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坂到仿製加蘭德,日軍二戰時期全步槍一覽

2021-01-08 騰訊網

前兩天剛給大家捋了捋日本的第一款制式步槍——村田,當時聊到最後一款村田22型在1898年開始被有坂三十年式步槍取代(金鉤步槍),那今天狗子給大家聊完那些20世紀到二戰結束,日本投降之前,日軍所用的一系列步槍。

首先,日軍所使用的最多的步槍當然是三十八年式步槍。

三十八年式步槍是由日本武器設計師有坂成章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通過改進三十年式步槍而來,並加裝了防塵蓋,提高槍枝環境適應性。

因此三十八年式步槍被中國人叫做三八大蓋。三十八年式步槍長1276mm,重達3.73千克。加裝刺刀後更是可達1663毫米。這比當時侵華日軍平均身高還高,但倒不是說三八特別長,它其實在20世紀初算是個標準長度,只是鬼子太矮才顯得它長。

三十八年式步槍使用6.5*50mmSR有坂彈,初速可達760米每秒,動能為2666焦耳。由於6.5mm有坂彈口徑小,彈頭細長。因此三十八年式步槍彈道平直,精度良好。後坐力也比較柔和,適合身材瘦小的東亞人使用。

6.5有坂彈彈頭白銅披甲前厚後薄,中間填充鉛芯。因此彈頭重心更靠後

而在200米內存速高於600米每秒擊中目標時,彈頭會強烈翻轉,披甲破裂露出鉛芯。6.5有坂彈殺傷力還是很強的,從網文中流傳出來的被三八大蓋近距離一槍兩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兩百米外,由於6.5有坂彈彈頭輕,存能差,殺傷力則大打折扣,只要沒有命中要害基本上不會有生命危險。

和三十年式步槍一樣,三十八年式步槍也使用了毛瑟槍機,結構強度自然是沒話說。機頭兩側雙凸筍使得槍機閉鎖更嚴密,節套上開有的兩個排氣孔可以在殼底破裂或者膛壓過高時導出多餘火藥燃氣,防止燃氣糊臉灼傷射手。

也因為三十八年式步槍的槍管長,而子彈發射藥比其他步槍彈少,因此燃燒推進充分,槍口焰很小,尤其是用減裝藥時候基本上看不見,因此三十八年式步槍用來打冷槍再好不過了。

1937年,日本人專門設計出了97式狙擊步槍就配合減裝藥用來打冷槍。

97狙擊步槍直式拉機柄改為下彎式,避免拉栓時拉機柄懟到瞄準鏡瞄準鏡,瞄準鏡基座裝在機匣左側,

最初它為2.5倍瞄準鏡,後期改裝4倍瞄準鏡。本子還減輕了全槍重量,但是保留了槍身上機械瞄準具。侵華日軍很少裝備有97式狙擊步槍,而大量的97式在太平洋守島日軍手上。日軍狙擊手受瘋狂的武士道精神洗腦只會死板地在同一個陣地上打到死為止(一般都是把自己綁在樹冠上伺機狙殺美軍)

三八大蓋由於長度原因並不適合騎兵或者炮兵,通信兵這類二線部隊使用,因此在1905年,有坂成章就將全尺寸的三八大蓋縮短到966毫米,於是就有了38式卡賓槍。

而到了1912年(明治44年),有坂成章發現騎兵拼刺刀時在馬背上太過於顛簸,安裝刺刀實在是不方便,於是又為騎兵特地設計出了另一款帶有摺疊刺刀的卡賓槍「四四式騎槍」

注意它的刺刀還是三稜設計,所以說...三稜刺刀其實就是一種簡化工藝的同時還能維持一定強度的單一功能軍刺,國內被吹上天...

1937年日本悍然挑起侵華戰爭後,國內出現了步槍短缺的情況,於是就向軸心國盟友義大利訂購了八萬枝改為發射6.5有坂彈的卡爾卡諾步槍,

日本人將這些步槍稱為「イ」式步槍(意式步槍),「イ」的日語發音就是「Yi」,其實就是指代Italy的「I」。相比於卡爾卡諾步槍,イ式步槍安裝了類似於毛瑟槍的彈倉

而三八式步槍至少還是山寨毛瑟槍,日本人做工也還算過得去,而義大利人自己造的卡爾卡諾步槍質量就不咋地,就別指望外貿單的品控。於是陸軍接收到這批意式步槍就驚得目瞪口呆,質量實在是爛透了特別是閉鎖強度,稍微打幾槍輕則卡殼,重則炸膛。

