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克獎、引文桂冠獎相繼公布,華人科學家又有機會獲諾獎?

2021-01-08 生物谷

10月3日17時30分,將公布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距離現在還有11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昨日,湯森路透公布了「引文桂冠獎」,該獎是湯森路透官方根據文章引用率、成果認可度、諾獎評委會及往屆諾獎分析等因素提出的諾貝爾獎預測,自2002年以來已成功預測39名諾獎得主。問題的關鍵是它今年公布了兩名華人獲獎者,繼2014年和2015年之後,今年的引文桂冠獎名單中連續第三年出現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盧煜明教授。


9月13日,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醫學獎揭曉,在細胞對氧氣的感應機制、C肝病毒致病機理和藥物開發,以及DNA複製和科學教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7位科學家分享了拉斯克獎的三個獎項。拉斯克獎在生命科學、醫學領域享有盛譽,在該獎項的所有獲得者中,有86人同時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並且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也在2011年獲得過拉斯克獎,可見拉斯克獎的預測中標率之高。


下面,

生物谷

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獎項的獲得者:


一、拉斯克獎


1、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Peter Ratcliffe  (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


Peter Ratcliffe在接受Cell雜誌專訪時說,在做臨床時,經常遇見血壓低、腎臟容易受傷的情況。為什麼腎臟能夠使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響應下降的氧氣利用率,但是卻不能響應下降的血流,這其中的原理估計只能看氧氣感應的機制了。剛開始認為這種氧氣感應機制應該只存在小範圍內的細胞中。在那些沒有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細胞中,應該是不存在的,但實驗結果證明,在這些細胞中,也存在細胞感應氧氣的機制。這說明細胞感知、適應氧氣的機制在細胞中廣泛存在。



William Kaelin  (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 )


William Kaelin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一直在研究VHL(von Hippel-Lindau)症候群。後來Hippel-Lindau基因被克隆,我知道癌症與此基因是相關的,比如腎臟癌症。VHL相關的

腫瘤

經常使得身體產生更多的紅細胞、更多的血管形成。血管形成和紅細胞生成的共同之處在於低氧,後來經研究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信號通路與細胞感知、適應氧氣有關聯。「


低氧誘導因子是一個能感知氧的轉錄因子,包含HIF-α和HIF-β兩個亞基。在正常氧含量的情況下,HIF-α被特殊的脯氨醯基羥化酶(prolyl-hydroxylases,PHD)羥基化,然後被VHL腫瘤抑制物(E3泛素連接酶的成分)作為靶標降解。在低氧或者VHL腫瘤抑制物不存在的情況下,HIF-α不被降解,進而形成了具有轉錄活性的HIF。HIF作為一個轉錄因子,參與到多個生物過程,如產生更多的促紅細胞生成素,使得血管形成、紅細胞生成等等。它們的形成進而會產生更多的氧氣,有可能促進腫瘤的生長。HIF與腫瘤的具體關係如何,HIF抑制劑在

腫瘤

上的未來應用還有待確定。



Gregg Semenza  (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 )


Semenza教授主要研究低氧條件在癌症、肺病和心臟病中的作用。自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HIF-1α以來,Semenza及其研究小組一直從事HIF-1α研究,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精確尋找被這一活化蛋白促進或抑制的大量基因。


2、拉斯克·德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Ralf Bartenschlage  (海德堡大學)


Bartenschlage 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在80年代末,《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個HCV(C肝病毒)的分子克隆,並逐漸興起了對HCV的研究。彼時,Bartenschlager正在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進行關於HBV(B肝病毒)的博士論文工作。之後,他進入羅氏公司,並轉入對HCV的研究,他試圖尋找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劑,在後來的研究中,這種蛋白酶也是針對C肝的主要藥物靶點之一。



Charles Rice (洛克菲勒大學)


Charles Rice和Ralf Bartenschlage 一樣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在80年代末,《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第一個HCV(C肝病毒)的分子克隆,並逐漸興起了對HCV的研究。Rice對HCV的研究興趣則是來源於另一種與HCV相似的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當時,他報導了一株減活的黃熱病病毒疫苗株,這項工作促使了Rice和其合作者設想對該病毒株加以改造,使其表達HCV的蛋白,用於疫苗的研究。



