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4年成人高考還有一周的時間,北京二裡莊幹休所社區青年匯的專職社工陳永翔已經為學員們領好了準考證,甚至還細心地準備好了考試文具。
學員們仍然在圍著老師問各種問題,手中文具袋上的一行字頗為引人注目:「一個好玩兒的俱樂部,一個靠譜的朋友圈」。
這裡是北京團市委推出的社區青年匯「新青年學堂」培訓項目,招募大學生志願者當老師,從7月中旬到10月下旬考試前為有意參加成人高考的社會青年提供語文、數學、英語等培訓課程,每周三次,每次兩個課時。2013年首次推出後,高中起點的學員通過率達99.4%,專科起點的則為96.8%。
104個社區「火種」
「提升自己哪家強?快來新青年學堂。」三個月的課程結束後,二裡莊幹休所社區青年匯「專升本」班中的學員們互相「調侃」。但他們也有些捨不得,紛紛拉住「翔仔」詢問之後還會不會組織活動。而這只是104個「新青年學堂」班中的一個。
學員口中的「翔仔」陳永翔其實是個26歲的姑娘。在二裡莊青年匯「挑大梁」的她是個「光杆司令」,學員隊伍要自己帶,課外活動要自己搞,社會資源要自己拉。
課後,陳永翔還辦了一個短暫的結業儀式,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鼓勵學員們通過考試並繼續保持學習的習慣。「一次幫助不是目的,而是應當通過這些幫助達到他們自己幫助自己的目的。我非常認同『助人、自助』這個理念,通俗來說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13年「新青年學堂」初創時,陳永翔就建立了第一個「專升本」輔導班,最火爆的時候,上課的學員達到上百人。「我以前也是大專,『專升本』這條路我走過,所以辦這個班比較有經驗。」
這完全是份「開拓性」的工作。開班前,為了累積社會青年這些「用戶」,陳永翔會在晚上5點半到7點半期間在公交車站「擺攤兒」、發傳單。儘管會遭到誤解、拒絕,甚至一天招不到一個學員,但是在她看來,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的溝通能力提高了,組織能力增強了,膽量大了,臉皮『厚』了,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青年匯和新青年學堂。」陳永翔笑著說。
小到搬數十把椅子,大到組織各類活動,陳永翔對社工這份工作已經駕輕就熟。她很少和學員們談論「高大上」的話題,反而家長裡短、貼心的關懷把她和學員們的距離拉近了。
「他們很少談到自己的夢想,但是這麼多次課都堅持下來,已經說明了他們的目標、信心和方向。」 在她看來,學員們平日裡一句「謝謝」,過節時一個簡訊,就已經讓她心裡得到極大的撫慰。
由於每個青年匯只有一名專職社工,從某種程度來說,每個社工都「執掌一方」,全面負責所在社區的各項活動。邵婧來自甘肅敦煌,這個「90後」姑娘擔任西三旗富力桃源社區青年匯專職社工一年半以來只回了兩次家,其他的時間幾乎全部奉獻給了青年匯的各種活動。
每天6點起床,6點半之前準時出門,8點半才能到達辦公室。不僅是工作日每天晚上10點多才能到家,由於組織的出遊活動多數在節假日,周末也是她例行的加班時間。前些日子,她被評了一個「雞血社工獎」。
邵婧在校期間就是文藝部部長,按她的話說,「我就是愛跑愛跳,平淡太無趣了,我需要讓人生多一些經歷,即使跌倒和失敗,這段過程也會是青春特別美好的回憶。」
99%以上通過率的「秘籍」
北京市今年共開辦了104個秋季「新青年學堂」班,學員人數達5000多人,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6所大學的1300餘名志願者參與服務。
而每年在京參加成人高考的青年有20餘萬人,這些青年大多家庭比較貧困,工作比較艱辛,自學能力較差,渴望實現大學夢想。
來自中國礦業大學的大三學生呂民東去年就在新青年學堂當「班主任」,今年再次主動申請,擔任了「專升本」班級的英語老師兼班主任。
今年才21歲的他面對課堂上同齡、甚至年長的學員一點都不怵,講起課來幽默大方,課下更是和學員們談笑風生。3個月的時間,他每周都花半天時間備課,就是為了讓學員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地吸收知識。
在他眼中,女朋友楊田更為認真和用心。同樣為志願者的楊田在班級中擔任數學老師,所有的講義都經過了再次編輯和修改,每一個知識點後面都會附上一道練習題。
「志願志願,首先得自己自願幹這些事情。我就是覺得喜歡這個氛圍,能夠得到快樂,也能交到同齡的朋友,所以才堅持下來。」呂民東說。
齊景好是北京交通大學的研二學生,每天的學習和實驗非常緊張。但她仍然堅持每周三學校下課後坐一小時公交車來「新青年學堂」給學員們上語文課,每一次都吃不上晚飯。
「學員們的基礎有些薄弱,所以必須得講得特別明白,這也鍛鍊了我的表達能力。」不僅僅是課上,齊景好經常在QQ群和微信群上為學員們答疑解惑。
「社工用心、志願者認真、學員努力,我想這就是學員們通過率比較高的原因吧。」呂民東說。
「不學習就一定沒有出路」
課堂上,曾秀梅總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當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會向老師求教。這個23歲的河北姑娘現在做著計算機軟體開發的工作,雖然有了大專學歷,但是仍然希望能夠去北航繼續學習。「計算機這個領域發展太快,不學習就跟不上了。再說,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嗎?」
曾秀梅是通過朋友介紹了解到「新青年學堂」的課程,「朋友說得特別好,但剛開始我也有些半信半疑,畢竟老師們都是學校裡的學生。但是上了幾次就發現他們特別認真,講課講得也特別明白,課下也能和我們打成一片。」就這樣,曾秀梅一直堅持了下來,沒有落下一堂課,還交了好幾個朋友,「這裡的確是個好玩兒的俱樂部,一個靠譜的朋友圈,和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參加活動比起吃喝玩樂來有意義多了!」
何佳美今年才22歲,但是已經在北京做了兩年護士。這次成人高考她報的北大醫學部。兩年前,這個來自遼寧的姑娘獨自來京闖蕩,家人和朋友都沒在身邊。以前,孤獨和無助時,佳美會去公園、廣場那些人多的地方逛一逛,聽著歌,看著人來人往,讓身心放鬆。現在每周三次的課程讓她的生活充實了起來。儘管工作特別緊張和勞累,學習那些課程也有些困難,但她也一直堅持了下來。「幹什麼都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慢慢來,每天都過得充實,就一定能往更高的地方去。」
「知識總是在不斷更新的,不學習一定就沒有出路。」在曾秀梅看來,現在的付出一定會有收穫。不僅僅是一紙學歷,一項技能,這段學習的經歷、奮鬥的歷史對她們以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幫助。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拼。」何佳美說。在她看來,北京是人生中的重要一站,「在北京真的可以學到太多東西,儘管『北漂』生活很孤獨,也特別辛苦,但是這份經歷是在別處得不到的。」
除了秋季班,2014年青年匯還開設了春季班。春季班以培養青年興趣愛好、提升青年的專項技能、豐富青少年業餘生活為主要目標,培訓時間為5月中旬至6月下旬,培訓內容涉及國學、中醫養生、繪畫攝影、語言培訓、聲樂技巧、創業計劃、食品烹飪、辦公軟體、家庭自救、平面設計等百餘項。(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