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和德
劉曾復先生說:「醫學是我一生的事業,京劇是我一生的愛好。」劉先生不僅是京劇的執著愛好者,也是很有造詣的研究者,其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京劇臉譜。
臉譜一詞泛指中國戲曲中淨、醜行當的繪面化裝,生、旦亦有個別角色用之。因為這種化裝「師弟授受,有專譜備載其式,謂之『臉譜』」。醜行臉譜在唐宋時的滑稽表演中已經出現。淨行臉譜從簡單、稚拙到多樣、精緻,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明代昆、弋興盛,淨與醜有了明顯區別,淨行自身又有正淨、副淨之分,能夠表現眾多正反面人物形象,從而推動臉譜藝術的逐漸豐富。清代地方戲(統稱亂彈或花部)崛起,臉譜勾法往往粗獷、潑辣,「粉墨青紅,縱橫於面」,譜式多有花而碎者。
作為亂彈的後起之秀的京劇又優越於一般地方戲,淨行得到了長足發展,重唱者稱黑頭或銅錘,重做者稱架子花,重把子及跌扑摔打者稱武淨或武二花,另又開創出一批勾臉武生戲,表現在勾臉技巧上,能對昆亂傳統兩皆吸納,甄別熔鑄,精心創作,把臉譜藝術提高到了新的境界。於是引起外界愛好者臨摹、收集、研究、論述,且有多種著述問世。在劉曾復先生之前,卓有成果者為齊如山先生、翁偶虹先生。臉譜藝術的創造者淨行演員,能著書立說的迄今只有一位郝壽臣先生。
1996年出版的《古都藝海擷英》收有劉曾復先生《京劇臉譜記問》,文內列有7個標題:(一)看臺上演員的臉譜;(二)看後臺演員勾臉;(三)看演員戲裝照像中的臉譜;(四)看書報中的臉譜圖解;(五)看市售臉譜模型;(六)看演員的手繪臉譜圖稿;(七)聽演員講解勾臉筆法。這六看一聽,充分反映了劉先生對臉譜藝術鍾愛之深,用心之勤之細,收羅資料之廣之富。
劉曾復先生誕生於1914年,4歲起看京劇,七八歲就對臉譜發生興趣,數十年來,不僅臺下聽戲注意臉譜,還到後臺認真觀察演員勾臉的程序、用料、筆法。只要是有關臉譜的各種圖文資料他都收集。最難得的是,他同當時一些著名演員有親密交往、虛心請益,直接聆聽他們的心得體會。他觀察過或採訪過的演員,淨行有錢金福、裘桂仙、許德義、郝壽臣、範寶亭、侯喜瑞、何桂山之子何佩亭、錢金福之子錢寶森等,醜行有王長林、王長林之子王福山,武生行有尚和玉、楊小樓。這份名單,對我們理解劉曾復先生臉譜研究成果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很有幫助的。
劉先生在《京劇臉譜藝術概說》中寫道:「京劇形成的年代較為晚近,其臉譜的勾畫借鑑了漢、徽、昆、弋、梆等各劇種的經驗,因而,京劇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完整的系統性,譜式基本定型。迨及清末民初,京劇的發展呈現出迅猛之勢,淨醜演員臉譜為適應舞臺實踐的需求,既尊師重道,又踵事增華,從而促使京劇臉譜的筆法出現分化、進步之勢,表現力進一步增強,並以其深遠的作用影響到今天。」這段話,是劉先生對京劇臉譜歷史演進的一種描述。他把「清末民初」定為「京劇臉譜的筆法出現分化、進步之勢」的重要時期,而他本人所觀察、採訪的淨行、醜行、武生行演員,正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用梨園界的話來說,劉先生是「見過真佛的」。他這個優勢,後來的臉譜研究者只能豔羨,難以比並。
講到京劇勾臉譜式與筆法的分化、進步,在淨行中表現得最活躍的是架子花和武二花演員,因為他們裝扮的角色最為寬泛。大凡權奸巨憝、草莽英雄、梟雄悍將、惡霸土豪、神靈鬼怪,鹹有其份,且又注重身段表情,勢必於化裝時揣摩情性,寫意傳神,為臉譜的多樣化、精緻化做出更多貢獻。京劇早期的架子花、武二花,輩分較早的徐寶成(1815年至1883年)、葉中定(1833年至1883年)之外,要推「錢慶黃」最為著名,即錢寶峰(一作寶豐,1838年至1895年)、慶春圃(又稱慶四,生卒年不詳)、黃潤甫(又稱黃三,1845年至1916年)。
這些名家的演出,劉曾復先生也沒能趕上欣賞,但他所觀察、採訪的淨行演員,除裘桂仙(裘盛戎之父)外,全是架子花、武二花,他們對於前輩的藝術經驗發揚光大,進一步提高了京劇臉譜的表現力。其中最突出的是「錢家臉譜」,開創者為錢寶峰。1931年,翁偶虹(筆名怡翁)在《臉譜論釋》一文中指出,「寶峰獨創新格。」「臉譜之變化改進,出於錢氏之手者極多。」「凡出錢氏手者,盡脫秦劇崑劇之積習。」錢寶峰的勾臉屬於臉譜的「工筆畫」,以細緻、嚴謹、精美著稱。宗其風格者為錢金福父子,所用臉譜無一不精益求精,享有「天下一品」之美譽。劉曾復先生對錢金福譜式、筆法的研究、講解最為深透。同時,他又視野開闊,對各家各派的臉譜都有誠摯的愛好、深切的體會,所以能夠做到梅蘭芳稱讚的那樣:「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點。」他的目光所及,還包括番將、小妖、武行、下手們的某些不被人注意的即興創作。劉曾復先生是生理學教授,懂得解剖,熟悉人的頭部和面部的結構、形狀,所以他所繪製的臉譜很有立體感,他用統一規格來作整理,仍無礙於保存各派勾法的神情特色。
劉先生在世時已先後出版過《京劇臉譜圖說》、《京劇臉譜大觀》、《京劇臉譜藝概》。本書則為集大成者,堪稱京劇鼎盛時期繪面藝術的一代文獻。
(《中國京劇臉譜圖典》共四卷,劉曾復摹繪,盛華、和寶堂編纂,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