Michael Sofia  (Arbutus生物製藥公司)


Michael Sofia來自於醫藥工業界,他現在是Arbutus生物製藥公司的首席科學官。他在Pharmasset公司工作期間,發現了一種核酸類似物,可對C肝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Sofosbuvir(索非布韋,商品名Sovaldi),是首個無需聯合幹擾素就能安全、有效地治療某些類型的C肝藥物。2013年,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

) 批准在美國上市,成為當年最重磅的藥物。目前,該藥物還未在中國上市。


3、拉斯克·科什蘭醫學特別貢獻獎



Bruce M. Alberts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Alberts設計的強大實驗工具,幫助他理解DNA複製的機制,由此建立起分子機器實現關鍵生理功能的新典範。


1970年,Alberts發現了一個DNA結合的蛋白,它可以附著在雙螺旋的單鏈上,並將雙螺旋拉直,這樣酶在給DNA鏈上增加字母時變得更為容易。這一蛋白的發現是個意外,但後面的研究證實相似的蛋白在所有細胞中都起著中心的作用。


1975年,Alberts證實6個蛋白可以合成DNA,近距離模仿了細胞內發生這一過程的方式。傳統認為,每個蛋白在與DNA模板隨機發生碰撞後,會按照順序發生變化。而Alberts發現這些蛋白聚集在一起合成了一個緊湊的分子機器,每個部分的運動依賴彼此。這些組分以其有序的方式表現出它們的生化功能。


二、引文桂冠獎



張鋒  (麻省理工學院)


張鋒因其在老鼠和人類細胞中應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 張鋒1982年出生在中國石家莊市,1994年隨家人移民來到美國,並在讀高中時候開始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於2004年獲得哈佛學院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



盧煜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盧煜明則因其在孕婦血漿血中檢測到胎兒游離 DNA,從而取得了無創產前檢測的革命性成果而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1986年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後,到牛津大學接受臨床醫學培訓,1989年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又分別於1994年及2001年於牛津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擔任自然科學初級研究員。1997年盧煜明回到出生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繼續研究工作。



James P. Allison  (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


1948年8月7日生,免疫學家,現任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

免疫學

系教授兼主任。同時也是癌症研究所(CRI)科學顧問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主要為T細胞的發展和活動機制,和

腫瘤

免疫治療的新策略的發展。他被認為是實現隔離T細胞抗原受體複雜蛋白質的第一人,他的發現為那些最致命的癌症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



Craig B. Thompson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


1953年生,美國

細胞生物學

家。目前研究重點為代謝變化在癌症起源和發展中的作用。他同時也完成了對控制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以及這種基因的錯誤調節如何導致癌症上的開創性研究。


Thompson闡明了淋巴細胞發展和免疫系統內穩態成型的過程。他證明了Bcl-2家族成員對細胞內膜完整性的調控,並發現了Bcl-2 相關基因 Bcl-xL, 這個基因家族中同時有促

細胞凋亡

和抑制細胞凋亡的成員。


在早期研究中,他對

自身免疫

疾病和

白血病

的創新療法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的後期研究主要集中於基因調控在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Gordon J. Freeman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哈佛醫學院)


