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有一位女妖怪,她的名聲相當響亮。
她就是白骨夫人。白骨夫人在民間被稱為白骨精。
白骨精在《西遊記》中卻有一個更恐怖的名字——屍魔。
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恐怖,但是相比於其他妖怪,她的功力卻是最弱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弱弱的白骨夫人,卻讓孫悟空反覆打了三次。
孫悟空為了打死這個白骨夫人,付出了腦袋被緊箍咒勒了數次的代價。
當然,最大的代價是唐僧一氣之下,孫悟空被貶回了花果山。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相當廣泛。
為什麼這麼弱小的女妖怪,卻能瞬間瓦解取經小分隊呢?
我們分析一下原因。
事件的起因是——唐僧餓了,懶了,驕傲了,說話沒有遮攔了。
唐僧走到白骨夫人的所在高山(白虎嶺)之時,肚子咕咕叫了。於是,他就讓孫悟空去化齋。
肚子餓了,當然也要去化齋。可是正是因為這次化齋小事件,引發了師徒出現大的不愉快。
唐僧說的話十分傷人。
原文如下:
師徒們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處,三藏道:「悟空,我這一日,肚中飢了,你去那裡化些齋吃?」行者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內,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我們仔細品味孫悟空說的話,也是有道理的。另外呢,孫悟空說話時,是陪笑的。
如果通觀整部《西遊記》,我們會發現,孫悟空其實是很有幽默感的。在這裡,孫悟空只是說出了當前的困難。
其實在這個地方,如果唐僧不再回話的話,孫悟空也會去化齋的。可惜的是唐僧並不懂孫悟空的幽默。
此時的唐僧,可以有三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唐僧可以選擇沉默。唐僧可以不說話,也可以自己拿起紫金缽盂,去化齋。孫悟空就會主動搶過紫金缽盂,去化齋了。兩個人也就沒有矛盾了。
第二個選擇是唐僧可以委婉地回答。比如這樣說——反正有我愛徒——行者在,我就不擔心我的肚子的問題。這樣的話,兩個人的感情也會越來越深厚了。
第三個選擇是唐僧用惡毒的語言回擊。
唐僧不會選擇第一個選擇,原因是他喜歡嘮叨。
唐僧也不會選擇第二個選擇,原因是他不是一個幽默的人。
按照性格特點,唐僧只會選擇第三個選擇。這個選擇其實也是——下下策。
此處的孫悟空,只是如實報告此處化齋,並不容易。
後來,孫悟空被唐僧趕走以後,唐僧讓豬八戒去化齋。
豬八戒化齋前,說了一通保證,吹了一通牛。
原文如下:
正行處,那長老兜住馬道:「八戒,我這一日其實飢了,那裡尋些齋飯我吃?」八戒道:「師父請下馬,在此等老獵去尋。」長老下了馬,沙僧歇了擔,取出缽盂,遞與八戒。八戒道:「我去也。」長老問:「那裡去?」八戒道:「莫管,我這一去,鑽冰取火尋齋至,壓雪求油化飯來。」
在沒有孫悟空的保證下,豬八戒還居然腆起胸脯,充了英雄。結果卻是找了一個地方,豬八戒大睡一覺。
原文如下:
那呆子走得辛苦,心內沉吟道:「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的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娘恩。公道沒去化處。」卻又走得瞌睡上來,思道:「我若就回去,對老和尚說沒處化齋,他也不信我走了這許多路。須是再多幌個時辰,才好去回話。也罷,也罷,且往這草科裡睡睡。」呆子就把頭拱在草裡睡下,當時也只說朦朧朦朧就起來,豈知走路辛苦的人,丟倒頭,只管睡起。
當然,唐僧並沒有想到這麼多,也不沒有想到這麼遠。沒有了孫悟空別說是去西天取經了,就是想吃一點齋飯,也是很困難的。
孫悟空面對唐僧的嘮叨,也回了一句嘴。結果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講個沒完。
原文如下:
行者道:「弟子亦頗殷勤,何嘗懶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飢怎行?況此地山嵐瘴氣,怎麼得上雷音?」行者道:「師父休怪,少要言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你下馬穩坐,等我尋那裡有人家處化齋去。」
孫悟空一直很幽默,只是唐僧不理解。
唐僧說,你不化齋,我就走不了,到不了西天。意思是,你不化齋,取經任務完不成,你的罪過大大的!
此時的孫悟空也是沒有好氣,也回了一句,我只是擔心你念緊箍咒。意思是,我不怕你,我只怕緊箍咒。
於是,兩個人的談話,開始白熱化了。
這裡,豬八戒與沙僧並沒有勸阻。
豬八戒在整個事件中,不斷地挑撥。
沙僧在這個三打白骨精的事件中,一句話也沒有講,真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
結果,孫悟空被貶回花果山。
豬八戒與沙僧這兩個人,一個人不幫忙,一個人幫倒忙。
這樣鬆散的團隊,最終讓功力弱爆的白骨精,差一點鑽了空子。
關鍵時刻,要不是,孫悟空一身忠心義膽,唐僧恐怕早已經成為白骨夫人的腹中食了。
理智的人,面對矛盾時,要麼幽默,要麼沉默。
不理智的人,面對矛盾時,要麼魯莽,要麼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