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遠古生物,我們腦海裡最快能想到的就是「恐龍」,因為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能聽見的詞彙,但是在遠古時期,並不是只有恐龍這一種生物,還有很多種生物,然後逐漸演化,進化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物種,但是也有很多生物,也在歷史長河中逐一滅絕,只是留下些生存的痕跡供世人進行研究,又甚至我們連某種生物是否存在過都不知道。
就好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犀牛,但是你知道嗎?在中新世後期,就出現了獨角犀牛的祖先,但是如今僅存了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一直到了上新世後期,雙腳犀牛就出現了,可是到現世,犀牛科只有4屬5種,並且犀牛也已經是瀕危物種。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而犀牛也是有近親的,那就是叫做巨犀的遠古生物,但巨犀不屬於犀牛科,只是它們都是奇蹄目的動物。雖然犀牛存活到了現在,但是犀牛的近親巨犀卻已經消亡在了歷史當中。
這其實是讓人覺得神奇的,同樣是生活在遠古,也是近親,一個繁衍到了現在,一個卻已經滅絕。
巨犀生活在漸新世,比犀牛的祖先誕生的還要更早些,並且還是已知的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體長最大的大概是在8.23米,其肩高最高可以達到5.28米,體重可以到15噸,大約3400萬年前到2300萬年以前都是分布在中亞的森林當中,平常是以樹葉為食,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犀牛,他們也都是草食動物,一般吃的就是草、水果、樹葉、稻米這類的。
雖然巨犀是犀牛的近親,但是巨犀和犀牛卻又不像,除了身體像巨大方向發展之外,巨犀的頸部和四肢伸長更加的往後縮,它頭上沒有腳,頭、頸部、四肢都是很長的,牙齒結構也是很簡單。
中國是這類動物的起源區和進化的發展中心,最早是和比較原始類型的化石發現在我國始新世的地層中。而巨犀的化石最早在中國內蒙、寧夏、雲南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的,被取名小巨犀,對於巨犀的滅絕原因,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因為,巨犀從森林遷徙到草原,所以才導致巨犀的滅絕。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叫做「洞熊」的遠古生物,之所以將這種動物叫做洞熊,是因為這種熊的化石是在洞穴裡面找到的,有意思的是,一般洞熊化石都擁有整體的骨骼化石。洞熊是分布在更新世亞歐大陸北部的熊,但是在大概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洞熊就已經滅絕了。
洞熊的體型龐大,身長可達3.5米,雄性的體重可以達到1134公斤,而雌性的體型要相對小一點,就這樣對比吧,現如今體型最大的熊之一是北極熊,其平均體重為350公斤,而最大的可以達到780公斤,可以說,洞熊是2-3隻北極熊那麼大。
雖然大部分洞熊是草食動物,一般是吃草、漿果甚至吃些蜜糖的,但是也有那麼一部分熊是雜食動物,根據2007年,科學家發現的洞熊化石的數據表示,一些洞熊也可能是兇猛的食肉性動物。
在發現洞熊的洞穴壁上,往往能發現清晰辨認的洞熊爪印,這是它們擴大生存空間的一個有意識的經常性舉動。
洞熊的滅絕原因專家猜測很有可能是在冬眠的時候死亡的,因為那個時候氣候急劇下降,變得極其寒冷,這導致了洞熊所食用的植物大量的減少甚至消失。
這時候因為食物鏈的斷裂,導致了洞熊的滅絕,一同滅絕的還有多毛猛獁、多毛犀牛、巨鹿、洞獅等等。
遠古生物真的很有趣,也充滿著神秘,而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動物也面臨著滅絕這個問題,
並且很多時候還是我們人類導致的,保護動物從現在做起吧。
好了,今天的知識就講到這裡了,喜歡我,記得關注我,以便看到更精彩的內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