197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他先後在Dr. Harvey Cantor實驗室和Dr. Lee Nadler進行了博士後研究。期間他參與了一些基礎實驗研究,主要研究了B7-CD28基因家族,結果表明B7-2/CD28是主要共刺激途徑,以及PD-L1/PD-1是T細胞活動的主要共抑制途徑。現在,他的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共刺激信號在免疫反應發展中的作用。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張鋒錯失諾獎,三巨頭「恩怨」落幕?
    在為兩位女科學家祝賀的同時,不少人對於另一位基因編輯巨頭張鋒「落選」諾獎感到惋惜。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於這位最早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是否該獲諾獎的爭議不斷。當然,在兩位科學家開展CRISPR/Cas9基因編輯相關研究的同時,一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年僅30歲的華人科學家也敏銳地意識到了CRISPR的光輝前景,並著手進行研究。他的名字,叫做張鋒。
  • 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
    來源:觀察者網50位科學家獲獎,「科學探索獎」將改變什麼?文/柳葉刀 編輯/冬曉本文由觀察者網科工力量團隊原創寫作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該獎項由馬化騰聯合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目的旨在鼓勵年輕學者從事基礎研究。
  • 記住:昨天生理學諾獎的重要華人貢獻者
    昨天,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發現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機制的三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兩位來自美國,一位來自英國。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有一篇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 首彩集團董事長董威霆獲世界傑出華人青年企業家獎
    董威霆獲世界傑出華人青年企業家獎2018年8月26日,由世界華商投資基金會主辦、世界華人協會合辦、香港文匯報與香港經濟日報協辦的第十六屆世界傑出華人獎頒授典禮在香港展覽中心隆重舉行表彰51位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優秀華人,其中,國學泰鬥饒宗頤,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全國政協常委、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首彩集團董事長、中華慈善總會·首彩愛心基金會長董威霆,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聯百傑畫家竇世魁,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香港金像獎影帝古天樂等獲頒獎項。
  • 第三屆「中華詩詞有獎徵集」活動獲獎作品公布之一(等級獎)
    第三屆「中華詩詞有獎徵集」活動獲獎作品公布(等級獎)第三屆「中華詩詞有獎徵集」活動,是前兩屆「中華詩詞有獎徵集」活動的延續,旨在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催生更多的詩詞精品,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放歌。
  • 第9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揭曉
    新華社洛杉磯3月4日電(記者高山 郭爽)第90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4日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加裡·奧爾德曼憑藉傳記片《至暗時刻》、弗朗茜·麥克多曼德憑藉《三塊廣告牌》分獲最佳男、女主角獎。奧爾德曼在影片《至暗時刻》中成功演繹了二戰時期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以精湛演技擊敗蒂莫泰·沙拉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丹尼爾·戴-劉易斯(《霓裳魅影》)、丹尼爾·卡盧亞(《逃出絕命鎮》)以及丹澤爾·華盛頓(《羅曼先生,你好》)4位強勁對手,最終摘取最佳男主角桂冠。
  • 古天樂榮獲傑出華人獎,網友:除了太陽,誰也不能黑樂仔!
    古天樂榮獲傑出華人獎,網友:除了太陽,誰也不能黑樂仔!近日,古天樂獲第16屆世界傑出華人獎,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和許冠文為其頒獎。古天樂表示,希望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盡力幫助別人,也希望受過幫助的人以後也能去幫助別人。
  • ...協會獎公布獲獎片單《半人馬》等四部作品獲2019電影劇本交流會獎
    第3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公布獲獎片單,《寄生蟲》橫掃四獎12月15日, 第3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FCA)公布獲獎影片名單。《寄生蟲》被評為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同時斬獲最佳原創劇本獎,導演奉俊昊也憑藉該作品獲得最佳導演獎。
  • 亞太電影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華語影片斬獲多獎
    評委們還把「亞太電影大獎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特別表彰獎」 授予了Stephen Page導演的《矛》((澳大利亞)。APSA主席麥可·霍金斯說:「亞太電影大獎是一個重要的平臺,使電影界的聲音和形象得以促進和認可。在2015年有來自41個國家的300多部電影在APSA參與競爭,足以證明亞太地區電影人的活力和無畏。」
