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Corbusier 勒 柯布西耶 (1987-1965) 是20世紀最重要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基人之一。
Le Corbusier所提倡的「新精神」設計內涵與「純粹派」實驗思想激進,使得他早期作品遭到部分大眾的牴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最終得到了認可,並享譽至今。他的理論至今仍不斷地被更多的業內人士所採納。
然而,他那引領時代的前衛思想主要體現在設計中對合理體系的運用。構築在功能邏輯主義之上的極其簡單的模塊與樣式便足以證明這一點。功能主義並不認可以犧牲外觀為代價而重視機械性能。Le Corbusier將過時而無足輕重的實用功能的復興視為新價值的象徵。在從事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和設計師的工作中,他的研究方法不斷發展,有時甚至會走向豐富雕塑風格的另一極端。著名作品:馬賽公寓(1946-52);朗香教堂(1950-55);多米尼加修道院(1951-56);蘇黎世中心(1964-65);威尼斯醫院(1965)。與Pierre Jeanneret和Charlotte Perriand合作的專為1928年巴黎秋季沙龍所設計的4件著名家具LC1, LC2, LC4, LC7也秉承同樣的設計理念。「模塊化櫥櫃」是由Pierre Jeanneret在1925年為新精神展館所設計。Cassina再三重申家具的設計要與時俱進。Cassina家具簡約精妙的外形設計始終保持對時代與環境變化的高度適應性,不斷賦予家具新的含義。
這四件家具是勒柯布西耶、皮埃爾·讓納雷、夏洛特·佩裡安共同合作設計。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6月8日-1959年4月9日),出生於美國,是四大現代建築師之一,其8座建築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賴特曾被稱作二十世紀的米開朗基羅,美國建築史上的林肯。
他是有機建築派的代表人物,是20世紀美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被譽為「美國本土建築的開創者」。1991年,賴特被他從未加入過的美國建築師協會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建築師(the greatest American architect of all time)」。「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他之後,美國還沒有別的建築師可以與他相比。路易斯·康、埃羅·沙裡寧、凱文·羅歇、貝聿銘、菲利浦·詹森都不能與他相比,即使上述這些人加在一起,他們在建築藝術上所具有的影響,也比不過賴特不尋常的七十二個年頭的建築職業生涯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著名建築評論家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
這些是賴特設計的家具。
凱爾·柯林特(Kaare Klint,1888-1954)縱觀20世紀,丹麥設計師在現代家具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用一種全新的原創的方式把「舊的」和「新的」結合起來。然而直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才認識到這一點,這時像漢斯·威格納(Hans Wegner)、布吉·穆根森(Borge Mogensen)和芬·居爾在國際上獲得了很大榮譽。其實在20世紀30年代凱爾·柯林特的著作和設計裡就有原版。柯林特按照傳統家具和組合的尺寸標準製造家具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他從以前的各種文化出發仔細分析了無數家具產品,研究它們的比例和人們所需要的尺寸,再把它們結合起來以設計出實用、漂亮的現代家具。他的這些方法促使後來人們對製造「功能主義」家具的嘗試,到了20世紀30年代,他的這些方法在好幾個國家得到設計者們的廣泛使用。
