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不存在的,漢朝倒有個現實版

2021-01-20 騰訊網

油畫《孟良與焦贊》

評書《楊家將》裡有一句「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說的是楊延昭部下兩員大將孟良、焦贊結為兄弟,情同手足,形影不離。

事實上,孟良雖然史上確有其人,但關於他的史料有限,只記載他是楊延昭部將,「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騎都尉。」

而焦贊則是北宋樞密副使(後升任宰相)富弻的部將,和楊延昭毫無瓜葛。

顯然「焦不離孟」一說根本不存在。

但漢朝時期,還真有一個現實版的「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說的是陳重和雷義兩人義結金蘭。

兩人好到何種程度呢?

民間有諺語「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意思是「膠」、「漆」是粘性很大的兩種物質,卻比不上陳重和雷義之間牢不可破的友誼。

比喻夫妻之間恩愛,難捨難分,有如膠似漆的說法。

陳重和雷義關係鐵,由此引申出一條成語——「膠漆之交」,用以形容朋友之間感情深厚。

陳重和雷義,均為東漢時期豫章郡(今屬江西南昌)人,兩人都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後漢書》記載:

陳重,字景公,年輕時和同郡老鄉雷義是同學,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

豫章太守張雲看中陳重的品德,推舉他為孝廉。

「舉孝廉」是科舉制度產生之前,入朝為官的主要途徑。

陳重重情重義,想把機會讓給好友雷義,他先後多次請示太守讓賢,但遭到太守張雲的拒絕。

直到第二年,雷義也獲得舉孝廉的資格,陳重和雷義一同到郡府供職。

陳重為人特仗義。

一個同事家裡遭遇變故,欠下數十萬錢的外債,債主上門索債,小吏苦苦請求暫緩,債主威脅要向官府舉報。

陳重得知消息,暗中替小吏還了債,小吏登門拜謝,陳重卻推辭說,可能是同名同姓的人替他還債,始終不談及自己的恩德。

後來,陳重和雷義同時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雷義代人受過,被免官,陳重稱病辭職,和雷義一起回到家鄉。

不久,朝廷再度起用陳重,任職細陽縣令,任內頗有政績,歷任會稽郡太守、侍御史,後卒於侍御史任內。

雷義,字仲公,他擔任郡府功曹的時候,曾救助某死刑犯,為其減刑,以便有機會繼續贍養一家老小。

此人被釋放後,攢足了二斤黃金,趕到雷家謝恩。

雷義拒絕接受,後來,這個人就趁雷義不在家的時候,把金子藏在雷家天棚內。

多年以後,雷家修建老宅,發現了黃金。

雷義尋找這個人,得知他已經亡故,其妻子兒女不知遷居何方,無奈之下,雷義把黃金交給官府充公。

雷義擔任尚書侍郎時,某同事因犯法受到處罰,雷義為了減輕此人的罪過,主動替他承擔責任,被免了官。

陳重親自到京城為雷義申訴,表示願意辭官,為雷義贖罪。

漢順帝成全了陳重,將他們同時免職,免予刑事處罰。

陳重和雷義返回家鄉後,雷義被推薦為秀才,他想把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同意,雷義就裝瘋病,為好友陳重奔走呼號。

後官府將其二人同時徵召為官。

雷義任職灌謁太守,任內重視對民眾的教化,歷任侍御史、授南頓令,後卒於南頓令任內。

陳重和雷義榮辱與共,其可貴的深情厚誼令世人讚嘆道:

