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月5日電(胡誠)一首漢味兒十足、唱誦武漢中山大道的MV近日爆紅網絡,目前點擊量已超過300萬,並且仍在不斷刷新中。這首帶點慢搖曲風、以漢腔京韻為特色的歌曲,用輕鬆的演繹、豐富的表現手法唱出了百年武漢中山大道的歷史巨變,徹底將武漢人對這條百年老街的記憶喚醒,更為全新蝶變後重新開街的中山大道平添無限亮色。
    「左看右看,看不完武漢;緊走慢走,走不出漢口;七繞八繞,繞不出中山大道。」《漢口老街》以老武漢人熟悉的童謠開始,武漢方言的童聲念白仿佛一下子穿越時空,將人們拉回到武漢中山大道這條百年老街的歷史記憶。「江漢朝宗向東流天際識歸舟,黃鶴起舞月如鉤銀光照西樓,一條老街細碎了流年腳步慢悠悠……」歌曲主體部分,既有漢腔漢調的爽口,又有京韻韻律的悠長,讓人們在優美的韻律中跟隨歌詞的娓娓道來咀嚼歷史的變遷。
    「中山大道 它一直都很獨特/武漢伢、外地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顏色/老裡份香味飄哪個屋裡在煨排骨藕湯/老字號老招牌看得人心裡咪咪甜覺得胃裡溫溫熱/老建築老房子充滿各種老故事/新街道新感覺更具新時代的新風格……」隨後,一長段地道漢腔的RAP既豐富了整首歌的表現形式,增添了時代感和藝術張力,又為這首歌曲打上了鮮明的漢味烙印。「高的變矮了,小的變大了,舊的變新了,冇得的回來了……」歌曲最後再次以童聲念白收尾,繞梁三日,餘韻悠悠,讓聽者在萬般回味中受到極大感染。《漢口老街》這首歌在網絡上一經出現便迅速爆紅,據最新統計點擊量已超過300萬,並仍在不斷刷新中。
    一首地域特色鮮明的歌曲何以如此迅速地在網絡上爆紅?5日,新華網採訪了《漢口老街》的曲作者和演唱者、國內著名相聲演員、武漢說唱團團長陸鳴。
    陸鳴介紹,作為一個生長在漢口的老武漢人,自己與中山大道淵源頗深,感情深厚。陸鳴家住漢口球場街,上班在勝利街,中間就隔著一條中山大道。小時候,喜歡讀書、聽音樂的陸鳴經常去中山大道一帶的新華書店、外文書店、古籍書店買書、買磁帶,在亨達利鐘錶店流連琳琅滿目的萬國鐘錶,在南京路口買好吃的糖果零食打牙祭。他的第一副眼鏡配自中山大道上的精益眼鏡店,買剪紙材料和其它工藝品則必去工藝美術大樓,照相則常去中山大道上的鐵鳥照相館,上班進說唱團後的第一場演出就在民眾樂園。此外,陸鳴祖籍是浙江寧波人,受父親的影響,他每次練完功後也常去五芳齋吃寧波湯圓或陽春麵……可以說,中山大道在陸鳴心裡留下了難以抹去的記憶。再後來,中山大道多年難有變化,而且商業味越來越濃,文化氣息越來越少,水貨充斥,檔次降低。作為一個從事文化事業的老武漢人,陸鳴一直感到惋惜和痛心。
    幾年前,當武漢市政府決定重建中山大道、還原歷史記憶後,陸鳴就萌生要為中山大道寫一首歌的想法。2016年12月,武漢市文化局委託陸鳴為即將重新開街的中山大道寫一首歌,恰巧與陸鳴此前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陸鳴便找到搭檔高妞一同商量歌曲創作。
    《漢口老街》的詞作者高妞是位山東姑娘,在武漢上學、工作,已經生活了15年。高妞的工作單位長航局離中山大道不遠,她也經常去那裡逛街,對中山大道並不陌生。但作為一個外鄉人,她對中山大道的文化歷史還是所知甚少。為了創作好歌詞,高妞一連幾個晚上獨自去尚在整修中的中山大道逛街體驗,陸鳴也為她找了很多資料,還特地邀請了一幫武漢土生土長的朋友一起聊天,讓高妞更深入了解中山大道的歷史底蘊。
    歌詞初稿完成後,大家一起對歌詞反覆斟酌,幾易其稿,一連改了11稿才最終定稿。在歌曲創作中,陸鳴一方面突出漢味特色,用武漢方言行腔,體現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在旋律上又加入京韻韻味,使曲調悠長、大氣,接受度廣,易於傳播。陸鳴介紹,當年徽班進京漢劇是其中之一,京劇可以說是由漢劇發展而來,因此在漢腔中柔和京韻並不顯得違和。在音樂配器上,更多體現現代感,而在RAP中,陸鳴又巧妙地將曲藝中的快板、貫口融於其中,最終成就了這首在網絡上膾炙人口、擁有超高點擊量的《漢口老街》。這首歌不僅武漢人喜歡,外地粉絲也不少,陸鳴說,這充分體現了武漢地域文化的魅力。
    陸鳴介紹,他和詞作者高妞在創作歌曲時,他本人還根據有關部門要求用武漢話為中山大道錄製了50多個有聲故事,這些故事有不少連他都不了解,可見老武漢還有許多深厚的文化內涵需要挖掘和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包括武漢方言,現在不少孩子都說普通話,不會說武漢話,比如說這次錄製《漢口老街》這首歌,前後的童聲念白都需要武漢話,為找這些童聲也很費了一番心思。陸鳴認為,方言的缺失也是一種文化的遺失,這更讓他感覺到文化傳承的責任。這,也是他這麼多年來在創作中一直堅持武漢特色、傳播武漢文化的最大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