凱爾·柯林特是丹麥現代設計派的開山鼻祖。他最初學習繪畫,由於他的父親是一位開業建築師,他很早就就開始在父親的設計事務所中學習工作,之後又在不同的建造事務所工作過,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對建築、室內、家具的系統理解。1914年卡爾·彼得森(Carl Petersen)請柯林特與他一起為哥本哈根法博格(Faborg)的藝術博物館設計織物和布置。柯林特在他事業的早期就已經意識到,在家具設計過程中他關心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把前人作品中的優點應用到現代設計上。例如他為法博格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實木用的是由18世紀英國家具的零部件和傳統的材料及製造工藝組成的傳統比例,然而這個設計整體簡潔,尤為現代。1917年,柯林特建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主要進行家具設計,與包括漢森公司在內的幾家家具製作公司合作。
這些為凱爾·柯林特設計的家具。
設計師:米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深受德國工業設計先驅彼得·貝倫斯的影響。1928年,他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名言。1929年,密斯設計了巴塞隆納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以及巴塞隆納椅,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設計師。1930年密斯擔任包浩斯第三任校長至1933年納粹政府上臺後關閉包浩斯。密斯開創了玻璃外牆鋼筋結構建築時代,深深影響了許多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時至今日仍是世界公認的現代主義設計的五位巨匠之一。
巴塞隆納椅:20世紀經典家具設計之一的巴塞隆納椅引由包浩斯代表人物暨設計師密斯.凡.德羅在 1929 年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上,為了歡迎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而設計,同著名的德國館相協調。設計風格與特徵:從椅子的工藝上看,不鏽鋼構架支撐起真皮皮墊,不僅外觀上看上去高貴大氣,在使用方面也非常舒適。它由成弧形交叉狀的不鏽鋼構架支撐真皮皮墊,非常優美而且功能化。兩塊長方形皮墊組成坐面(坐墊)及靠背。椅子當時是全手工磨製,外形美觀,功能實用。
設計師漢斯·華格納(Hans Wegner),丹麥設計師,華格納曾進入雅各布森建築事務所工作,主要負責室內和家具設計。
華格納的設計深受中國明式家具設計的影響,是將中國家具風在西方世界進行傳播的最鮮明的代表。根據明式家具造型大方,比例適度 ,精於選料配料,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等優點,華格納糅合了西方簡約,人文元素進行設計,作品既古樸大氣又舒適美觀。他的家具設計與中國家具有著很深的親緣關係,同樣都是不斷功能化簡潔化的過程。1944年華格納受命設計一種木質椅,要求用最高的標準做成最彎曲效果的扶手椅,華格納為此構思了多種方案,但始終不能令人滿意,直到有一天看到中國圈椅時才茅塞頓開,於是以此為主題,設計了「中國椅」系列、Y椅,以後數十年中華格納一直從事「中國椅」的設計探索。他的椅子設計,結構科學,充分闡發材料個性,造型完美細節完善親切舒適安靜簡樸,一改國際主義的機械冷漠,被人們稱為椅子大師。當今聞名世界的丹麥木製家具的聲譽應首先歸功於他。另外他也設計了很多燈具、牆紙、銀器等。華格納的設計不跟隨潮流,尊重傳統,承襲文化,欣賞自然,他的設計是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
甘迺迪椅:是設計大師漢斯·華格納的作品。1960 年總統大選時,甘迺迪和尼克森要進行電視辯論,因為甘迺迪背痛,主持辯論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就給他選了這把 PP503。這次辯論過後,PP503 因為被甘迺迪坐過,就升級為「 The chair 」了,也有人叫「 甘迺迪椅 」、「 總統椅」。設計特徵:甘迺迪椅是他創造的一系列中國椅中最具特色的椅子,擁有流暢優美的線條,呈半圓的扶手和扁平寬厚的椅身加上精緻的細部處理,躺著讓人舒適安逸,坐著卻有著唯我獨尊的氣魄。