於是日本陸軍回頭一尋思,就把這批破玩意丟給了嚴重缺槍的日本海軍,海軍眉頭一皺覺得事出有妖,一打發現果然不能用,於是就把這批槍丟給看倉庫的大爺。

6.5有坂彈彈頭(8.9克)相比於二戰期間德國人使用最廣泛的7.92*57毛瑟重彈彈頭(12.8克)輕多了,初速到是半斤八兩

但6.5有坂彈遠距離存能實在是太渣了,抗日戰爭初期面對中國軍隊的7.92mm口徑中正式時在遠距離射擊時屢屢吃虧。於是日本人在1939年(日本皇紀2599年)參照毛瑟槍的設計,開始生產九十九年式步槍以逐步取代三十八年式步槍。

99式步槍使用的是7.7*58mm有坂彈,這是1932年設計的92式7.7*58mmSR重機槍彈去掉半底緣搞出來的,相比於6.5有坂彈無論是口徑還是體積都大了不少,彈頭質量達到了11克。

99式步槍長1120mm,重3.8千克,比三八大蓋短了不少。99式步槍的初速為730米每秒,槍口動能也提升到了3130焦耳,雖然達不到7.92毛瑟彈水平,但相比於6.5有坂彈,九九式步槍彈遠距離存能提升了很多。

而國共兩黨在戰爭中都繳獲了不少的99式步槍,國軍會將99式步槍改膛發射7.92毛瑟彈,並在槍身上刻「改七九」,而八路軍就直接拿來用,使用同樣是繳獲的7.7*58mm子彈。

但這批99式主要還是用在太平洋戰場上,而且當時日本太平洋收守島部隊還缺乏防空武器,因此它的表尺還兼顧防空作用,側邊的夾尺用來判斷飛機的飛行速度(其實沒啥luan用)。

99式步槍也有一種狙擊型變種,99式狙擊步槍。在1942年5月設計完成並於同年由小倉兵工廠和名古屋兵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到戰爭結束時總共生產了大約1000把。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面對國內資源枯竭的局面越發凸顯,別說99式完全替代38式,連生產99式都成問題,

後期製作的99式質量和45年德軍手裡的98K不相上下。眼看勝利無望被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日本士兵就拿著粗製濫造僅僅能夠打響的99式步槍,向美軍發起了自殺式板載衝鋒

另外,99式其實也有一批1258mm的標準長步槍,和三八差不多長,但產量很小。

日本當年還有個極為弱智的空降部隊,取得的戰果估計還沒有被自家飛行員丟海裡淹死的多。但他們用過一批二式步槍,這是一種可以拆成兩截的步槍,畢竟空降兵不適合攜帶1米以上的武器降落。然而這把槍就如同日本的空降部隊一樣屁用沒用,它是基於99式步槍改的。

日本人在太平洋島上被美國人一堆半自動加蘭德打的很不爽,因此也開始嘗試自己的半自動步槍仿製。主要是這三種——根據加蘭德仿製的四式步槍

根據佩德森仿製的試製半自動步槍甲型

從東北繳獲ZH-29而仿製的試製半自動步槍乙型

基本算是盤完了~ 日本從20世紀初始,主要的步槍基本都是有坂系,基於毛瑟槍機的可靠、精準,日軍也藉此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自動裝填武器似乎一直都是日本人的弱項,抄都抄不好那種。