  • 英日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物理學獎將今日揭曉
    原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英日科學家分享 物理學獎將於今日揭曉  國際在線報導(駐歐洲記者塗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昨天公布,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在幹細胞領域的貢獻共同分享這一獎項。物理學獎定於今天揭曉,到底哪位科學家會獲得這一殊榮?
  • 那些喜歡「灌水」但質量還不差的科學家榜,有人四次上榜
    畢竟,並非每一個科學家都有被蘋果砸中的機會。這時候權威機構的榜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近日,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發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及白皮書,受到學術界與工業界的共同關注。
  • 周冬齊領中美電影節優秀表演獎 感謝丈夫林永健
    中國演員周冬齊憑藉在電視劇《媽媽像花兒一樣》中的出色表演,摘得了電視劇獎「優秀表演獎」的桂冠。周冬齊在電視劇《媽媽像花兒一樣》中扮演「吳曉露」一角色,與林永健和許晴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對手戲。在此次中美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周冬齊與大鵬一同上臺領獎,並在得獎後表示:「感謝組委會頒給我這個獎,這是對我表演的肯定。
  • 「墨子量子獎」首次頒獎 潘建偉等12名科學家獲獎
    由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設立的「墨子量子獎」頒獎典禮9月18日下午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這是該獎項設置以來的首次頒獎儀式。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內的12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榮獲2018年度和2019年度「墨子量子獎」。
  •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中國數學,必須強大
    另有三位華人數學家分別做了大會一小時發言,其中的一位還是丘成桐的博士生,其在今天的學術界已是極具知名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潮蔚為壯觀,華人留學生中,也有優異的人物,能做出優異的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圈漸漸立足。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獲獎經歷: 1998 年 8 月,梅耶獲得了專門頒發給瑞士籍或有瑞士居留權科學家的馬塞爾·本努瓦獎; 同年獲得法國天文學會頒發最高獎項皮埃爾·讓森獎。
  • 從赫拉克勒斯獎的含金量,看朱婷成為中國體育新名片
    近日,2019年英國赫拉克勒斯獎組委會公布了全球十佳運動員獲獎名單,中國女排隊長朱婷成為了唯一入選的中國運動員,並且排在了名單的第二位,力壓位列第八和第九的C羅梅西。先來聊一下朱婷此次獲得的這個赫拉克勒斯獎。想必很多球迷還對該獎項比較陌生,不清楚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實際上這是英國著名的大本鐘獎下設的體育類獎項之一,而大本鐘獎則是由英國的華裔創辦的,創立初衷是專門評選優秀華人青年、品牌和企業,致力於凝聚海外華人,向全世界推廣中華品牌。
  •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堅持就有成功的可能
    「偉哥之父」費裡德·穆拉德  諾獎獲得者「偉哥之父」鄭大開講  他說:拿諾獎跟創業一樣,堅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  「諾貝爾獎主題月活動」啟幕,還有5位諾獎得主要來鄭州昨日上午,被譽為「偉哥之父」的費裡德·穆拉德教授(1998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走進鄭州大學,以《NO和CGMP信號通路的發現及其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為題,與400餘位師生分享他的科研歷程和最新成果。
  • 校動物中心獲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術獎
    會議期間,大會組委會會正式公布了2014年度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和個人。分別對獲得科學技術獎、優秀青年人才獎、CALAS國際青年科學家獎、優秀論文協和獎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了表彰並頒發證書。本年度共評出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優秀青年人才獎4項及國際青年科學家獎4項。
  • 華潯杯·「我愛我家」全國有獎徵文大賽正式啟動
    1月1日,弘揚和傳播以「家」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會、海口市作家協會、亞太(國際)家道文化研究院等聯合舉辦的「我愛我家」全國有獎徵文大賽在海口市啟動。啟動儀式(主辦方供圖)據了解,此次徵文比賽將於2021年6月在廣州頒獎,大賽面向全國及海外華人社區所有詩人作家和文學愛好者、漢語寫作者。分為散文、詩歌兩個賽事組別,各組別分別設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若干名,散文組一等獎獎金為10000元,詩歌組一等獎獎金為8000元,總計獎金達20多萬元。所有獲獎者不僅會獲得榮譽證書、獎盃獎金,其優秀作品還將統一收錄,結集出書。
  • 歐洲硬體獎2020 AMD大獲全勝 Intel一個獎都沒「撈」到
    【CNMO新聞】近日,歐洲硬體獎2020公布名單,該獎項涵蓋幾乎所有PC硬體領域。而今年的歐洲硬體獎充滿了「AMD Yes」的氣息,在GPU方面,AMD Navi 10獲得了最佳GPU獎項,在處理器方面,AMD可謂所向披靡,最佳稱號全部獲得,不給Intel任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