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批公司限售股解禁,科創板減持「第一浪」掀起。截至10月26日收盤,共有25家科創板公司發布減持公告。從減持主體來看,創投機構成為減持主力,亦有少數公司董監高選擇「落袋為安」。
從減持方式來看,中微公司(688012,股吧)、天奈科技(688116,股吧)試水詢價轉讓制度,而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等傳統模式仍是大多數科創板公司股東減持的選擇。
從減持時點來看,解禁即減持的安排,大多基於公司不錯的股價走勢。與此同時,收回投資成本或自身經營發展的需求,讓個別股東「便宜也要賣」。
從解禁後的表現來看,一向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減持,並未在科創板上掀起大風大浪,市場已從初期的短暫下跌重歸於平靜。這份「波瀾不驚」的淡定背後,既有科創板公司對減持新方式的探索、增量資金入市帶來的緩衝,也隱含著市場各方愈顯成熟的共識和定力。
創投功成身退高管落袋為安
科創板的第一波減持潮,由創投機構擔綱主流。目前已公布的減持計劃中,創投機構佔到近八成,深創投、江蘇高投、達晨等明星機構均名列其中。
以減持比例較高的西部超導(688122,股吧)為例,公司7月23日晚公告,股東中信金屬、深創投、陝西成長新興及陝西成長新材料擬合計減持不超過14%的公司股份,其中陝西成長新材料為清倉式減持。
當晚,同樣宣布清倉減持的還有新光光電(688011,股吧)的股東朗江創新、朗江匯鑫壹號。二者為一致行動人,擬合計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所持全部149.15萬股股份。從該減持計劃發布的時點來看,新光光電7月23日收盤價為43.95元,僅較發行價38.09元高出15%。
無獨有偶。瀚川智能(688022,股吧)持股4.99%的股東江蘇高投,也於同日拋出減持計劃,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比起公司股價一度攀上的高點100.34元,公告日當天41.05元的收盤價,可謂「便宜」不少。
便宜也要賣,何故?創投機構們公開的減持原因,不外乎「收回部分投資成本」「補充運營資金」「自身資金需要」和「投資運作安排」等。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近期一些科創板個股被機構減持,其中不乏部分機構認為當前股價較為理想,屬於減持好時機;也有部分屬於被動賣出,資金使用期限到期,即使估值不高也得走。」
這一現象背後,繞不開創投資金的「生意邏輯」:不同屬性的資金覆蓋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而創投資金的使命就是陪跑企業的初創期,並在企業上市後實現退出。
創投的退出需求不僅有理可據,且有政策可依。如10月10日宣布對熱景生物(688068,股吧)進行減持的達晨創泰、達晨創恆及達晨創瑞等3名股東,早在今年5月便已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成功申請了創業投資基金股東的減持政策,故其減持不受比例限制。
除了創投機構有序離場外,不少科創公司的董監高也開始行動。
如,因個人資金需求,交控科技(688015,股吧)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劉波,董秘李春紅擬分別減持公司不超過0.46%和0.08%股份。方邦股份(688020,股吧)股東、監事夏登峰日前公告,擬減持公司不超過0.44%股份。今年9月,杭可科技(688006,股吧)董事、核心技術人員趙群武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0.26%公司股份,完成減持計劃;公司董事桑宏宇、監事俞平廣、鄭林軍及高管章映影擬合計減持不超過0.84%公司股份。
方式要創新安全得注意
科創板減持潮中,中微公司和睿創微納(688002,股吧)無疑是最「吸睛」的2家公司。不過,前者靠的是嘗鮮「新花樣」,後者卻是因為「犯規」。
公告顯示,中微公司本次解禁規模達1.94億股,為此前公司流通股總數的3.77倍。如何平抑大規模減持可能對市場帶來的衝擊?對此,中微公司給出的解法為:試水科創板詢價轉讓機制。
根據中微公司披露的股東詢價轉讓計劃書,嘉興悅橙等8名股東擬通過詢價轉讓方式轉讓公司88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66%;另外,股東置都投資委託中金公司擬轉讓1%的公司股份。
中微公司此次股東詢價轉讓的價格下限為178元/股,為7月23日收盤價205.23元的86.73%,為公司前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242.2元的73.49%。
