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黃存福的雞舍便傳來陣陣雞鳴聲,只見三三兩兩的雞在雞場溜達,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雞鳴聲,黃存福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咕咕咕咕……」黃存福一邊吆喝,一邊向雞群拋撒飼料,雞群便蜂擁過來。
「這些飼料都是自己配的,有玉米粒,還有豆粕,營養好。你看,這些雞毛色多好。」黃存福說。
今年52歲的黃存福是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村民。2013年,黃存福從西吉縣搬遷到廟廟湖村,一直以打工為生,日子過得不溫不火。
怎樣才能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黃存福一邊打工,一邊思索著。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存福得知他的一位朋友通過養雞走上了致富路。於是,「自己也去養雞」的想法盤旋在黃存福的腦子裡。
經過一番思考後,黃存福開啟了自己的「雞倌兒」生涯。
說幹就幹。黃存福拿出自己的積蓄,再加上政府補貼的1000元,搭建了80平方米的雞舍,買來了300隻土雞雞苗。每天天還沒亮,黃存福就早早起床準備飼料;中午時,再讓雞出來曬太陽、散步……雖然黃存福細心呵護著這些雞,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沒過多久,遇上天氣變化,雞舍沒有採取保暖措施,雞便開始拉肚子,300隻雞隻剩下了180隻。
這對黃存福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但他沒有氣餒。黃存福開始上網學習養殖技術,還向周邊有經驗的養殖戶請教,在養雞過程中細心觀察……漸漸地,黃存福在養雞方面有了自己的心得。每星期給雞舍消一次毒;遇到天氣變化,給雞舍保暖;改善土雞飼料配方;增加土雞活動量……黃存福的土雞養殖逐漸步入正軌。等到180隻土雞出欄時,每隻雞賣到了60元,除去成本,黃存福賺了近5000元。
收入雖然不是很高,但讓黃存福看到了希望。緊接著,黃存福又買了300隻土雞雞苗。這次黃存福有了經驗。適宜的環境,優質的飼料,再加上雞的活動量大,黃存福養殖的土雞品質高肉質好,等到雞出欄時,有的每隻賣到了80元。
「黃存福家的土雞質量高、味道好,我們都是回頭客啦。」經常購買黃存福土雞的李偉剛說。
「收益不錯,現在每隻土雞除去成本能賺三四十元,一年下來能賺個三萬元左右。在家門口搞養殖,顧家賺錢兩不誤。」黃存福說,也多虧了國家扶持養殖的好政策,讓他實現了脫貧致富。嘗到甜頭的黃存福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格外關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農業農村問題有一系列部署,這也讓我信心倍增。今後,我將繼續擴大規模,不斷改進養殖模式,學習新技術,做個新時代農民。」(記者 劉春燕)
【來源:石嘴山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