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2021-01-09 騰訊網

腸道微生態是指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共同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各種微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賴達成動態平衡。腸道菌群具有保護宿主正常結構,參與機體物質代謝,提供宿主所需的維生素、胺基酸、脂質和碳水化合物等功能。其動態變化受到如飲食、生活方式、感染和益生菌的使用等多種環境因素與宿主因素的影響,腸道菌群結構與功能的改變會進一步影響消化系統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

研究證明,西式飲食或高脂高蛋白飲食可破壞腸道菌群結構,減少腸道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含量,增加厚壁菌門及志賀桿菌並減少雙歧桿菌豐度,進而促進腸炎、腸癌及糖尿病等腸道和腸外疾病的發生,而補充膳食纖維及益生菌可部分預防或逆轉其發生發展。此外,生命早期是構建腸道微生態的關鍵時期,產前狀態、分娩方式、餵養方式及產後藥物的使用產生的影響可持續至成年時期。本課題組發現母體攝入過量甜味劑三氯蔗糖,可減少腸道產丁酸菌進而促進成年期肝臟脂肪變。本文圍繞2020年腸道微生態與消化系統疾病發生及防治的重要進展做一匯總。

腸道微生態與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全球高發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以慢性或復發性腹痛、腹瀉、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發病機制複雜,尚不完全明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腸道微生態失調與IBS發病密切相關。研究指出I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值升高,乳桿菌科、腸桿菌科、擬桿菌屬增加,同時伴有雙歧桿菌屬、糞桿菌屬等的降低。腸道菌群失調可能通過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影響胃腸動力、引起腸-腦軸功能紊亂、內臟高敏感等多種機制參與IBS發病。

針對腸道菌群的治療策略對IBS的防治有重要意義:(1)飲食調節:規範化、個性化飲食管理可改善腸道菌群,增強腸屏障完整性並抑制低度炎症,從而緩解IBS患者症狀。(2)抗生素:侯曉華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利福昔明可增加IBS患者糞便中的雙歧桿菌屬,減少大腸桿菌和腸桿菌屬,並增強IBS患者糞便細菌、真菌和黏膜細菌之間的關聯。(3)益生菌製劑:筆者團隊在2019年美國消化疾病周首次報導布拉氏酵母菌可通過上調腸道5-羥色胺轉運體和調節腸道菌群抑制了腸道動力,為益生菌緩解IBS提供理論依據。(4)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 plantation,FMT):IBS患者在接受FMT治療後菌群組成向健康供體接近,症狀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腸道微生態與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慢性腸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在IBD發生發展過程中,腸道微生態失衡扮演了重要角色。在IBD患者中,腸道微生態平衡被打破,主要表現為菌群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降低,伴隨著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和普拉梭菌等細菌及細菌產物如SCFAs和色氨酸衍生物等減少,而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等細菌以及牛磺酸等菌群代謝產物富集。筆者團隊前期報導了母體高脂飲食可誘導子代腸道微生態失調進一步增加成年期結腸炎的易感性,並發現免疫識別受體及色氨酸代謝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2020年美國消化疾病周口頭匯報)。

多項研究指出IBD發生發展過程中某一細菌或分子的作用。黃秀娟教授和於君教授發現,從克羅恩病患者中分離出的奇異變形桿菌通過誘導多條信號通路活化和增加促炎因子產生,提示奇異變形桿菌可能在克羅恩病的發病機制中起到關鍵作用。劉佔舉教授團隊報導了CD177+中性粒細胞通過促進IL-22的產生在IBD中發揮保護作用。叢英姿教授團隊報導了SCFAs能夠通過調節IL-22的產生,維持腸道免疫穩態。因此,腸道微生態不僅在IBD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為指導IBD的治療提供新視角。

腸道微生態與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在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腸屏障紊亂導致的菌群入侵誘導癌症相關促炎細胞因子,失控的炎症反過來促進適應炎症環境的潛在有害菌生長。研究發現CRC患者糞便中梭桿菌、腸球菌科、消化鏈球菌明顯增加,而柔嫩梭菌、雙歧桿菌等相對減少,揭示了腸道微生態在CRC中的潛在作用。

關於腸道微生態失調誘導CRC的機制較為複雜。研究發現,病原菌在基因水平上驅動宿主結腸上皮細胞抑癌基因的啟動子高度甲基化進而抑制其表達。微生物群能夠直接黏附於腸道上皮細胞,並通過多種免疫機制損害腸道上皮細胞連接。筆者團隊發現微生物產生的多種代謝產物(如丁酸鹽)具有抑制炎症及抗腫瘤作用,而次級膽汁酸則具有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的作用。於君教授團隊報導了厭氧消化鏈球菌可通過其表面蛋白與腸癌細胞表面的整合素結合,激活下遊信號通路,從而促進CRC的發生發展。房靜遠教授團隊揭示了具核梭桿菌通過調節細胞自噬促進CRC化療耐藥,是CRC復發及預後不良的重要原因。致病菌在糞便中的變化可作為CRC患者的早期非侵入性診斷方法。通過飲食幹預、益生菌及FMT等方式調節腸道菌群,可能預防CRC、增強化療藥物的療效及降低不良反應。

