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輪降溫,隨之而來的都是媽媽們對小寶寶保暖問題的擔心。小寶寶餓了會哭、困了會鬧,但是這衣服穿多穿少、感到冷了熱了,ta可是完全說不出來呀!那怎麼辦?就只能憑感覺了唄!也就是那句「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其實,洋蔥穿衣法和基本溫度疊加穿衣法,媽媽們都熟記於心,但卻經常忽略一些小細節,比如小寶寶身上有4個部位是非常怕冷的,一定要注意保暖!
【寶寶身體這4個部位很怕冷】
寶寶身體有4個部位很怕冷。保持寶寶小肚子暖和可以減少腸胃問題,保持寶寶的背部溫暖可以減少感冒的發生。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寶寶的頭頸部和小腳丫對外部的溫度比較敏感,需要特別注意保暖。
1. 寶寶的小肚子怕著涼
如果寶寶腹部受寒,容易肚子痛、腹瀉。保證寶寶腹部溫暖可以避免小肚子受涼導致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狀。媽媽抱寶寶時,小肚子露出來,就很容易著涼,還有進入爬行期的寶寶,肚子也容易受涼。媽媽可以給寶寶穿連體衣和護肚圍,寶寶睡覺時使用睡袋,避免寶寶的小肚子著涼。
2. 寶寶的背心怕著涼
寶寶的背心部也怕冷,媽媽要保持寶寶的背部溫暖,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穿太多,反而容易出汗導致背部變涼而降低體溫,更不利於保暖。
媽媽要經常摸摸寶寶的背心部位,來判斷寶寶的冷熱。如果寶寶穿得多,可以使用吸汗巾,及時擦乾寶寶汗液,保持衣服乾爽。
3. 寶寶的腳丫怕著涼
俗話說「寒從腳入」,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也是對外界最敏感的地方。腳部脂肪也比較少,因此保暖的能力很差。天氣冷了,就要注意足部保暖,穿上小襪子了。
4. 寶寶的頭部怕著涼
頭部的保暖常常被忽視,需要引起重視。秋冬季在室外,溫度低,風大,最直接吹的就是頭部,頭部一涼就容易生病。尤其是外出時,媽媽要給寶寶戴上帽子。
對於還不會自己行走的小寶寶,可以比媽媽多穿一件。因為小寶寶活動量不大,相對體溫會低一點。
對於學步期寶寶,或是已經能夠獨立行走蹦蹦跳跳的大寶寶來說,可以和媽媽穿衣的薄厚相同,甚至可以比媽媽少穿一件衣服。因為大寶寶活動量大、代謝量大,所以相對體溫會高一點。
【媽媽如何判斷寶寶的冷暖?】
寶寶不會說話,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冷暖感受,爸爸媽媽如何判斷寶寶的衣著是否合適呢?
判斷寶寶冷暖,媽媽可以摸摸寶寶的「背心部位」,而不是手腳。小寶寶的手腳末梢血液循環發育不完善,所以即使他們穿了足夠多的衣服,也難免會手腳冰涼。同時,小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機體不能很好地應對溫度的變化,如果媽媽摸到寶寶手腳涼就急忙添衣,可能會過度捂熱。
是冷是暖,寶寶的頸背溫度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中央體溫。測溫度時,媽媽的手掌應溫暖乾燥,以免對寶寶造成刺激。媽媽可以摸寶寶的後頸和背心處,感覺皮膚溫暖乾燥,表示穿衣合適;如果潮溼有汗就是穿多了,應該減少衣物;如果感覺寒涼,就要及時添衣。
其次,爸爸媽媽也可以將自身對環境溫度的感知可以作為參考,並且通過測量體溫變化來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對寶寶的了解,通過他的行為和精神狀態,來判斷是否舒適。有的小寶寶穿的少著涼了就會打嗝、流鼻涕,或是沒精神,這些異常狀況需要爸爸媽媽們格外注意。
【在家裡,讓寶寶感到舒適的氣溫?】
小寶寶居住的室內環境應儘可能保持合宜溫度與溼度。室內溫度維持在20℃~22℃,溼度控制在55~65%之間,寶寶會感到溫暖和舒適。
【滿頭大汗怎麼辦?】
小寶寶的新陳代謝速度比較快,如果活動量大,就很容易出汗。
首先,媽媽要注意及時幫寶寶擦汗,不要吹到風。其次,媽媽可以摸摸寶寶的頸背部溫度,根據寶寶的中央體溫決定是否需要減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