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湖南懷化雪峰村,村民們都在傳說一個好消息——當天,雪峰村的名字出現在光明日報要聞版,位列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名單。這項表彰決定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共同發出,無疑是一份金燦燦的國家級榮譽,為地處湘西偏遠山區的雪峰村,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我家住在雪峰村,青青松竹,嫋嫋炊煙,大山深處貢米香,綠色環保味新鮮,山裡人民勤勞勇敢,致富路上齊奉獻,世外桃源在人間……」每天清晨,雪峰村的鄉村廣播裡都會播放這首《我家住在雪峰村》。這首「村歌」唱出了村民們對家鄉的熱愛,也唱出了雪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之路。時間回溯到2016年,當時由紅光村和老雪峰村合併而來的雪峰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務工和務農,集體資產極少,加之信息閉塞,技術落後,村民收入微薄,貧困發生率達41.5%%,一度「窮得讓人心痛」。
2018年3月,湖南省文旅廳扶貧工作隊進駐雪峰村,以「立足脫貧攻堅、放眼鄉村振興」為總體思路,強化組織建設;改善基礎條件,補齊硬體短板;摸清貧困底數,落實惠民政策;改善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發優勢資源,推進特色產業發展。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的80戶285人全部達到或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現行標準,實現了全部人口脫貧,並被評為「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發掘多元文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我們一直在融合中同行。「湖南省文旅廳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梁利平始終認為,鄉村的復興、振興始於經濟,歸於文化。為此,工作隊在走進雪峰村之初,就著手發揮行業扶貧優勢,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做好雪峰村的文明工作,首先是建章立制。為了更好的加強鄉村治理和高度自治,營造良好文明鄉風,出臺了雪峰村《村規民約》,並製作村標村歌,對尊老愛幼、衛生評比、紅白喜事、種養矛盾等等都有明確規定;通過系列文化活動、潛移默化的引導,培育雪峰文明鄉風。
作為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村落,雪峰村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古有元明時期「雲上雪峰」貢米的由來,近有雪峰山抗戰、紅軍長徵等紅色革命故事。梁利平介紹說,通過走訪老鄉賢,挖掘整理7個民間傳說。組織傳承打苗鼓、唱侗歌、學儺舞等優秀文化400餘人次。開展包棕子、打餈粑、打山棋、牛角棋等系列民族民間活動20餘次。同時,舉辦三八、端午、中秋、嘗新、重陽、春節等系列節慶。村民也慢慢關注和重視本村的文化,並沉浸其中。
依託湖南省文旅廳,工作隊先後邀請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省文化館、湖南圖書館、少兒圖書館、省博物館、省花鼓劇院、省京劇院等省市縣文化志願者們不定期入村開展服務, 「播撒藝術種子」藝術夏令營、媽媽又回來了、傳統曲藝走進雪峰、山裡娃走進湘博等等志願服務品牌成效顯著,突顯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扶智扶志」幫扶實效,幫助村民、留守兒童激發了脫貧內生動力和狙擊代際貧窮。引進高水平的文藝晚會入村演出、舉辦了村民自編自演的雪峰首屆春晚。帶領村民洗去腳上泥巴,走出大山參與省市縣各類文藝活動和比賽,讓雪峰村民增加了文化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
工作隊還特別注重人居環境改造,廁所革命、房前屋後水溝硬化覆蓋全村;全村主幹道、自然團寨、房前屋後種植果木近萬棵,櫻桃大道、楊梅大道、黃桃園、黃金貢楠園初具雛形;格桑花海、杜鵑花海點綴村寨。更改衛生習慣,組織衛生評比,組織垃圾外運、廢舊欄拆除等一系列舉措讓雪峰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通過,「幸福家園」計劃,創建雪峰村「愛心公益協會」,就尊老愛幼、鄉風文明、衛生評比、助學圓夢、幫難救困、勤勞致富等方面進行激勵、弘揚。為長期有效推行,工作隊先後籌集社會愛心資金89.287萬元。
推進文旅遊產業,村民人均收入超萬元
如何讓村民增收?這是扶貧工作隊的工作目標之一。梁利平告訴記者,工作隊進駐以來,將文旅扶貧融合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緻勝「法寶」,深挖盤活當地紅色、古色和綠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雲上雪峰」品牌,打造「微長徵」沉浸式體驗黨(團)課、「竹林七賢」康養民宿、藝術寫生客棧等文化和旅遊項目;開展百人團隊野外露營、黨建徒步行等嘗試性旅遊接待活動。
作為當年紅軍長徵途經地,雪峰村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將長徵途中的重要場景「微縮」植入村裡一條被譽為懷化市「最美徒步線路」中,打造了「微長徵」沉浸體驗式黨課。今年6月28日試運營以來,「微長徵」沉浸體驗式黨課已吸引約4000人參與。村民雷晚英因燒得一手好菜遠近聞名,「七一」前後,雷晚英家的農家菜館接待800多位遊客,收入逾萬元。
在雪峰村文化和旅遊扶貧藍圖中,這裡還是「洪江古商城-雪峰村-高椅古村」旅遊線路重要節點。梁利平指出,雪峰村佔有區位優勢,離洪江古商城和高椅古村都只有四十分鐘路程,在地理位置上呈「三角形」,可形成閉環。二是雪峰農特產品豐富、康養生態資源好,侗苗民族文化底蘊濃鬱。比如有國家地理標誌證書的雪峰烏骨雞,有當地膾炙人口的雪峰貢米、雪峰浪牛、火塘臘肉、高山水庫冷水魚、高山無公害蔬菜、雪峰霧筍等,基本能滿足遊客休閒、康養需求。
為此,在梳理雪峰村發展鄉村旅遊優勢後,梁利平於去年帶領村支兩委以及村民代表來到懷化市漵浦縣考察學習,進而提出了「吃住雪峰村,遊覽高椅古村和洪江古商城,打造山地度假遊目的地的思路」。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決定從產業振興著手,首先利用雪峰山旅遊公司旗下子公司雪峰山竹業技術和雪峰村6000多畝楠竹資源優勢,開展旅遊業鏈條的竹產品加工,穩定村裡的收入增長渠道;合作打造精品竹林民宿以及原生態農耕體驗產品和高山旅遊農副產品,讓遊客在竹林裡吸氧,在臺地上美食,在美麗的村寨釋放鄉愁。
梁利平介紹,在瞄準特色資源後,雪峰村鄉村旅遊項目整體規劃正在穩步實施中,「力爭讓綠水青山成為村民們的金山銀山。」而文化和旅遊扶貧不僅僅富了雪峰百姓口袋,更是富了百姓腦袋,「比如過去種稻穀是飽肚子,現在是換票子。」因雪峰貢米品牌意識的加強,輻射周邊六個村共同種植。高山有機茶園種植更是輻射周邊九個村1300餘貧困人口,人均達到0.4畝……尤其是本村百姓由2017年人均年收入2796元遞增2019年的11632.5元。與此同時,藝術的種子也輻射周邊三村。現在雪峰村每年舉辦藝術夏令營活動,開拓村民視野,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通訊員楊慶懷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