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鳥類
象鼻窩森林公園
「溼地」一詞,最早出現於1956年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頒布的《39號通告》,通告將溼地定義為「被間歇的或永久的淺水層覆蓋的土地」。後來對這個定義有多次修正,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定義是「經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為淺水所覆蓋的土地」;我國定義則是「常年有淺層積水或土壤過溼的地段」。將其綜合,為「溼地係指海洋和內陸常年有淺層積水或土壤過溼的地段」。
年嘉湖、洋湖都是江河故道型的溼地
長沙市區及其近郊的溼地可分為江河故道型和溪流源頭型。長沙位於湘江和瀏陽河交匯的河流衝積平地,周圍為地勢較高的山丘,可謂「環城皆山也」,其地形屬於盆地,稱長沙盆地。湘江及其支流進入盆地後,有兩種情況:數十萬年間經常改道,於是留有故道、低洼地,逐漸在自然和人力作用下演變為溼地。如烈士公園的年嘉湖,即是瀏陽河的故道;洋湖溼地的洋湖為靳江入湘江口地帶,古名「瓦官口」,在嶽麓區柏家洲注入湘江。1971年冬,將出口一段裁直,留下故道啞河24公頃水面,劃給當時的嶽麓山公社靳江大隊,今已成洋湖溼地的核心地段。湘江有些河段變得很寬,於是為防洪需要,利用自然條件和人工築堤,將江段隔離出一塊,成為與湘江一堤之隔的淺水窪地。如河西望城區的大澤湖,現在大澤湖西岸的街道就建在古湘江的階地上。
在所有河流發源區都有溼地,大到長江、黃河,如三江源溼地,是我國十個國家公園之首。小到溪谷源區。長沙盆地周邊為丘陵,少低山(海拔500米至1000米),在山丘之間形成了溪谷,成為湘江一級支流的二、三級支流。例如圭塘河是瀏陽河的支流,發源於跳馬鎮鴨巢衝,其源區溪谷就是溼地,後來修了鴨巢衝水庫,發展旅遊改名石燕湖。水庫不是溼地,故圭塘河河源溼地消失,但在石燕湖之上遊有一水塘,水塘尾還可見到一畝多溼地。
在長沙市近郊因修建水庫,使溪河源區溼地喪失還有不少,但有一處,雖修了水庫,因蓄水不足,溼地保存下來了。這就是嶽麓區梅溪湖街道中塘村的象鼻窩石塘水庫,至今可以看到溼地植物的多樣性和分帶性,按所報導的資料,在長沙市僅此一處。
溼地植物分帶有助於保證附生的動物與鳥類的完整
溼地是地球之腎,對人類是風水寶地,其中最重要是生物的多樣性,主要表現是植物分帶和鳥類棲息地。
植物分帶是溼地最基本的特徵,一般是由陸生植物帶→兩棲植物帶、浮氈植物帶→挺水植物帶→浮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敞水帶。每一個帶中附生有不同動物,動物中的候鳥按採食的本領及食物的種類生活在不同的帶中。
長沙市及近郊溼地都或多或少可見到植物的分帶性。洋湖溼地,主要是挺水植物帶和兩棲植物帶,有菖蒲、蘆葦等1300多種溼地植物,陸生植物帶多系人造林,如水杉等。大澤湖溼地與洋湖溼地差不多,只是沒有如洋湖那樣有人工精心培植,淺水中植物多是原生態。象鼻窩溼地,除了建有一個石塘水庫的大壩外,尚保持原生態,水庫蓄水離設計要求甚遠,對溼地沒有影響,且少量蓄水造成了完好的溼地植物分帶。據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以石塘水庫為中心,象鼻窩省級森林公園的植被構成,由水到山脊為水生沼生植被→喜溼潤生境闊葉林→乾旱生境灌叢、灌草叢、針葉林。水生沼生植被就是溼地植物,溼地種子植物66科214屬352種,構成了浮水、浮葉、挺水、沉水的14個群落」,結論是「所成景觀與山脊植被景觀相互映襯,動靜得當,構建了象鼻窩最具特色的溼地景觀」。
大澤湖因與洞庭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相距約40公裡,在沿湘江鳥類遷徙通道中,它是一個重要的候鳥中轉站、冬候鳥的越冬地和夏候鳥的繁殖地。據2011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對大澤湖的調查,鳥類約有15目45科1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1種,二級有小天鵝、小鵑、白尾鷂等10種,稀有的有棉鳧。有留鳥53種,夏候鳥38種,冬候鳥33種,過境鳥11種。
近年由於溼地環境條件改善,有兩隻紅嘴巨鷗在遷徙途中來到洋湖,是第一次出現在長沙。紅嘴巨鷗是一種大型水鳥,個頭都比較大,成年後的體長可以達到50釐米以上,標準的體重為600克左右,既是留鳥,也是遷徙鳥。主要棲息於海岸沙灘、平坦泥地、島嶼和沿海沼澤地帶,歐洲、亞洲和大洋洲都有它們的身影。紅嘴巨鷗是在遷徙途中來到洋湖溼地的。
保證植物分帶、鳥類棲息對溼地很重要
長沙市區及其近郊的溼地及被有關職能部門評定的溼地公園,按照溼地的主要特徵,並不完全名副其實。如植物的分帶性,除象鼻窩溼地完全外,其他溼地都有缺陷;至於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鳥類,雖然列出了不少種,但那是長期的觀察數字,在一個時段內不可能有這麼多鳥類的集中。如大澤湖溼地,由於市政建設的迅猛發展,原來寧靜很適於鳥類安身立命之地,變成了人來人往的工地或居民區,鳥類自然不來了。沒有完整的植物分帶和眾多鳥類棲息,就不具生物多樣性。長沙近郊溼地就是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有缺陷,這一點是對其建設和保護的主要矛盾,需要加以研究和解決,有兩點是可以考慮的。比如,因地制宜完善植物的分帶性。
象鼻窩溼地因石塘水庫未達設計要求的蓄水位,才保有完整的植物分帶性,一旦達到蓄水位成為設計要求的石塘水庫,溼地就喪失了,成為再一個石燕湖。成為「石燕湖式」的石塘水庫,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保持溼地植物分帶性孰大孰小,應實事求是進行生態學和水利學研究。在長沙市區及其近郊保存一個類似於洞庭湖溼地植物分帶的溼地,意義要大得多,而水庫,長沙市及其近郊已經不少了。
鳥怕人是一種生態現象,但是可以緩解。長沙市區及其近郊可以「引鳥」成為鳥類棲息地。以雲南昆明滇池為例,這裡遊人很多,但鳥並不會因為人多而怕人,相反,每年冬天,西伯利亞的候鳥紅嘴海鷗都會來滇池過冬,11月來,次年3月離開返回西伯利亞。
總之,在旅遊區,即使是人來人往的鬧市區,鳥也可與人和諧相處。既能如此,長沙市及其近郊的溼地為什麼就不能「引鳥」,成為既有植物分帶,又有鳥類棲息的名副其實的溼地。
文/童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