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春晚,估計老郭心裡也有很多意難平,從一三年的第一次春晚亮相後,郭德綱和于謙就再也沒有登上春晚的大舞臺,最後關於郭德綱和主流相聲鬧不和,或者姜昆聯合同行抵制郭德綱,以及郭德綱德不配位,粗鄙相聲不適合登上大雅之堂的言論甚囂塵上。
雖然外界議論紛紛,但郭德綱從未站出來回應。但如今已經八年過去,回顧德雲社的成長歷史,以及姜昆和馮鞏的事業發展之路德雲,小編突然明白,郭德綱不上春晚真的是另有用意。
說到春晚的曲藝類演員,先給大家說一下大兵和奇志,兩人是從95年開始合作,持續了將近八年,從他們兩人在合作中不難看出,作品裡面經常會夾雜著一些小品或者戲劇,二人轉的表現形式,這就要歸功於大兵之前在湖南各個夜場跑場子得來的經驗,所以在舞臺上兩人不只是語言上的表達,更多的是肢體動作,其實這個時候的相聲已經趨近於小品的形式。
直到2010年,相聲的形態已經發展到一種極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賈玲和白凱南的相聲作品,其實說句實話,這種表現風格在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相聲,最多算是二人表演,跟眾多的相聲前輩的基本功相比基本不能相提並論,那相聲真的要走上末路了嗎?這個時候我們就回到今天聊的主題,相聲界新秀郭德綱和春晚到底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要知道,在10年,雖然郭德綱經受了德雲社的飄搖動蕩,和李菁、何雲偉等人的離家出走事件,在那時的郭德綱已經火得一塌糊塗,至少在相聲界中是個令同行懼怕的火焰,關於他不上春晚的原因,在網絡上各種議論都有,比如和春晚劇組鬧不和,和同行人關係太差,或者相聲太低俗,上不了臺面等等,但小編覺得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還和相聲界的泰鬥馬三立脫不了關係
。
1985年,馬三立在工人體育館亮相,老先生在春晚上表演了一個《大樂特樂》,在這個相聲作品裡,老先生把前邊鋪得平平穩穩,再加上後邊的幾個大包袱,雖然包袱響了,但現場效果並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
馬三立曾說,相聲風格不適應春晚舞臺相聲,與二人轉不同,相聲需要觀眾靜下心聽演員鋪平墊穩,然後通過最後的大包袱換得觀眾可樂,而這種越品越有味兒的包袱才是相聲的根本,但在春晚舞臺上,沒有時間給你絮叨,觀眾需要的是兩秒就可以出笑料的作品,所以馬三立老先生回到天津之後,連續幾屆的導演盛情邀請,全被一一婉拒。
雖然場面話是我不適合春晚,不耽誤你們工作,但潛臺詞應該是我怕春晚把我的相聲糟蹋了,所以馬三立老先生不上春晚,恰恰是郭德綱不上春晚的根本原因,但有人說,13年郭德綱不是上了一次春晚嗎?那又怎麼解釋?
要知道,13年的郭德綱更是遭遇風波,舉步維艱的時候,借春晚出名也完全能理解,因為春晚是什麼地方,能登上春晚就意味著能被全國人民熟知,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官方給予的認可,但登上春晚之後的郭德綱已經成腕兒了,那也就不再願意去適應春晚的節奏,迫於時間的限制去隨意刪改自己的作品,所以從這些也不難看出春晚導演組的喜好了。
其實不是不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只是春晚有春晚的要求,就像馮鞏,他能成為春晚的親兒子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馮鞏的相聲自帶風格,與郭德綱不同的是,它不需要鋪平墊穩,一上場一句話就能逗得觀眾前仰後合,但慢慢的相聲形式變樣需要推陳出新,所以馮鞏的相聲已經發展成為相聲曲,再到後來的小品一句話,一個肢體動作就可以把場子熱起來,所以馮鞏的作品更被充滿喜歡。
雖然郭德綱能力也有,但未必適合上春晚,這也是從專業角度上思考,他不算春晚的根本原因,在觀眾有的也說了,何雲偉和李菁不也上春晚了嗎?但真正回顧兩人的作品,真的是如坐針氈,並不是演得不好,最根本的還是時間的限制,在相聲中學電臺本身是一個非常搞笑的活兒,但因為春晚時間限制,兩人把作品的包袱或結構改成七零八碎的模樣。
曾經德雲社攢底的好演員,也因為春晚的亮相招來了不好的口碑,但嶽雲鵬和孫越等相聲演員為何還要在春晚上亮相?其中原因就是登上春晚就意味著登上大舞臺了,要沒有在春晚的亮相,還會有如今火遍全國的小嶽嶽嗎?所以綜合來看,郭德綱不上春晚跟他自己的規劃是分不開的。
而曾經與郭德綱不火的姜昆,實際上也沒有成為他不上春晚的阻礙,或許正是他在舞臺下的深耕細作,才能讓德雲社發展的日益壯大,成為相聲界最大的商業帝國,也把平民沒落的相聲再次發揚光大,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