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歲的石金鐘是國鐵蘭州局蘭州西機務段白銀西折返車間黨總支書記,他1982年從部隊復員參加鐵路工作,38年堅守騰格里沙漠邊緣,從蒸汽機車司爐、副司機、司機,到步入管理崗位擔任技術員、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他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炙熱的「鐵味」人生。
1982年,從部隊復員後的石金鐘被分配到原狄家臺機務段工作。狄家臺機務段地處祖國大西北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植被稀疏、氣候乾燥、自然條件惡劣。初到狄家臺的石金鐘成了一名蒸汽機車司爐工,「蒸汽機車動力大不大,就看爐火旺不旺,要想爐火旺,就要勤加煤。」整日和板鍬煤炭打交道,不知疲倦地往爐膛裡投煤,夏天還好,冬天就是「冰火兩重天」,這樣的日子,他過了整整六年。
回憶起幹司爐工的日子,石金鐘感慨,「帶倆豬腰子飯盒,一趟車就幾天時間,一到工餘時間就想休息,住的是50多人門窗漏風的職工宿舍,擠在一起翻身都難的『大通鋪』,很苦,但當時的想法很單純,也很快樂!」正是這樣的經歷,培養了石金鐘堅毅的性格,同事們評價他肯吃苦、能吃苦、以苦為樂。和石金鐘一起上班幹司爐的有50多人,許多人都因為吃不了司爐的苦,紛紛離開了司爐崗位,反倒是身體單薄的石金鐘,靠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了下來。
由於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石金鐘幹了12年的機車乘務工作後,被安排從事安全員工作。擔任安全員後,工作節奏慢了許多,他前所未有的感覺到「恐慌」。安全員是車間最基層的安全管理和監督人員,不僅要熟知鐵路運輸安全管理各項規章制度,而且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光靠熟知機車操縱是無法勝任的。他的「恐慌」是本領的恐慌,於是他一邊加強自學,一邊思忖著能不能報一個專業班,提升一下自己的管理水平。1994年,他如願以償到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在職學習,「白天幹生產、晚上上夜校」,終於取得了中央黨校大專學歷,這為他後來幹車間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和黨總支書記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04年,石金鐘被安排擔任車間工會主席職務,這時候,他已經在白銀西堅守了22年。22年裡,生產布局幾經調整,狄家臺機務段改革成蘭州西機務段白銀西折返車間,這其間,他原本可以走出去到蘭州或其他條件好一些的地方工作,但是想到白銀西是自己成長起來的地方,想到這裡還有他熟悉的師傅、徒弟,想到這裡「留不住人」,他毅然選擇留了下來。有這種情懷在,他把新分到白銀西工作的青年職工當成了年輕時候的自己,業務上帶他們,讓他們很快成長為技術標兵;生活上幫他們,讓他們沒有後顧只憂;思想上、精神上影響他們,白銀西折返車間的很多青工也立志做「石書記」那樣的人。他用對職工像對待家人一樣的關切,贏得了職工的高度讚譽。
2012年,靠著黨員職工的高度認同和兢兢業業的工作品質,石金鐘被選拔擔任白銀西車間黨總支書記職務,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他依然保持著那份幹蒸汽機車司爐時吃苦品質。為了保證機車運用安全,他堅持每個月添乘列車不少於8趟次,每月到長徵、紅會等作業點檢查盯控不少於4天。為了保證職工隊伍穩定,他每周都要組織部分職工重點座談,了解思想動態和工作生活情況,解決職工實際困難。新入路青工遇到住宿和交通問題,他跑前跑後奔忙。青年職工楊亞龍說,「石書記對我們的關懷無微不至,讓人很溫暖,我們年輕人裡有句話,『有困難,找老石,老石就是壓艙石!』」。
多年以來,白銀西折返車間形成了「吃苦、奉獻、擔當、創新」的車間精神,這在石金鐘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石金鐘們」的共同努力下,白銀西折返車間保持了22年無任何責任事故的安全成績。參加工作的38年裡,石金鐘「手把手」培養出30餘名優秀徒弟,其中10餘名同志先後走上車間管理和專業技術關鍵崗位。在石金鐘的影響下,「新職工入路,車間主要負責人要迎接、要座談、要解疑釋惑、要解決問題」也固化為工作機制,形成了帶著溫情的白銀西傳統。
38年來,石金鐘將自己最重要、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自己熱愛的鐵路事業。退伍不褪色、入黨忠於黨,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白銀西這邊熱土上精耕細作、忘我付出,書寫著炙熱的「鐵味」人生。
記者:甘肅省廣電總臺全媒體記者/袁燁
通訊員/任治稷 李啟晨
實習編輯/顧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