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單位:中國畫學會
主辦單位:今日中國雜誌社、江蘇省中國畫學會、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
承辦單位:北京絲路博雅書畫院、安徽美術出版社
協辦單位:天津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安徽省書畫院、中國女畫家協會、北京石齊藝術基金會
學術主持:呂品田
出品人:祁長龍
策展人:呂品田
執行策展:任蓉
參展藝術家:(按藝術家年齡排序)喻繼高、石齊、蕭平、王濤、郭石夫、龍瑞、霍春陽、王西京、蕭和、方楚雄、許欽松、馮遠、孔紫、苗再新、張志民、馬海方、曾來德、高雲、白雲鄉、楊曉陽、周尊聖、梁時民、呂品田、劉建、喻慧、牛克誠、徐惠泉、南海巖、尚可、楊小雲、許敦平、陰澍雨
開幕式時間:2020年10月17日下午15時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14日—10月20日
展覽地點:江蘇省美術館1/2館(南京市長江路333號)
文心雅墨
——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
與中華文明一同推進的國畫印記了文明開化的漫漫履跡,承載著文化演繹的悠悠智慧。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國畫體貼中華民族的感覺模式和文化認識,逐漸形成有關藝術本體的基本思想、原則、規範和方法,以及有關藝術載體的基本題材、語彙、樣式和媒材,出落為特徵鮮明、品格高雅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並在延續文脈傳統、凝聚民族精神、昭示社會意識、培養文化人格、寄託生活情懷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從理論形態到實踐形態, 國畫歷史地形成與中華文化精神高度對應且持續不斷的內在聯繫。這種聯繫成為表現於國畫演進過程並影響其發展趨向的基本規律或法則。對「同源」「同體」「同法」之書畫特性的認識,對「成教化,助人倫」之丹青事功的重視,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藝術滋養的強調,對「六法」「六要」「六長」之繪畫原則的闡揚,對「傳神」「寫生」「三遠」之審美視角的主張,對「三品」「四格」「五等」之品評標準的樹立;以及對用筆「三病」「四勢」「五忌」的總結,對墨色「清」「潤」「沉」「和」的講求,對運筆施墨之「性」「趣」「勢」「氣」的提示……都顯示了歷代先賢對國畫規律的深刻認識和自覺遵循。
在中華文化價值體系中,國畫的規律性及其藝術特徵與社會人格理想有著無法割裂的關係。從根本上說,國畫是社會教化的一種高級實踐形態,是陶養君子人格、表現君子風範的文化手段。如荊浩所言「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欲」,國畫可謂君子存養克治、正心誠意的一種生活方式。作為修養人格的踐行之道,國畫在畫理、畫法、畫跡方面的種種講究,皆關係著中華文化所推崇的人格理想以及相應的素養要求。憑藉繪畫方式,古人在抒情寫意、暢神寄懷的審美自由中陶養、表現和揚厲「止於至善」的君子風貌,也成就了今人依然讚嘆不已的卓越藝術品格。古典品評之所以始終強調人品與畫品的統一,以至於每以人品論畫品、每由人格評畫格,其底蘊就在於維護和強化國畫陶養人格、化育心性的社會功能。中國人也因此更加看重作為生活實踐的繪畫。
千百年來,國畫不斷演進,然其畫理、畫法、畫跡卻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呈現理路脈絡的連續性和價值訴求的統一性。這是文心自覺的體現。總體來看,國畫在發展過程中一直持續地進行著以法式為主的繪畫語彙的建構,觀照世界的著眼點逐漸由「外觀」趨重「內視」,價值取向也逐漸由「存形」轉向「表意」,以至日益強調畫者對「山水」「花鳥」等文化空間的認識和感受,日益突出畫者體認世界的意趣意向以及社會個性。就繪畫形態而言,涉及藝術認識和作風的這種縱深化發展,是通過繪畫語言的純化,也即通過程式化的形色關係把握和基本語彙組合實現的。國畫的程式化過程,具體表現為關於「形」與「色」的認識不斷轉化為畫法上相對穩定的「筆」與「墨」,並終究以「筆」與「墨」的交融,形成相對穩定的筆墨程式。筆墨作為中華文化的藝術語言體系,它不斷純化的演進脈絡在國畫各科的發展歷史中有著完整、清晰的展示,其文化特徵和審美價值也在國畫的本體構成方面得到相對集中、純粹的體現。
現代化過程中,國畫的社會環境有所變化。有關國畫的認識和實踐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由此出現許多現代性問題,即如詬病筆墨語彙,以之為「束縛」或「僵化」。
由筆墨「束縛論」或「僵化論」所鼓蕩的疏離文脈、反叛傳統的「創新」或「突破」,對國畫的衝擊尤為明顯和強烈,其破壞力緣拋棄筆墨而涉及國畫的本質方面。對藝術和審美的個人主義的理解,把基於社會共識的筆墨程式視為禁錮,把個性化追求看作不顧社會規則、藝術規律和自身特點的「自我表現」。在「束縛論」或「僵化論」影響下,當代創作往往把一些反規範的「塗鴉」或機巧的「雜耍」當作藝術創新或語言突破,以「視覺化」「材料化」追求顛覆中華繪畫語彙和法度。一些自以為是的「創新」或「突破」,背離了有筆有墨、筆精墨妙、筆墨交融等一系列關係國畫價值意義的講究,削弱了國畫的文化特性及社會功利。為此,當代創作有必要「端正筆墨」。
一則是端正筆墨認識。筆墨是包含材料、手段、技巧和法度在內的畫法,但又不僅僅是畫法。它還是反映中華民族感覺模式和文化認識的體系化的藝術語言和文化中國人的一種言說方式,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中形成的社會共識,並在不斷演進、完善的程式化過程中構成社會交往和個性表達的公共語彙。在自然、人和社會的互動關係中,筆墨程式體現了中國人對這種關係的規律性的把握,並以相對穩定的法度形式承傳著作為文化成果的規律性認識。因此,介入筆墨程式的繪畫活動不僅關聯著個體人格,還關聯著文化共識、社會準則和審美習慣。通過遵循筆墨程式的審美實踐,個人與社會、過去與未來、現實與理想、自由與限制、創造與守成諸因素呈現辨證的聯繫。
再則是端正筆墨作風。筆墨是畫家走向文化自覺,進入中華審美殿堂,深度體貼國畫文心的必由之路。把握筆墨意味著艱苦的技藝磨練,意味著虔誠的問學修習。從遵循規範到超越法度的筆墨把握過程,是由苦而樂、由野而文、由躁而靜的文化人格實現過程,不可假「創新」之名迴避筆墨所承載的社會化制約。把握筆墨,要有端端正正的治學態度和實踐態度。由正確認識「形」與「色」,進而轉化為畫法上相對穩定的「筆」與「墨」,再到融「筆」「墨」於一體的穩定風格的形成,是端正筆墨作風的一般過程,也是筆墨作風端正的一般表現。視筆墨程式為禁錮,把個人化當作個性化,放縱於自以為是的「塗鴉」和「雜耍」,都是筆墨作風不端正的表現。
「中國畫民族性,非筆墨之中無所見」(黃賓虹)。在全球文化激烈震蕩的格局中,針對消解文化差異性的「全球化」衝擊,認識國畫、端正筆墨,事關文脈存續和藝術的向善推進,意義重大。
以「文心雅墨」為題旨舉辦本屆「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意在邀約部分卓有成就的藝術家自選新近之作,邊巡展邊探討,以輕鬆活潑的雅集方式切磋交流國畫及筆墨問題,以期增進思想和實踐共識。
呂品田
乙亥年冬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