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捲尾猴原本只是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小猴子,但是自從人們發現了它們使用工具的技能,就一直保持「緊盯」,隨著觀察的深入,捲尾猴還真沒讓人失望,用石頭砸開牡蠣和堅果、用樹葉舀水、用樹枝清理毛毛蟲,生存技能直逼人類祖先。最近,人們又首次發現捲尾猴同類相食的行為,這種聰明的猴子真的離早期人類社會又近了一步嗎?
事情發生在哥斯大黎加,遭遇的不幸的是一隻出生不到10天的小猴,它來自一個由10多隻捲尾猴組成的家庭。研究者已經對這個捲尾猴家族進行了37年的跟蹤觀察,此前從沒發生過類似事件。小猴的母親是只7歲的雌性,這是她的第一個孩子,事發正值中午,小猴和母親及祖母一起在一棵大約5米高的樹上休息,不遠處還有兩隻臨近群體的雄性捲尾猴。然而就在幾分鐘後,小猴從樹上墜落,小猴母親發出尖叫並迅速衝向地面。
那時的小猴還能夠抓住母親的腹部,但是後腿已經出現了問題,所以在母親爬上樹的過程中,小猴再次從4米左右的地方掉落,這次小猴已經無法再抓住母親了。小猴的母親發出叫聲,家族中三位雌性靠近,它們面對一動不動的小猴,但並沒有其他動作。家族中的另一些成員聞聲趕來,它們開始撫摸、嗅探、靠近小猴。
最先食用小猴的是群體中的一隻雄性,從親緣關係上說,它是小猴的表哥,在咬下了小猴的腳趾後,它將小猴帶到樹上食用,食用過程中小猴掉落地面。此時,包括小猴祖母在內的兩隻捲尾猴上前分食了小猴,它最終只剩下頭部、上半身及右側上臂。
攝像機並未記錄到小猴最初掉落的原因,據推測最有可能與那兩隻停留在小猴附近的雄性有關,它們很可能偷襲了小猴,造成後者跌落。
研究者表示這類似於靈長類殺害幼崽的行為,但有所不同。我們知道包括疣猴、黑猩猩、大猩猩在內的21個靈長類物種,都有殺幼崽的行為,然而往往都是為了讓雌性靈長類終止哺乳期,恢復到可交配狀態,從而進行繁殖,並不會出現食用死亡幼崽的現象。整個靈長類動物中,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吃掉幼崽都是非常罕見的。
另外,白面捲尾猴是雜食動物,以植物、蜥蜴、松鼠和鳥類為食,在捕獲獵物後,它們會先從面部開始食用,進而吃掉整個動物。但是食用小猴時並非如此,它們吃掉了小猴的下半身,而留下了包括頭在內的上半部分。從這一點看,食用小猴也不僅是靈長類殺害幼崽行為那麼簡單。
雖然同類相食在動物界很普遍,但是我們的祖先是否曾經同類相食還無法確定,現存靈長類動物中自相殘殺並食用掉對方的肉質也很少見。舉例來說,在靈長類動物中,已知捕食同類行為有黑猩猩對紅綠疣猴,狒狒對長尾黑顎猴,紅毛猩猩對長臂猿等等,並非真正的同物種相食。再來看人類祖先,肉食和動物蛋白曾經在他們的演化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捕食和食用獵物對其體質、心智、智力都有積極影響,但是肉食≠同類,而且要知道同類相食還有感染朊病毒的風險,狂牛症就是最真實的例子。
總而言之,無論是使用工具,還是食用同類的肉,捲尾猴都不是以人類為參考的,而是它們在群體演化中出現的適應行為,當然也就不存在距離人類社會「遠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