腸道菌群與糞菌移植

FMT是一種將健康供體腸道菌群通過上、下消化道途徑移植給患者從而恢復其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創新性治療方法。FMT已被多項醫學指南推薦治療艱難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s,CDI),其對復發性CDI的臨床療效可達90%。研究發現,使用精心篩選的冰凍糞便材料行胃鏡下FMT可顯著改善IBS患者的症狀,且改善效果與移植劑量呈正相關。另一項研究表明,供體菌群代謝特性可驅動受體代謝反應,供體菌群可調節受體膽汁酸、SCFAs等產物的代謝過程和腸道轉運時間。楊雲生教授團隊發現FMT可能部分通過調節宿主免疫反應發揮治療作用,多種免疫分子可能成為評估FMT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效果的標誌物。張發明教授團隊首次提出洗滌菌群移植的概念,即基於智能化糞菌分離系統及嚴格質控相關漂洗過程的糞菌移植,其在供體菌群的量化和質控、提高臨床治療安全性等方面明顯優於傳統的手工製備FMT。

小結

腸道微生態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對其研究也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現階段,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根據腸道微生物的功能,通過改變微生物組來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但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微生物組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關於什麼是健康的微生物,尚未出現共識。此外,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腸道菌群失調之間的具體機制未完全明確,腸道菌群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因還是果仍未能完全明確。因此,深入探討腸道菌群失調與疾病發生及發展的機制研究至關重要,使之為臨床防治奠定基礎。