相關焦點

  • 血債纍纍:二戰時期日軍常用步槍
    此外日本也有一些武器以設計者的名字來命名,如村田步槍、南部式手槍等。本文將介紹幾款二戰時期日軍常用的步槍。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是在三十年式6.5毫米步槍的基礎上以及友坂成章(Arisaka)大佐的領導下,在東京小石川的炮兵工廠,由南部麒次郎(Nambu)少佐改進設計完成的一款制式軍用步槍。
  • 日軍的「三八大蓋」,真的是二戰中最差勁的步槍嗎
    但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要為本國的十幾萬乃至幾十萬步兵全面換裝中間型威力槍彈步槍,那麼將完全改變國家的槍械生產和後勤保障體系,經濟上不可承受,所以全威力槍彈仍大行其道。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二戰爆發了。到了二戰,步兵支援武器的裝備水平空前提高。
  • 二戰時期,同樣是世界知名裝備,kar98k和M1卡賓槍哪個更好?
    首先,從同樣作為步兵武器時的表現出發,Kar98k步槍雖然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栓動步槍,該槍做工精良性能設計可靠射擊精準,而且槍身長度相比之前98式毛瑟步槍也有一定程度的減少,使用戰術上符合二戰前興起的步兵跟隨坦克裝甲車作戰的摩託化浪潮。但是,作為1款單發只有5發彈容量的栓動步槍,其持續火力無論是與M1卡賓槍還是M1加蘭德步槍都相差甚遠。
  • 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有什麼關係?原來這些也叫M1
    二戰期間,美國軍隊的制式步槍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大量服役的半自動步槍,美軍也是二戰參戰各國中唯一一個全面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軍隊。除了M1加蘭德步槍,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還廣泛使用M1卡賓槍。
  • 《少女前線》四星步槍四式圖鑑 四式建造時間及屬性技能一覽
    您若有何需求,請儘管向吾輩下達命令! 編號:No.270 槍種:RF 步槍 稀有度:☆☆☆☆ 畫師:藤ちょこ 獲得方式:普通建造/重型建造 建造用時:4:04:00 【立繪欣賞】
  • 二戰時期中國自主研發列裝的八一式馬步槍200米擊斃鬼子沒問題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迎來的一次合作,八路軍和新四軍宣布成立,參與到一線的抗戰中去,但蔣介石心裡也是有打自己的小算盤,說好的發槍發糧餉,結果呢什麼都沒有,一有重大戰役就要讓八路軍和新四軍協助打,意思就是借日本之手消滅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有生力量,華北戰役結束後,日軍佔領的華北地區,八路軍和新四軍並沒有跟著蔣介石的部隊一塊撤退而是組建自己抗日根據地與日軍展開遊擊作戰,既然蔣介石自己不發武器和軍銜
  • 日軍裝備卡賓槍、衝鋒鎗、自動步槍,顛覆只有三八大蓋的印象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6.5毫米的三八式步槍、6.5毫米的歪把子輕機槍即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只是日軍步兵裝備的一部分而已。    日本陸軍是二戰時期,步槍、輕機槍裝備6.5毫米、7.7毫米兩種口徑的為數不同的軍隊之一,另外裝備了少量7.92毫米智式輕機槍,一般國家只要是槍械能自行研發製造的國家,為了戰時後勤工作的便捷,採用同一種口徑的比較多
  • 二戰時期日軍的國旗、軍旗的的不同圖案以及其蘊含的寓意
    又如日本海軍最近也下水了一艘準航母,將其命名為「出雲」,「出雲」號戰艦曾是二戰時期日本侵華海軍的旗艦名號,在二戰期間,日本多次使用出雲號侵略中國,傷害了無數中國人民,在中國欠下了累累血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一共有四種旗子出現在大家的視野當中。日軍最為出名的肯定就是日本的太陽國旗了。二戰中日軍士兵在戰場上將太陽國旗綁在「三八」步槍上面衝鋒陷陣,日本國旗的正式名稱為日章旗,在日本國內也被稱為日之丸旗,公元8世紀時日章旗就開始為日本天皇使用,當時稱作「天皇旗」。19世紀中葉開始,太陽旗逐漸成為代表日本的旗幟,所有日本船隻懸掛著的就是這面旗幟。
  • 4把獵人最愛的步槍,第一把適合女士使用,第二把我國曾大量仿製
    1.魯格10/22步槍:它外表線條流暢,製作精良,槍身較短(全長94釐米),方便攜帶,常作為自我防禦和狩獵使用,不僅深受美國民眾的喜愛,它還被以色列選為制式狙擊步槍;該步槍從一九六四年定型投入市場時,就廣受好評,目前其銷售量已超過五百萬支;還有10/22步槍其後坐力非常低,女士使用也很適合。