根據上交所此前發布的科創板公司以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詢價轉讓制度的受讓方必須是具備相應定價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專業機構投資者,禁止關聯方參與詢價轉讓;詢價轉讓需要向機構投資者進行市場化詢價,其中轉讓價格不得低於市價七折;受讓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受讓股份,防範短期套利等。
經過市場博弈,8月11日晚間,中微公司股東詢價轉讓結果報告書出爐,轉讓價格均為底價即178元/股。其中,嘉興悅橙等8家股東找到廣發基金、諾安基金(博客,微博)和創金合信基金3家投資者,接手全部888萬股股份,合計套現15.81億元;置都投資擬轉讓股份的實際受讓數只有原計劃的19.33%,受讓方分別為瑞士銀行、萬家基金、博時基金和新華資產。
緊隨其後,10月22日,天奈科技也拋出一份股東詢價轉讓計劃書,多名股東擬合計轉讓7.11%的公司股份。最新公告顯示,此次詢價轉讓價初步確定為41元/股,相較公司10月21日的收盤價和前20個交易日的股票均價分別打了約八折和九折。且出讓方與券商協商後,一致決定啟動追加認購程序。
有投行人士表示:「通過詢價轉讓進場的資金主要是機構投資者,一來能夠幫助機構用合適的價格買到足夠數量的股票;二來也能避免對公司股價造成過大影響。」
與上述2家公司的「先行先試」相比,睿創微納可謂「老貓燒須」,竟在常規的減持動作上跌了跟頭。
10月9日,睿創微納董秘趙芳彥、監事會主席陳文祥相繼宣布辭職,原因均系家屬誤操作致違規減持公司股票。此前,睿創微納已公告趙芳彥和陳文祥的減持計劃,兩人擬在合規前提下,分別減持不超過100萬股、7萬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交給各自家屬打理的2個證券帳號,不約而同在9月29日進行了減持,成交金額分別為680.12萬元和42.58萬元。而此時距離睿創微納預約的三季度披露時間已不足30日,故違反相關減持規定。
「合規肯定是上市公司一切行動的前提。」上述投行人士進一步表示,「目前來看,嘗試詢價轉讓的科創板公司尚屬少數。但詢價轉讓是科創板一項極具創新、符合市場化需求的減持制度,未來可以期待更多科創板公司選擇這種方式完成新老股東的『交棒』。」
市場先抑後揚理念從古到新
有意思的是,過去聞「減持」而色變的市場規律,並未在科創板上演。回顧此次減持潮中相關科創板個股的走勢——從短期調整下行到迅速企穩回升的過程,實際上是投資者逐步看淡「減持」,轉而看重質地的成長。
科創板首批公司解禁期一到,7月23日晚間,光峰科技(688007,股吧)、瀚川智能、沃爾德(688028,股吧)、新光光電、西部超導、樂鑫科技(688018,股吧)、嘉元科技(688388,股吧)、容百科技(688005,股吧)、中微公司等9家科創板公司即發布股東減持公告。其中,西部超導、光峰科技、嘉元科技3家公司的減持比例名列前茅。
7月24日,上述披露減持公告的9隻個股全部收跌,僅有樂鑫科技、中微公司的跌幅在8%以內。巧合的是,嘉元科技、光峰科技、西部超導3隻減持比例最大的個股,當天跌幅居前,均超過10%。
「這一方面和減持比例較高造成的投資者恐慌心理有關,另一方面恐怕與這些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不佳也有一定關係。」某私募人士表示。
如主營鋰離子電池極薄銅箔和超薄銅箔的嘉元科技,因受疫情影響,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46.79%,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68.11%。
不過,拉長周期來看,股東減持造成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從最新股價來看,西部超導、嘉元科技等公司股價,均較減持公告發布後的區間低點有了明顯回升。科創50指數也在經歷了明顯波動後,先抑後揚,市場信心逐步恢復。
與此同時,監管端的規則供給也更為完備。隨著科創板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細則的落地,現行科創板公司的減持方式已涵蓋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詢價轉讓和配售制度5種選擇。
有資深投行人士向記者分析稱:以批發「價格To B」的轉讓方式引入機構投資者,改變了以往散戶同優勢股東同臺博弈的格局。同時,通過疏通新的減持渠道,也避免了短期大量股份向二級市場傾瀉對股價造成衝擊。
資金「活水」的引入,對於平抑減持衝擊無疑有著重要意義。據悉,首批4隻科創50ETF基金合同於9月28日生效,並開啟快速建倉的模式。據機構測算,目前4隻基金入市的資金約在200億元的規模。
在此過程中,市場各方對於「減持」二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成熟的共識。相較於過去對「大小非減持」一邊倒的指責,現在更多的聲音能夠理解不同階段股東的貢獻特點和權利義務,用更市場化的視角看待資本的流動。當上市公司、股東、投資者、監管都能夠以更包容、更智慧的方式面對減持時,「減持壓力」方可真正「減壓」。據新華社電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