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山裡中,野草實在是太普遍了,它們可讓農村環境得到很好的綠化,也能為農民提供採摘野菜、野果子的機會,像馬蘭頭、野地瓜都是農民喜歡的野草野果子,而像刺老芽、香菇、香椿等,這些價值可不低,很多農民將其採摘後賣出去,從而換上一筆錢。當然,除了食用功效外,也有一些野草藥用功效大,而接下來要說的白接骨就是如此。
一、特性
在農村中成長,磕磕絆絆很是正常,畢竟過去山路並不好走,下雨天天氣很是泥濘,不小心就會滑倒,為此山民們也會在家裡備上一些「白接骨」,這樣跌打損傷時就可以用上這種神草進行調理。不過農村能認識白接骨的人越來越少,也只有那些赤腳醫生或上了年紀的老農才認識,很多年輕人看了後只會認成是雜草。
白接骨莖稈高達100cm,根莖為竹節形,葉片呈現出橢圓形狀,側脈有6-7條,長度為5-20cm,頂端葉片為尖的,邊緣呈現出微波狀或鋸齒狀,花序長為6-12cm,花冠呈現出淡紫紅色,為漏鬥狀,長為3.5-4cm。在山坡上、林下石縫裡、草叢中很是多見,溼潤環境下更容易長成,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白接骨的存在,比如說江蘇、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不過農村中認識它的人不是太多,畢竟白接骨主要是在山林的陰溼地方存在,很少有人踏尋。同時它和很多野草都比較相似,葉子和羅勒很像,開的花也很普通,因此沒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很難識別它的模樣。
當然,白接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莖稈折斷後,會有白色的黏液流出。它的別稱比較多,比如說接骨草、血見愁、金不換等,8-11月份就會開花結果。
二、價值
從藥典上來看,白接骨可用來斷指再植,具體方法是將全株配上食鹽進行搗爛,之後就可以外敷,並將其固定包紮在患處,每天換上一次藥。如果消化道出血,那就可研磨全草進行服用。如果身上有潰瘍,可加白糖搗碎敷用在患處。
不過白接骨在野外存在並不多,一般都是稀零分布,看不到幾株,平日裡不會被人關注,也只有開花時大家才會多看幾眼,因此過去一直被忽略。其實它的藥用功效很多,還可用於其他方面的治療。
當然,它的嫩葉是可以食用的,將其清洗乾淨然後焯水,這樣就可涼拌食用,不然就是清炒或者燒湯,吃起來很是爽口,讓人吃了還想再吃。不過因農村人的生活條件好了,不需要再採摘白接骨治病了,因此認識的人也就少了。
不過在中藥材鋪裡,依舊能看到它的身影,也有藥販子下鄉收購,一斤可賣15元,其價格並不便宜,也有一些農民進行人工種植,從而賣出比較好的價值。今後再看到白接骨,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起來,別再將其當成雜草破壞,不然可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