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在乎別人的人,總是活得很辛苦。
你處處為人著想,換來的是別人的理所應當;
你次次掏心掏肺,反過來卻被別人不屑一顧。
很多時候,你寧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別人的樣子,在別人眼裡就像個笑話。
這樣在乎別人的你,心裡一定很痛、很累吧。
人與人的關係總是這樣:你那麼在乎的人,根本不會重視你;你自己難受也要遷就,別人只覺多餘。
朋友小許大學時談過一場戀愛,身邊的朋友都不看好。
這段感情裡,明顯小許付出得更多。
兩個人是異地戀,每逢周末假日,小許都乘著火車跋山涉水,千裡迢迢地去看他。
我們都對小許說,你這樣不行,會把男朋友慣壞的。
小許很執拗,她以為只要自己足夠懂事,付出得足夠多,有一天男朋友總會看到她的好。
但在男友眼裡,這都是她自作多情,他並沒有讓她這樣做。
幾個月之後,小許又一次踏上了看男朋友的路途,但是等待她的卻是男朋友要求分手的消息。
任憑小許苦苦哀求,男朋友始終閉門不見。
分手之後,小許終日鬱鬱寡歡,一個人默默扛下所有委屈和心酸。
錯付的真心,從一開始就註定得不到珍惜。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在乎別人?
心理學有一個說法: 很在乎別人在你的潛意識裡,你是有被別人在乎,甚至近乎渴望的需求。
有時候,也會表現為近乎忘我地在乎別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其實,這也是一種討愛的行為,沒有辦法從別的地方得到關注,得到愛,於是就通過釋放價值的方式希望得到回饋。
但是卻忘了,感情是最不公平的東西。
並不是你付出了,就會有收穫,甚至當你付出得越多,別人的壓力就越大,最後將那個人推得越遠。
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感情裡並沒有好人、壞人,只有不愛你的人。」
當你在愛別人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你的真心,你的在乎,都應該被妥善收藏,好好珍惜。
好的感情,是兩個人的共鳴,而不是一個人的苦苦支撐。
後臺有個女孩深夜傾訴:她曾經有個朋友,她對這個朋友可以說是有求必應。
朋友沒錢吃飯,她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把錢借給朋友,當然朋友是不會還的;
自己買的化妝品還沒有開封,朋友要拿過去用,她也不說什麼;
直到女孩談了戀愛,交了一個帥氣的男朋友,她的朋友居然過來對她說,讓她退出,因為她也喜歡。
女孩終於無法忍受,反問她:「身為朋友,怎麼能問出這樣的話,有沒有為我想過?」
朋友大言不慚地說:「沒有,每次都是你照顧別人,好像你也不需要吧。」
女孩轉身就是爆哭,自己那麼在意的朋友,卻把她的好當作理所應當,甚至變本加厲地提出更過分的訴求。
為什麼那麼在乎別人的感受,因為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害怕自己變成一個不被喜歡的人。
別人討厭你,又有何妨?生而為人,我們都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不被人喜歡,又有何妨?不喜歡我的人,我也不喜歡你。
當你不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你的情緒才能夠自由。
顧及這個,顧及那個,誰又來顧及你?你都不在乎自己,又指望誰來在乎你。
不要等到經歷很多失望,得到很多傷害才明白,我們來到世上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愛自己。
愛人給七分,留下三分給自己。
如果沒有人在乎你,請你一定要學會珍惜自己。
三毛在《西風不相識》中講過一段自己的故事。
出國留學時,她跟幾個外國女孩同住在宿舍,那時候三毛很熱情,不僅幫同學整理床鋪,還包攬了整個房間的衛生。
久而久之,她成為了整個宿舍指使幹活的對象。
但大家誰有事都會想到她:
「三毛,今天幫我收衣服。」
「三毛,幫我燙一下褲子,我馬上回來換哦。」
「三毛,快來幫我卷頭髮,馬上要去約會了。」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三毛變得越來越不開心了,因為所有人都把她對大家的善意當作理所應當。
於是,三毛不願意再這樣下去,再有人讓她辦事的時候,她拿著掃把大鬧了一場。
自那以後,身邊人就再也沒有隨意對待她,甚至連之前的同學都向她道歉,開始討好她。
當你開始學會愛自己,整個世界才會來愛你。
王菲說過:「餘生那麼長,只有討好自己,才能活得最像自己。」
再也不要委屈自己,去做討好別人的事情。活得自私一點,你才能夠對抗生活的惡意。
無論什麼時候,請你記得:有節制地愛別人,無條件地愛自己。
世間健康的愛,都是先學會愛自己,才有力量去愛別人。
蔡康永在《為你自己活一次》寫過這樣一段話: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最多的就是:你要懂事,你要忍耐,你要懂一點人情世故。卻沒有人告訴你:你要高興,你要做自己,你要為自己活一次。」
每個人只能活一次,這個劇本裡,你才是主角。
不要在自己世界裡,放進太多別人的故事。
不要操心別人的人生,多為自己做點實事。
到最後你會明白,你並沒有那麼重要,沒有你太陽照常升起,事情總會解決,何必高估自己在別人那裡的位置。
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太在乎別人,而忽略了自己。
當你學會愛自己,那些憂懼都會不攻自破。
往後餘生,記得把自己排在第一位,讓自己活得舒服、珍貴,才不負來這世間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