設計師馬塞爾·布魯爾,他是第一個採用電鍍鎳來裝飾金屬的設計家。。他來到德國,進入剛剛成立的包浩斯設計學院。在包浩斯期間,他結識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等設計大師,在建築設計方面受其影響很大。布勞耶在包浩斯讀書的4年間,是現代藝術運動早期活躍的時期之一,這使布勞耶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先鋒藝術觀念,其中最重要的的就是表現主義,風格派和結構主義。
瓦西裡椅:布魯爾於1925 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把鋼管皮革椅,為了紀念他的老師瓦西裡·康定斯基,故而取名為「 瓦西裡椅 」。布魯爾採用鋼管和皮革或者紡織品結合設計出「瓦西裡」椅,採用電鍍鎳來裝飾金屬,除此之外還用同樣的材料設計出大量功能良好,造型現代化的新家具,包括椅子、桌子、茶几等,得到世界廣泛的歡迎。影響與意義:無論是對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還是結構造型的突破,瓦西裡椅不僅僅代表了包浩斯設計的風格——即追求功能實用性和現代簡約形式的統一,更體現了包浩斯注重為普通大眾提供經濟方便的產品——即「 民主設計 」的理念和宗旨。雖然看起來簡陋,但是它的造型和結構卻為工業大批量生產,普及萬戶提供了技術和生產線流程的可操作性。這種標準化的家具生產方式為現代大批量的工業化的家具製作奠定了基礎。
設計師: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丹麥設計師,雅各布森是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兼設計師,是丹麥功能主義的倡導人。雅各布森的設計具有強烈的雕塑形態和有機造型語言,將自由流暢的雕刻式塑形,以及北歐設計的傳統特質加以結合,使其作品兼具質感非凡與結構完整特色。如此經典的設計在今天仍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不只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同時在家俱、燈飾、衣料以及各式各樣的應用藝術上皆有深切琢磨與成就,並成為享譽國際的傳奇人物。他將自己對建築的獨特見解運用到家居用品,因而摧生出如長著三隻細腿的等曠世之作,以及雅宅、工廠、展示間、織品、時鐘、壁燈與門把等無計可數的多元創作。19世紀50年代雅各布森設計了三把經典的椅子——螞蟻椅(Ant Chair)、蛋椅(Egg Chair)、天鵝椅(Swan Chair),是如今諸多椅子的原型。
天鵝椅(Swan Chair):於1958 年雅各布森所設計,是50年代後期雅克布森為北歐航空公司設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皇家賓館設計的經典家具之一;但如果不是一種新技術的發展,這種椅子的生產也是不可能的。蛋形椅和天鵝椅的成功應該感謝技術和美學的美妙結合。
設計特徵:天鵝椅因其外觀宛如一個靜態的天鵝而得名,其線條流暢而優美具有雕塑般的美感。椅身為合成材料,包裹海綿後再覆以布料或者皮革。四星鋁腳,表面拋光處理。椅子可以360度旋轉,坐感舒適,優雅大方。
作為一款現代家具設計中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天鵝椅以其優雅的造型和簡約的設計一直為追求時尚的人們所情有獨鍾。天鵝椅被認為是最有代表性的北歐設計之一,也是世界藝術的珍品,是時尚生活理念和品味的體現。雅各布森的設計至今依然清新無比、深具吸引力。
螞蟻椅:是北丹麥設計師雅各布森的經典代表作之一。螞蟻椅因其形狀酷似螞蟻而得名,雖然現在為了更穩定做成了四條腿,但最開始時是設計成三條腿。黑色的靠背加上金屬的細支架,給人一種極簡的風格。螞蟻椅的坐面和背面弧形的設計符合人體結構,坐上去很舒服。螞蟻椅使用了膠合板材質,光潔的表面打破了物品的僵硬,在當時是對新材料的大膽嘗試。
蛋椅:1958年,雅各布森為哥本哈根皇家酒店設計了這個蛋椅。設計特徵:蛋椅的設計給人一種新鮮感,外形美觀別致,時尚簡約,因為造型像蛋,所以被命名為蛋椅。雅各布森的蛋椅,用石膏澆注而成。人工合成的貝殼外形用泡沫填補,並覆蓋上織物或者皮製品,鋁製的底座。椅子可以調整傾斜度,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體重來調整。人坐進去後整個身體被包裹在椅子裡,感覺非常舒適。它的扶手和椅背看起來就像是包著一顆隱形的蛋,給人十足的安全感。蛋椅按照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人坐上去舒適、優雅而大方。
