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27載,經歷從明線載波到地纜載波、再到光纖通信等軍事通信數代變革;入伍只有初中文化,卻接連跨越「能力橫杆」,次次勇立變革潮頭,如今肩扛士兵最高軍銜——一級軍士長。
他,是人稱「光端妙手」的廣州軍區某通信團網管辦士官技師汪建國。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一等獎,1次榮立二等功、4次榮立三等功,被廣州軍區表彰為「十大學習成才標兵」,汪建國是個頗有故事的傳奇人物。
這傳奇,還得從「總部請來兵專家」講起。
那年,駐守西沙群島的海軍某部,首次開通海底光纜。為檢驗「海纜」工程質量,總部通知廣州軍區:派一名「光端專家」前去,從技術層面全程負責「海纜」檢測驗收。
數百公裡的「海纜」,全部沿著海底大陸架自然呈放。技術檢測只能從「海纜」兩端著手,提取任何中間部位,都無異於「大海撈針」。這種前所未有的檢測,對任何經驗豐富的專家來說,都是嚴峻考驗。
誰能堪此重任?廣州軍區司令部通信部門的研究會一直開到了深夜。
第二天,直升機飛越浩瀚碧海,來到西沙某島軍營。艙門打開,「光端專家」縱身跳下,總部的領導驚呆了:廣州軍區送來的「光端專家」,竟然是一名士官!
在大家疑惑的目光裡,汪建國僅用一個星期,便完成1000餘組數據的檢測,呈交了厚達40多頁的檢測報告。報告情況分析透徹,論述有理有據,還給出了10餘條極具價值的建議。
面對如此專業的報告,一位大校軍官情不自禁豎起大拇指。
從普通戰士成長為令人矚目的「兵專家」,汪建國付出的是辛勞汗水,銘記的是使命擔當。面對讚譽,他總是憨憨一笑:「過獎了,我只是普通一兵。」然而,這名樸實老兵的內心深處,卻深藏著徵服困難的自信與果敢。
前年3月,部隊通信工程建設進入「攻堅期」,上級要求在28天內將5個地面通信臺站全部轉入地下。其時,團裡網管辦工程師已轉業,光端技術指導缺乏領頭人。此情此景,令汪建國心急如焚。
團裡公開競崗,汪建國挺身而出,與5名擁有碩士學位的幹部同臺競爭。結果,理論、操作、維護考核他一路領先。競崗上任的汪建國向團領導坦陳:「我不是為了出風頭。部隊信息化建設耗不起、等不得,只有當仁不讓!」
已屆不惑的汪建國比小夥子還拼命。白天忙設備拆裝,晚上抓設備調試。20多天時間裡,輾轉2000餘公裡,安裝調試設備100餘臺,標記標繪的各類通信圖紙上千張,如期圓滿完成任務。
去年2月,廣州軍區某部一條通信主幹道突然中斷:大型通信設備的數個插件被燒成球形,肉眼看不見的「深度故障」情況不明。
火速趕來的汪建國大膽立下「軍令狀」:馬上對故障裝備「開膛剖肚」,立即搶修,修不好,甘受處罰!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搶修,故障排除,通信主幹道恢復「耳聰目明」。
「光端妙手」並非天生,藝高膽大緣於刻苦鑽研。近年來,為趕上通信技術革命的快捷步伐,汪建國自學《數字傳輸原理》《SDH原理與技術》等60餘本通信專業書籍,達到一名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量。
部隊配發的某型傳輸分析儀,數百萬的身價、純英文操作界面,讓人望而卻步。汪建國迎難而上,挑燈夜讀,「惡補」《通信工程英語》。如今,這套「寶貝疙瘩」成了他形影不離的親密「戰友」。
汪建國還通過自學鑽研,熟練掌握了30多套國內外通信傳輸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維修技能,一舉考取「光網絡高級工程師」這個極富含金量的業內資格證,令同行高手嘖嘖稱奇。
汪建國憑著神奇的雙手,改寫了部隊11種通信故障必須返廠維修的歷史。今年,他給團裡提出了「某通信環網方案」,僅此一項,便為部隊節約資金近百萬元!(孟安甫 潘 超 記者 嚴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