信:18962671125 吳小姐表示,安裝網路監視器原本是用來觀看家中飼養的小貓,上月底晚間11點多正準備洗澡,身上只穿著內衣褲,監視器突然出現怪聲,登入手機監看畫面卻把她嚇傻了。「機器本身不會發出聲音,我並沒有把我的帳號密碼給任何人,所以我就趕快拿手機連線看,因為手機監看畫面上面會顯示觀看人數,結果當下觀看人數是2!」登入人數變成兩個人,手機畫面停在自己下半身,吳小姐閃躲鏡頭,機器竟然也跟著轉,她嚇得直接拔掉電源。
  • 大狼狗安全郵件專家讓郵件不再裸奔
    電子郵件形勢緊迫  據中國公安部網站消息,中國信息網絡安全事件發生比例連續三年呈上升趨勢,2007年已經達到65.7%,較2006年上升11.7%。另據計算機病毒疫情調查的結果顯示,信息網絡安全事件的主要類型有感染計算機病毒,電子郵件被盜,遭到網絡攻擊和網頁被篡改等。其中,由電子郵件帶來的損失竟達全部經濟損失的63%。
  • 手機攝像頭和話筒成隱私洩露「重災區」
    網絡隱私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議題,什麼軟體會獲取我們的隱私信息?哪些獲取行為屬于越界獲取?我們該如何防範隱私洩漏和網絡欺詐?日前,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和DCCI網際網路數據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2018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1144款手機APP獲取用戶隱私權限情況的統計顯示,目前幾乎所有手機APP都在獲取用戶隱私信息,但大多數都能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進行獲取,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比例持續大幅降低,2018年上半年安卓APP越界獲取比例降低到5.1%。
  • 給手機屏幕貼膜就一分鐘,為啥還有人喜歡「裸奔」?
    現在的鋼化膜的硬度都挺高的,可以防止一般情況下的屏幕劃痕,低處的手機摔落也可以比較有效的防止。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不貼膜呢?那自然是有其理由的。我個人的手機就不貼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異形屏,完美適配的貼膜不好找。原來的手機屏幕都是方方正正的,所謂貼膜都可以通用。但是現在手機發展到今天,各種各樣的全面屏、打孔屏、水滴屏層出不窮。
  • 攝像頭變監視器,你的生活被偷窺了!一男子利用網絡監控偷窺他人...
    攝像頭變監視器,你的生活被偷窺了!然而,這些智能監控系統也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窺探他人隱私的「貓眼」,甚至相應形成了鏈條化的黑色產業。6月18日上午,文成法院依法審理一起利用網絡監控系統偷窺他人隱私的非法控制計算機系統罪案件。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李某新犯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違法所得、作案工具等均予沒收。
  • 為何手機中的APP都要讀取個人通訊錄信息?會洩露個人隱私嗎?
    現如今幾乎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每個人的手機裡除了一些自帶的APP之外,或多或少都會去應用商店下載一些第三方APP;這些APP會獲取用戶的諸多個人信息,如通訊錄;可能會令很多用戶產生反感。那麼APP服務商為何處心積慮地要獲取我們的通訊錄信息呢?到底會不會存在隱私洩露的情況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 騰訊手機管家正式發布8.7版本,全方位守護手機隱私安全
    (圖:騰訊手機管家升級隱私深度檢測、隱私保險箱功能)對此,騰訊手機管家隱私保險箱功能可幫助用戶加密保護敏感信息,通過沙箱技術對用戶身份證、銀行卡、隱私簡訊、證件照、視頻等隱私信息上一道「安全鎖」,避免不法分子攻擊用戶手機時隱私信息被竊取
  • 號稱《黑鏡》電影版,人眼變成攝像頭,沒有隱私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作為一個編輯狗,小影的日常工作就是搜索編輯和打字,當然,還有思考哈~·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似乎變得不再有秘密和隱私。就像有人說的「通過六個人,就能找到你想找的那個人」。看上去信息發達,但其實思細級恐,這樣毫無隱私可言,真的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