設計師艾羅·沙裡寧,美籍芬蘭裔建築師,是20世紀中葉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築師之一。父親埃裡爾·沙裡寧是芬蘭著名建築師,母親是雕塑家。曾隨父從事建築實踐。其設計風格清新、個性突出、造型獨特、有創造性,前期曾追隨密斯的有古曲風格的、技術精美的現代建築,後期則傾向於多變的空間組織與有力的結構表現,作品中還反映了少年時受到雕塑訓練的影響。他在「有機家具」的設計也非常突出,「馬鈴薯片椅子」(PotatoChair)、「子宮椅子」(「Womb」Chair)、「鬱金香椅子」(「Pedestal」Chip)都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最傑出的家具作品。通過這些椅子的設計,EeroSaarinen把有機形式和現代功能結合起來,開創了有機現代主義的設計新途徑。20世紀澳大利亞著名建築雪梨歌劇院的設計方案就是沙裡寧擔任國際評委時,從廢棄的方案中發現挖掘出來的。
鬱金香椅是沙裡寧最經典的作品之一,設計於1956年,以寬大而扁平的圓形底座作為支撐,從下至上均以流線型為主,整個形體顯得非常優雅舒適。這款椅子採用了塑料和鋁兩種材料,由於圓足的特點,不會壓壞地面。沙裡寧透過這張椅子的設計試圖讓椅腳變得更簡潔,擺脫傳統椅子四個支撐腳的結構,使人們坐在這張椅子上腿部有更多的活動空間。沙裡寧也注意到了美觀的設計,這把椅子形如一朵浪漫鬱金香,也似乎像是一隻優雅酒杯。這些形式是仔細考慮了生產技術和人體姿勢才獲得的,並不是故作離奇,它們的自由形式是其功能的產物,並與新材料、新技術聯繫在一起。
設計師維納爾·潘頓(Verner Panton,1926-1998)是丹麥最具創造力的家具設計師之一,1947-1951在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曾在雅各布森的事務所工作過,後定居瑞士巴塞爾。潘頓不同於其他的北歐設計師,他始終以極富革命精神的創造性觀念突破和發展現代家具,在他的設計生涯中,產生了很多的具有創新的、反叛的、勇敢的與富有情趣的設計。
50年代末起,潘頓就開始了對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和化纖等新材料的試驗研究。60年代,他與美國米勒公司合作,研製出了著名的潘頓椅, 這是世界上第一把一次模壓成型的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椅。
潘頓椅:外觀時尚大方,有種流暢大氣的曲線美,其舒適典雅,符合人體的身材,並具有強烈的雕塑感,打破了椅子的傳統形式。潘頓椅還充分利了塑料的特點,有著明亮鮮豔的色彩。這把椅子至今享有盛譽,被世界許多博物館收藏,被譽為「世界上最性感的椅子」。
設計師格裡特·託馬斯·裡特維爾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1888-1964),是荷蘭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大師,也是荷蘭風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現代設計運動中,裡特維爾德是創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設計構思的設計大師。他是家具設計史上第一件現代家具「紅藍椅」(1917-1918年)的設計人,也是建築設計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施洛德住宅」(1924年)的設計人。僅此兩項,就足以奠定裡特維爾德在現代設計中的大師地位。
紅藍椅:這把椅子整體是木質的,13根木條互相垂直,組成椅子的空間結構,各部件間用螺絲緊固而非傳統的榫接方式,以保持部件的完整性。這把椅子最初被塗以灰黑色。後來,裡特維爾德塗上了單純明亮的三原色來強化結構,這樣就產生了紅色的靠背和藍色的坐墊。這款紅藍椅具有激進的純幾何形態和難以想像的形式。這把椅子是畫家蒙德裡安作品《紅黃藍相間》的立體化翻譯,從而將風格派藝術從平面延伸到了立體空間。從形式內涵上來看,紅藍椅的所有構件都是標準化的,為日後批量生產家具提供了依據和參考。另外,它開創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現代家具形式,擺脫了曾經任何一種家具的面貌,成為獨立的現代主義形式宣言,對包浩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設計師:邁克 桑納(Michael Thonet,1796-1871)代表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家具發展的最高水平。早在1830年,桑納就開始嘗試把木條,木片用壓力彎曲製成家具的方法,20年間不斷實驗,調整,致力於設計製造出可以批量生產的,時尚、典雅,符合功能和美感的現代化椅子。桑納最重要的貢獻是研發出了蒸汽曲木技術,不僅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成本、實現批量化生產,而且創造出簡潔優雅、靈活輕巧的曲線形體家具,擺脫了以前傳統歐式家具的笨重感和沉悶感。