  • 二戰期間,日軍為何不敢與蘇軍拼刺刀?專家:裝備不允許
    可是,近代戰爭中的白刃戰並未僅僅是刀槍的對決,而主要是以刺刀為主,並且當時主要還是以熱武器為主,對拼刺刀技術的訓練也是非常少,當時的士兵甚至對手中的步槍都不太熟悉,更不用說刺刀的對拼。  根據記載,日本人拼刺刀的歷史其實是非常久的,並且一直延續到二戰時期。
  • 詳解德國仿製AK突擊步槍的歷史,花樣繁多,曾是最暢銷的商品
    圖為保加利亞士兵使用的AKS-47步槍,採用向下向前摺疊的槍託,大幅度縮短全槍長度,廣受裝甲兵和傘兵部隊的歡迎,東德「皮尺部」一比一將其復原,製造出了MPi-K32型步槍,主要裝備精銳的東德傘兵部隊
  • 「三八大蓋」的大蓋是咋來的,詳解三八式步槍
    抗日劇中,最有名聲的武器就是「三八大蓋」了,給人印象最深的特點就是「長」。他實在是太長了,長度達到了1275㎜,同時期的M1加蘭德步槍也只有1.1m,這和日軍矮小的體型形成鮮明對比,也被戲稱為「能發射子彈的長矛」。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上的「狗耳朵」實在太有用了
    在看抗日劇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日本士兵有個十分顯眼的特徵,那就是帽子上左右兩片耷拉著的黃布。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
  • 二戰美國最猛醫療兵,手術室裡拼刺刀,臨死前幹掉98個鬼子!
    2016年,一部《血戰鋼鋸嶺》的上映,讓人們對二戰時期另一群默默無聞、艱苦奮鬥的戰士——醫護兵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比起不費一彈,不殺一人的到道斯,本文的主人公——一位名叫班傑明·薩洛蒙(Benjamin Salomon)的雙手可以說沾滿了鮮血,但卻仍得到了不少人的尊重。這又是為何呢?這要從薩洛蒙本人的身世說起。
  • 日軍飛機俯衝掃射,他端起步槍打下一架敵機,這不是神劇是真事
    步槍打下飛機,聽起來怎麼都像抗日神劇慣用的橋段。但實際上,這在抗日戰爭中是真實存在的。1939年,一個普通的八路軍戰士用一把平常無奇的步槍硬生生將敵機擊落,他的名字叫徐存洋。抗日戰爭時期,平西抗日根據地是插在日本佔領的京津冀地區的一把尖刀,因為位置極為重要,日軍經常對平西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1939年的10月,日軍組織部隊向北平門頭溝齋堂川方向開進,想將這裡的平西八路軍一舉殲滅,八路軍戰士當然不會讓他們得逞,雙方開戰,戰鬥異常猛烈。八路軍雖然裝備不如鬼子,但依靠山嶺複雜的地形層層阻擊,日軍一時間沒法向前推進,呼叫空中支援。
  • 二戰時期,千餘人日軍成為了鱷魚的下酒菜,這是真的麼?
    這就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著名的鱷魚吃人事件,被一名英國士兵記錄了下來,寫在了他的回憶錄裡,還成為了金氏世界紀錄之一。這裡發生了什麼呢?這件事情是真的麼?讓我們來穿越時空,看看這件時期的來龍去脈吧!「鬥牛士行動」1945年1月21日的早晨,槍炮聲、飛機的轟鳴聲、炮彈的爆炸聲在蘭裡島上響起,「鬥牛士行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 非洲國家庫存二戰原裝卡賓槍返銷美國,每支售價999.99美元起
    M1卡賓槍是二戰時期美國製造的數量最多的步兵武器之一,也是最具標誌性和使用最廣泛的美制輕武器之一。M1卡賓槍的開發始於1938年,當時美國陸軍希望獲得一種威力超過手槍,比標準步槍操作更便捷的輕型步槍,提供給通信兵和二線部隊的非戰鬥人員作為自衛武器。
  • 38式步槍為啥叫「三八大蓋」?都是被咱大東北逼出來的
    而反觀二戰時期,美軍和德軍的制式步槍,M1伽蘭德步槍以及毛瑟步槍上都沒有防塵蓋的設計,為何偏偏是生產力較為低下、鋼鐵資源有限的日軍,偏偏要增加生產成本加裝這個「大蓋「呢?
  • 清末新軍團龍步槍
    雖然說國內很多文章都稱光緒二十九年的這批訂單是有坂步槍(三十年式步槍與三十年式騎槍)第一次引進中國,但實際的情況比這要複雜。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10月在東京炮兵工廠展開了三十年式步槍的量產工作,次年8月開始了三十年式騎槍的生產。三十年式步槍參加了隨後的日俄戰爭,後來被三八式步槍取代,從日軍退役後出口到各個國家,尤其是一戰期間,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國內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三十年式步槍,因其獨特的鉤裝保險得到了「金鉤步槍」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