作者:王邦茂 曹海龍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相關焦點

  • 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助力腸道健康——訪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武慶斌
    >專家簡介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中國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兒科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兒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食物藥物過敏性疾病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過敏委員會委員,第四屆江蘇省醫學會兒科分會消化感染組顧問,江蘇省中西醫結合會消化委員會委員。
  • CSD2020 | 李蘭娟院士:關注微生態健康,論微生態異常與皮膚病的關係
  • CGC 2020 | 劉玉蘭教授:重視出血性腸炎的致病原因——阿莫西林
    CGC 2020 | 劉玉蘭教授:重視出血性腸炎的致病原因——阿莫西林
  • 《營養翻譯官》之完美腸道養護力:認識腸道微生態 就是認識健康
    人體的微生態系統主要有:口腔微生態系統、胃腸道微生態系統、泌尿道微生態系統、生殖道微生態系統、皮膚微生態系統、呼吸道微生態系統。其中最重要、最複雜的就是胃腸道微生態系統。而腸道正常菌群,就是胃腸道微生態系統的核心構成。這個微生態系統中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一般有500-1000個不同的種類,可以分為3類: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
  • 璦爾博士雙11戰績開花,穩居中國微生態護膚領域NO.1
    蓬勃的"後浪"品牌創始人白天明帶領了一支勇於挑戰、潛心研究的年輕團隊,在2020年上半年市場疲軟期頂住壓力,9個月完成了從0到1億的好成績。用實驗說話,推動皮膚微生態領域發展微生態護膚領域也是後疫情時代下護膚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有內容"才能率先引領行業、應用成果、撬開市場。福瑞達美業副總經理楊素珍在第31屆IFSCC化妝品科學大會上,對會上討論的"微生態護膚"重要議題做出最新的專業解讀,並深度呈現了在皮膚微生態技術領域取得的成果和進展。
  • 璦爾博士推動微生態護膚研究,佔據微生態護膚領域top1
    會議現場聚集了國內頂尖美業大咖、100+位專業醫生,進行了皮膚微生態前沿基礎和科技進展及跨界合作方面的交流。 從2010年開始,皮膚微生態的研究,呈現非常熱度的上升,5年後,從2015年至今,每年這方面的專利技術有400項左右的發布,並且一些大牌如路易威登、歐萊雅等等都加入了這個行列,這是全球的趨勢;在國內,中國消費者護膚觀念也愈發成熟,修護/增強皮膚屏障成為了她們的目標之一,隨著護膚知識的增加,她們開始購買用於健康皮膚微生物組的益生元的相關產品。
  • 腸道微生態治療AI藥物研發商未知君完成過億元B輪融資,君聯資本領投
    【獵雲網北京】11月4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腸道微生態治療AI藥物研發商未知君正式對外宣布完成B輪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原有投資方高榕資本、晨興資本、雅惠投資繼續跟投。據悉,本輪融資主要用於微生態製藥臨床前平臺的進一步完善,和主要管線藥物的臨床試驗項目。
  • 2020版中國微生態調節劑臨床應用專家共識有哪些變化?
    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王倩 沙志惠 陝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腸道是人體最龐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態系統
  • 保駕護航國民腸道微生態,益適優為中國健康消費帶來第一選擇
    2001年,世界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益生菌做了如下定義: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當攝入充足的數量時,對宿主產生健康益處。國際益生元與益生菌科學協會(ISAPP)在2014年發表的共識中繼續認可FAO/WHO的定義,並強調了益生菌菌株鑑定和安全性評價的重要性。
  • 小熊同學晶體益生菌 加持腸道微生態,腸健康人健康
    晶球包裹,直達腸道愛喝酸奶的你,可知道酸奶中的益生菌經胃酸膽汁的洗禮,很少能活著進入腸道。有黑科技光環加持的小熊同學原力系列晶球益生菌,就在國內率先採用一體化無縫晶球全方位包裹技術,晶球保護好菌強力耐酸抗鹼2小時,更多好菌輕鬆衝破胃、膽內滅活迫害,活著擁抱腸道。
  • 2020年肺癌領域進展爆棚,這些研究碩果如何指導臨床用藥?第二期...
    2020年非小細胞肺癌有哪些重要的研究進展?來聽聽宋勇教授的分享。  回顧2020年,疫情肆虐下,腫瘤研究仍然熱度不減,仍然在馬不停蹄地進行新藥研發。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領域,有哪些靶向治療方案取得新突破?免疫治療帶來哪些新改變?本期「名醫功夫茶,宋讀新進展專場」,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宋勇教授將為大家分享2020年NSCLC臨床研究進展。
  • 未知君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推進微生態藥物臨床試驗
    作為國內腸道菌群藥物開發領域的領跑者,未知君自主開發的集成化AI算法Strainfinder可以進一步助力提前儲備2.0版本的腸道菌群藥物,引領行業由混合式的FMT走向更精細化的配方菌時代。作為公司首輪融資的領投方,並在後續兩輪持續加注,高榕資本關注腸道菌群製藥領域的巨大潛力,同時看好未知君團隊在該領域的執著與探索精神,期待公司能進一步拓展腸道微生態治療的邊界,以世界頂級創新藥企為目標繼續前行。」
  • 璦爾博士推動微生態領域研究,實力擔當微生態護膚頭部品牌
    8月28日,由福瑞達美業及旗下護膚品牌璦爾博士參與聯合舉辦的首屆「皮膚微生態·首屆美妝&皮膚科醫生跨界大會」在上海順利召開,此次會議共聚集了超過10位皮膚科專家以及100位醫生進行皮膚微生態專業領域的交流與分享。
  • [CGC&CCDD2017]李兆申教授:慢性胰腺炎伴結石的臨床診治進展
    [CGC&CCDD2017]李兆申教授:慢性胰腺炎伴結石的臨床診治進展
  • 腸道真菌與消化系病研究進展(2017)
    腸道真菌是腸道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這一影響人類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群體。隨著真菌菌群在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中的構成情況逐漸清晰,人們也開始探討腸道真菌參與宿主病理生理過程的機制。但是,由於各研究實驗方法不一致、研究部位的差異等,加之腸道菌群本身複雜多變、影響因素較多,各個研究機構的結論不盡相同,且缺乏可比性。腸道真菌是大海裡的一座冰山
  • 盤點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熱點事件!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迎來了首款新冠疫苗,這為抗擊疫情增添了一件有力武器。過去一年,除了與新冠病毒不懈對抗,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本文梳理了2020年度生物醫藥領域備受關注的一些熱點事件,以及在中國的相關進展,告別過去,迎接嶄新的一年。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IBD主要累及消化道,但也侵犯腸道外如關節、眼等器官和組織,臨床多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且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正值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來臨之際,「醫學界」傳媒有幸邀請到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組長、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吳開春教授參與線上分享,談一談「IBD的診療與管理」。
  • 幽門螺桿菌,2020年最有效檢測方法是?
    預防胃癌,根除Hp要儘早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左秀麗教授列舉了2020年國內外多項不同類型的臨床研究,均提示根治Hp可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Hp是影響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多項基礎研究探索了影響胃癌發生的因素。
  • 腸道真菌與消化系病研究進展
    腸道真菌是腸道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這一影響人類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群體。隨著真菌菌群在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中的構成情況逐漸清晰,人們也開始探討腸道真菌參與宿主病理生理過程的機制。但是,由於各研究實驗方法不一致、研究部位的差異等,加之腸道菌群本身複雜多變、影響因素較多,各個研究機構的結論不盡相同,且缺乏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