桑納14號椅驚豔了當時的全球家具界。它既可以登堂入室,擺在王公貴族的會客廳裡,也可以成為普通大眾家中或路邊咖啡館裡的坐具。另外,桑納14號椅是世界上第一批大規模生產的家具,標誌著以機器大生產為基礎的現代設計的開端。
設計師沙維爾·帕奧查德(Xavier Pauchard,1880-1948)出生於法國紅酒之都勃根地,被譽為法國鍍鋅工藝先驅。他在1907年發現了能防止金屬侵蝕腐鏽的技術,開始研究以鍍鋅工藝來保護金屬製品避免氧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創立了Autun工作坊,專門製造生產鍍鋅薄板金屬的居家用品。直到1927年他建立了一個專門生產鋼製家具的產線,並註冊Tolix為商標,以扶手椅、凳子和金屬家具而廣為世界所知,其中最著名的「Chaise A」更成為了巴黎街頭咖啡文化的標誌性設計。
Chaise A金屬椅:這把椅子設計於1934 年,早期是作為戶外用家具設計,力圖展現法式慵懶而閒適的氣質。其造型經典、結構穩固,輪廓感十足,無論是放在家中或者酒吧,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此近年來逐漸被設計師喜愛用於家居方面,煥發出了全新的生命。
設計師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1907-1986)被認為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是建築師、家具設計師和產品設計師,曾經擔任米勒家具公司的藝術總監長達20年。在任職米勒公司期間,他成功地聘請了許多第一流的家具設計師加盟米勒公司,如查爾斯·伊姆斯等,使米勒公司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家具製作公司之一,並塑造了美國現代家具的樣貌。
椰子椅:這款椅子設計於 1955 年,如名稱所示,其設計構思源自椰子殼的一部分,外形簡約時尚。這件椅子儘管看起來很輕便,但由於「 椰子殼 」為金屬材料,其份量並不輕。椰子椅較淺的兩側和迷人的曲線設計,可讓用戶以任何姿勢就坐,同時可以輕鬆舒適地活動身體,令人稱奇。
設計師艾羅·沙裡寧(Eero Saarinen,1910-1961),美籍芬蘭裔建築師,是20世紀中葉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築師之一。父親埃裡爾·沙裡寧是芬蘭著名建築師,母親是雕塑家。曾隨父從事建築實踐。其設計風格清新、個性突出、造型獨特、有創造性,前期曾追隨密斯的有古曲風格的、技術精美的現代建築,後期則傾向於多變的空間組織與有力的結構表現,作品中還反映了少年時受到雕塑訓練的影響。他在「有機家具」的設計也非常突出,「馬鈴薯片椅」、「子宮椅」、「鬱金香椅」都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最傑出的家具作品。通過這些椅子的設計,小沙裡寧把有機形式和現代功能結合起來,開創了有機現代主義的設計新途徑。20世紀澳大利亞著名建築雪梨歌劇院的設計方案就是沙裡寧擔任國際評委時,從廢棄的方案中發現挖掘出來的。
子宮椅:這把椅子設計於1946 年,內部是玻璃鋼材質,由模具出模到成型,椅子都非常堅固完美。它的形狀與丹麥設計師雅各布森所設計的天鵝椅相似。椅表面是進品羊毛絨布,整個產品表面光滑,不易起皺。整個椅子的布下面都有墊彈性海綿。椅子腳為不鏽鋼管,很好的鏡面效果,光亮照人,每個細節都順暢無坑窪。坐在子宮椅上面有一種被椅子輕輕地擁抱的感覺,提供了全面的舒適性和安全感,像在母親的子宮中一樣。
RAR搖椅由知名的美國設計師Charles & Ray Eames 於1950 年發表,這一系列塑料單椅成功的結合了人體工學與材質運用,成為全世界首張大量製造的塑料 。
路易鬼椅(Louis Ghost)是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用一款用透明的聚碳酸酯注塑成型的仿古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