「陳雷膠漆,肝膽相照;為官為民,政聲載道。」

陳重和雷義的故事流傳甚廣,被後人傳為佳話。

相關焦點

  • 「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宋朝只是個戲曲版,漢朝倒有個現實版
    評書《楊家將》裡有一句「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說的是楊延昭部下兩員大將孟良、焦贊結為兄弟,情同手足,形影不離。事實上,孟良雖然史上確有其人,但關於他的史料有限,只記載他是楊延昭部將,「授朝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騎都尉。」而焦贊則是北宋樞密副使(後升任宰相)富弻的部將,和楊延昭毫無瓜葛。顯然「焦不離孟」一說根本不存在。
  • 媒體報導 | 焦不離孟,VSP G130不離HDPS
    對於中小企業用戶來說,購買VSP G130而不是選用公有雲方案,這說明用戶還是有外部存儲的需求,需要第三方廠商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除了存儲之外,數據備份&恢復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就像「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數據存儲與數據備份&恢復的需求是同時存在的,不可割裂的。
  • 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不要再忽悠了,除非他們會穿越
    形容兩個朋友之間感情深厚,形影不離,我們一般會聽到「孟不離焦,焦不離孟」這句話。你知道這個典故的來歷嗎?它出自古典小說《楊家將》,「孟」指的是孟良,「焦」指的是焦贊,他們都是楊延昭(楊六郎)部下的兩員大將,都是楊六郎的結義兄弟。在楊家將故事裡,他們兩個人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 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是什麼意思?陳毅和粟裕被稱超級組合
    兩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親密無間的合作被傳為一段軍史佳話。陳毅和粟裕於1927年相識,最初階段經歷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整個抗戰時期,則基本都在一起。陳毅出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指揮,粟裕是副指揮;陳毅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粟裕還是副指揮;陳毅任新四軍、代軍長,粟裕任第一師師長兼第六師師長。1947年,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兩軍合併,成立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
  • 古有《楊家將》焦不離孟,今有……
    就跟那《楊家將》裡的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一樣一樣滴!其實,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相聲圈就有了這樣的黃金搭檔。其中有兩位呢,那可以說是火的一塌糊塗,想看一場他們的演出,那票可比現在演唱會的門票難買多了。這兩位呀,有個綽號,叫——「么雞和土豆」。
  • 溫拌技術與RAP: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美國國家瀝青技術中心(NCAT)主任  Randy West同時應用溫拌瀝青(WMA)技術與RAP的好處,在鋪路研究中有充分的文獻證明。 「應該儘量使用這對組合,它們就像花生醬佐以果醬,或者通心粉搭配奶酪一樣。」
  • 這首相聲定場詩裡竟包含10多個歷史典故,看看你了解其中的幾個?
    光看這些人名的陣容,就感覺得出來,這首詩裡估計除了典故,也就不剩下什麼了,那麼都有哪些呢?咱們看一看。首先這首詩中每一句的人物和時間基本都是混搭風格,也就是這件事本不是他做的,卻按到了他的頭上,比如最後兩句,本是武大郎賣炊餅,孫悟空鬧天宮,卻特意的反著說,當然這是為了增加娛樂的效果。所以,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段相聲的典故,什麼呢?
  • 避開養不熟的「白眼狼」,有這幾種特徵的狗,都值得養!
    不過有養過狗或餵過狗的人,都會知道狗中也有一些養不熟的「白眼狼」,對人沒有任何感情,絲毫沒有忠誠和示好的表示!今天分享一些狗狗忠誠的幾大特徵,讓大家避開養不熟的白眼狼,養到一隻真心對你好的狗狗!1、懂得感恩忠誠的狗狗,身上必然會有一種特質,就是懂得「感恩」。簡單來說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
  • 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人們經常用到一句成語叫做「焦不離孟」或者「孟不離焦」,用來形容兩人關係很鐵,感情深厚,經常都混在一起。這句成語實際上來源於楊家將故事當中的兩位人物,他們是楊家六郎楊延昭的左膀右臂,孟良與焦贊。這二人是結義兄弟,共同在北方的宋遼邊境落草為寇,投降楊延昭後又形影不離,所以有了這樣一句成語。
  • 北宋歷史上是否有孟良、焦贊其人?
