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生活在距今大約2.4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恐龍都會非常感興趣,但曾經作為地球的絕對霸主,卻也抵不過命運的安排,在約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末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紀初恐龍就完全滅絕了。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科學家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撞擊地球有關,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學說持懷疑態度,為什麼只有恐龍滅絕,而其它更弱小的動物卻倖存了下來?對於恐龍滅絕的假說,還有以下幾種比較靠譜的理論,如氣候變遷說、物種鬥爭說、大陸漂移說和地磁變化說等等,諸多理論,但都改變不了恐龍已經滅絕的事實。
可能是造物者自有打算,既然養不成恐龍,不如來養一條恐龍魚吧!
恐龍魚屬於硬骨魚綱,多鰭魚目,多鰭魚科,原產於非洲利比亞,同時屬於古老魚類,和龍魚、肺魚以及巨骨舌魚等一樣屬於大型活化石魚類。其體形多為筒形,體表長著菱形硬鱗,頭部有一對短鬚,胸鰭圓形,胸鰭根部和腹鰭根部有肉柱,恐龍魚可以依靠胸鰭在水中呈「站立」姿態,使其看上去像極了人們印象中的恐龍,因此有「恐龍魚」 之稱,而背鰭可分為一個個的小鰭,活動時成排的背小鰭豎起來,像潛水艇一樣遊動,非常有觀賞價值。
恐龍魚也屬於大型的肉食性魚類,體格強健,但行動遲緩,不愛遊動,經常靜臥於水底,有夜行性,對環境適應能力很強,一般生活在弱酸至中性的水中,溫度適應範圍也比較廣,20℃ 到30 ℃ 均可, 但如果水溫偏低,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還值得一提的是,恐龍魚都長著一對犀利的「大眼睛」,捕食時就像尋找獵物的獵犬一樣,對附近遊動的小魚蝦主動出擊,雖沒有恐龍的霸氣,但也有不一般的氣勢。
恐龍魚按照外表特徵可以分為四大類,12個大品種。第一類是金恐龍和青恐龍;第二類是大花恐龍、剛果恐龍和斑節恐龍;第三類是有「恐龍王」之稱的黃金恐龍王、鱷魚恐龍王和虎紋恐龍王,第四類是草繩恐龍。
金恐龍和青恐龍這兩類魚除去顏色和大小之外長得基本一樣,頭部相對較圓,上顎比下顎長一點,體型相對較小,一般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種類。青恐龍頭部和胸鰭呈綠色,而金恐龍通體黃金色,體色因環境可變暗, 但有些顏色較青或發白,發金色的極少見,其背鰭一般8個以上,而青恐龍一般只有6個。
大花恐龍、剛果恐龍和斑節恐龍的表徵都比較明顯,是金恐龍和青恐龍魚的過渡類型,但頭部比較扁一些,上下顎幾乎等長,剛果和大花背鰭一般8個以上,斑節11個,前兩者是大型恐龍,後者為中型恐龍。大花恐龍魚可以長到60釐米,是體型相對較大的恐龍魚,也是國內常見的恐龍種類之一,體表有黃黑交錯的斑紋,胸鰭上則有標誌性黑色環紋;剛果恐龍,原產於剛果,體形也可達60釐米長,表徵和大花恐龍比較相似,但體表沒有大花那樣交錯的橫紋路,而是一條條黑色的條紋,有的條紋分成叉狀,是一種比較稀有的夢幻大型恐龍魚;而斑節恐龍最大的特點在於有11個背鰭。
第三類是有「恐龍王」之稱的黃金恐龍王、鱷魚恐龍王和虎紋恐龍王,有著王者之稱的恐龍魚,都是超大型的品種,體長均可以超過60釐米,頭部較為扁平,下顎突出,顯得特別兇猛,背鰭一般為11個或以上。鱷魚恐龍王體表只有縱向的紋路,沒有豎紋,有的個體看上去可能甚至是純色的;黃金恐龍和虎紋恐龍都有黑色豎紋,但黃金的較細,而虎紋為塊狀分布。
第四類草繩恐龍,這類型的恐龍魚相對比較奇特,體形比一般恐龍細長的多,頭部比較圓,胸鰭退化,而且沒有腹鰭,成魚體長也可達60釐米左右。
恐龍魚形態奇特,色彩斑斕,甚至氣勢磅礴,作為一種大型的觀賞魚類而深受大眾喜愛。愛生活,愛水族,那就在家裡養條恐龍魚吧!
文章資料參考:
1、fisher, du. 亙古神話-恐龍魚[J]. 中國觀賞魚, 2007(1):12-19.
2、佚名. 恐龍魚的飼養[J]. 中國觀賞魚, 2007.
3、錢桂生, 楊翠雲. 青恐龍魚的行為觀察與繁殖[J]. 生物學通報, 1997(10):17-18.
△內容源自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李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