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17時30分,將公布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距離現在還有11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昨日,湯森路透公布了「引文桂冠獎」,該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問題的關鍵是它今年公布了兩名華人獲獎者,繼2014年和2015年之後,今年的引文桂冠獎名單中連續第三年出現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盧煜明教授。
9月13日,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醫學獎揭曉,在細胞對氧氣的感應機制、C肝病毒致病機理和藥物開發,以及DNA複製和科學教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7位科學家分享了拉斯克獎的三個獎項。拉斯克獎在生命科學、醫學領域享有盛譽,在該獎項的所有獲得者中,有86人同時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且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也在2011年獲得過拉斯克獎,可見拉斯克獎的預測中標率之高。
下面,
生物谷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獎項的獲得者:
一、拉斯克獎
1、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Peter Ratcliffe (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
Peter Ratcliffe在接受Cell雜誌專訪時說,在做臨床時,經常遇見血壓低、腎臟容易受傷的情況。為什麼腎臟能夠使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響應下降的氧氣利用率,但是卻不能響應下降的血流,這其中的原理估計只能看氧氣感應的機制了。剛開始認為這種氧氣感應機制應該只存在小範圍內的細胞中。在那些沒有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細胞中,應該是不存在的,但實驗結果證明,在這些細胞中,也存在細胞感應氧氣的機制。這說明細胞感知、適應氧氣的機制在細胞中廣泛存在。
William Kaelin (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
William Kaelin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一直在研究VHL(von Hippel-Lindau)症候群。後來Hippel-Lindau基因被克隆,我知道癌症與此基因是相關的,比如腎臟癌症。VHL相關的
腫瘤經常使得身體產生更多的紅細胞、更多的血管形成。血管形成和紅細胞生成的共同之處在於低氧,後來經研究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信號通路與細胞感知、適應氧氣有關聯。「
低氧誘導因子是一個能感知氧的轉錄因子,包含HIF-α和HIF-β兩個亞基。在正常氧含量的情況下,HIF-α被特殊的脯氨醯基羥化酶(prolyl-hydroxylases,PHD)羥基化,然後被VHL腫瘤抑制物(E3泛素連接酶的成分)作為靶標降解。在低氧或者VHL腫瘤抑制物不存在的情況下,HIF-α不被降解,進而形成了具有轉錄活性的HIF。HIF作為一個轉錄因子,參與到多個生物過程,如產生更多的促紅細胞生成素,使得血管形成、紅細胞生成等等。它們的形成進而會產生更多的氧氣,有可能促進腫瘤的生長。HIF與腫瘤的具體關係如何,HIF抑制劑在
腫瘤上的未來應用還有待確定。
Gregg Semenza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 )
Semenza教授主要研究低氧條件在癌症、肺病和心臟病中的作用。自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HIF-1α以來,Semenza及其研究小組一直從事HIF-1α研究,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精確尋找被這一活化蛋白促進或抑制的大量基因。
2、拉斯克·德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Ralf Bartenschlage (海德堡大學)
Bartenschlage 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在80年代末,《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個HCV(C肝病毒)的分子克隆,並逐漸興起了對HCV的研究。彼時,Bartenschlager正在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進行關於HBV(B肝病毒)的博士論文工作。之後,他進入羅氏公司,並轉入對HCV的研究,他試圖尋找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劑,在後來的研究中,這種蛋白酶也是針對C肝的主要藥物靶點之一。
Charles Rice (洛克菲勒大學)
Charles Rice和Ralf Bartenschlage 一樣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在80年代末,《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個HCV(C肝病毒)的分子克隆,並逐漸興起了對HCV的研究。Rice對HCV的研究興趣則是來源於另一種與HCV相似的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當時,他報導了一株減活的黃熱病病毒疫苗株,這項工作促使了Rice和其合作者設想對該病毒株加以改造,使其表達HCV的蛋白,用於疫苗的研究。
Michael Sofia (Arbutus生物製藥公司)
Michael Sofia來自於醫藥工業界,他現在是Arbutus生物製藥公司的首席科學官。他在Pharmasset公司工作期間,發現了一種核酸類似物,可對C肝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Sofosbuvir(索非布韋,商品名Sovaldi),是首個無需聯合幹擾素就能安全、有效地治療某些類型的C肝藥物。2013年,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批准在美國上市,成為當年最重磅的藥物。目前,該藥物還未在中國上市。
3、拉斯克·科什蘭醫學特別貢獻獎
Bruce M. Alberts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Alberts設計的強大實驗工具,幫助他理解DNA複製的機制,由此建立起分子機器實現關鍵生理功能的新典範。
1970年,Alberts發現了一個DNA結合的蛋白,它可以附著在雙螺旋的單鏈上,並將雙螺旋拉直,這樣酶在給DNA鏈上增加字母時變得更為容易。這一蛋白的發現是個意外,但後面的研究證實相似的蛋白在所有細胞中都起著中心的作用。
1975年,Alberts證實6個蛋白可以合成DNA,近距離模仿了細胞內發生這一過程的方式。傳統認為,每個蛋白在與DNA模板隨機發生碰撞後,會按照順序發生變化。而Alberts發現這些蛋白聚集在一起合成了一個緊湊的分子機器,每個部分的運動依賴彼此。這些組分以其有序的方式表現出它們的生化功能。
二、引文桂冠獎
張鋒 (麻省理工學院)
張鋒因其在老鼠和人類細胞中應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 張鋒1982年出生在中國石家莊市,1994年隨家人移民來到美國,並在讀高中時候開始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於2004年獲得哈佛學院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
盧煜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盧煜明則因其在孕婦血漿血中檢測到胎兒游離 DNA,從而取得了無創產前檢測的革命性成果而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1986年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後,到牛津大學接受臨床醫學培訓,1989年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又分別於1994年及2001年於牛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擔任自然科學初級研究員。1997年盧煜明回到出生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繼續研究工作。
James P. Allis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
1948年8月7日生,免疫學家,現任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
免疫學系教授兼主任。同時也是癌症研究所(CRI)科學顧問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主要為T細胞的發展和活動機制,和
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策略的發展。他被認為是實現隔離T細胞抗原受體複雜蛋白質的第一人,他的發現為那些最致命的癌症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
Craig B. Thompson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
1953年生,美國
細胞生物學家。目前研究重點為代謝變化在癌症起源和發展中的作用。他同時也完成了對控制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以及這種基因的錯誤調節如何導致癌症上的開創性研究。
Thompson闡明了淋巴細胞發展和免疫系統內穩態成型的過程。他證明了Bcl-2家族成員對細胞內膜完整性的調控,並發現了Bcl-2 相關基因 Bcl-xL, 這個基因家族中同時有促
細胞凋亡和抑制細胞凋亡的成員。
在早期研究中,他對
自身免疫疾病和
白血病的創新療法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的後期研究主要集中於基因調控在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Gordon J. Freeman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哈佛醫學院)
197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他先後在Dr. Harvey Cantor實驗室和Dr. Lee Nadler進行了博士後研究。期間他參與了一些基礎實驗研究,主要研究了B7-CD28基因家族,結果表明B7-2/CD28是主要共刺激途徑,以及PD-L1/PD-1是T細胞活動的主要共抑制途徑。現在,他的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共刺激信號在免疫反應發展中的作用。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