    如代州的楊家和大名的潘家,至今不得通婚,給世人留下了「潘楊不結親」的惡俗。筆者近來無事,翻看閒書,偶然間翻到一部早年間看過的《楊家將演義》,這部書曾經是筆者的最愛。不過,今日重溫舊愛,卻沒有了以往那種心馳神往的感覺了。這倒不是因為筆者老了,而是隨著對歷史知識了解的不斷加深,覺得這部小說確實是在很多地方誤導了世俗對歷史的正解。別的就不說了,就說說孟良和焦贊吧。
  • 為什麼歷史上的宋朝不聯合遼國滅了西夏?
    聯合遼國去打西夏,這個看起來很美,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現實。首先,對於宋來說,西夏等於是叛出的宋的州府上建立的,而聯合遼國攻擊西夏,你總不會不給遼國好處吧,遼國可不會好心的給你打白工。先不說勝負的問題,就算打贏了,你拿生命酬謝遼國,如果遼國佔據西夏的土地不走了,宋該怎麼辦?
  • 傳奇皇后孟皇后:生不出兒子而被皇帝廢去後位,不料因禍得福躲過...
    孟皇后是支持舊黨的太皇太后高滔滔安排的,所以宋哲宗不喜歡。他更寵愛善解人意的劉婕妤,而劉婕妤則有取代孟皇后的野心,孟皇后對此也是有所察覺。 1096年,孟皇后的女兒生病,孟皇后的姐姐求得道士的符水帶進宮中,讓小公主喝。孟皇后得知後大驚,因為行巫術、求符水是後宮中的大禁忌,如果被有心之人拿來做文章,將會釀成大禍。
  • 生命故事5——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補充篇)
    ——張雁《蝸牛不放棄》華夏出版社出版的《蝸牛不放棄》八「我們居住在一個破碎的世界,我們這些不完美的人鄙視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人。但我們的價值在於我們是誰,而不是我們長什麼樣或成就了什麼大事。從這個角度看,那些殘障的人其實和我們這些短暫有能力的人沒什麼兩樣。」——這是一位自閉兒母親的話,摘自張雁《蝸牛不放棄》一書。
  • 宋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獨有現象——每個州府後面都加一個郡名
    郡,這個字現在一聽就有種古風的味道,它起源於戰國時期,是一些比較大的諸侯國在自己邊疆設立的(內地由於不需要雄厚的武力故不設郡,只設縣),所以「郡」一開始其實是一種有軍事威懾意味的建制。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由於怕六國遺民起事,所以在全國各地都駐紮了軍隊進行控制,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開疆拓土,秦朝的郡增加到了四十多個),然後郡下面設立了縣。
  • 孟姜女不姓「孟」姓什麼
    西漢末年的劉向在《烈女傳·齊杞梁妻》中又重新敘述了《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寫道:杞梁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丈夫戰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梁妻對著丈夫的屍體在城下痛哭,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又有了大的變化。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也出現了,稱她姓孟名姜女。
  • 孱弱無力的宋朝,為什麼成華夏文明巔峰,經濟決定一切?
    說起宋朝,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存在感,因為我們在個人所熟悉的歷史,宋朝的孱弱無力是出了名的。前有漢朝的「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後有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居中的唐朝雖然並沒有什麼口號,但是滅東突厥、薛延陀,打的外族尊唐皇為天可汗。相比之下,宋朝就顯得比較無為了。
  • 為何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宋朝卻叫「北宋」、「南宋」?
    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朝代更迭以成對的形式出現。比如「西周」後有「東周」,「西漢」後有「東漢」,「西晉」後有「東晉」,「北宋」後有「南宋」。如「唐」後有「南唐」,明後有「南明」,雖然存在的時間都很短,但卻反映出地域變遷的特徵。 楚漢之爭後,劉邦奪取天下,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漢結束)。王莽奪取政權後,採取了一系列穩定經濟的措施,但效果卻適得其反,引發了綠林和赤眉大起義。其中西漢皇族的遠親劉秀通過數年努力,剿滅了其他勢力,統一了全國,史稱「東漢」。
  • 漢朝為後世帶來多少「黑暗基因」?
    漢武帝如果沒有將匈奴打散,估計後人對他的評價回回都有「窮兵黷武」一詞。都知道,漢武帝好戰,而戰爭不但耗人更耗金錢。於是,為了籌錢,漢武帝什麼招都用了,包括「舉報有獎」等,搜刮老百姓的錢一點都不手軟。在後人看來,漢武帝的行為真是太狠了。但是,將其放於一個被拉長的歷史時間來看,後人真得該感謝這位皇帝。畢竟,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很多悲劇,都和外族的紛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