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在位多年,曾一度創造大齊的輝煌。而這位國君也有其常人的一面,他非常喜歡養狗和馬。
齊景公喜歡狗和馬是非常有名的,他曾經養過一條狗,在狗去世之後,他竟然想著為這隻狗做一個棺材。在現代,這麼做的人其實非常多,但是在古代是沒有人會這樣做的,因為這不符合禮制。棺材是給人睡的,讓狗睡棺材不是在侮辱人嗎?在古代,埋葬去世的狗是有規定的。古時候的車子上一般都有一個像傘一樣的車頂,這個車頂一旦舊了不能繼續使用了,主人一般會把它留下來放在家中備用。如果家中的狗去世了,主人就會用這個廢棄的車頂把狗包裹起來,再就地埋葬。
面對國君的這個行為,當時就有大臣就此表示非常不理解,而景公回答說:「我這麼做的原因不過是覺得好玩而已。」
事實上,這位齊國國君養的狗還不是特別多,而他拿棺材葬狗的事情也不過是小事一件,但他養的馬是真的很多,他一共有4000多匹馬。要知道,對於一直生活在平原的漢族而言,馬匹是非常稀少的資源,而他一個人手中竟然有這麼資源,確實是非常了不得的,也足可以看出齊國國家之強大。
作為國君,他手下的馬匹自然是有人專門來飼養的。有一次,馬廄裡死了一匹馬,這匹馬還是國君特別喜歡的一隻,國君很生氣,他當即下令要把那個養馬人給殺了,而且不僅僅要把他殺掉,還要把這個養馬人給肢解掉。要說這個國君也真是夠殘忍的,他對馬是真的太喜愛了,但是卻也太不把人命當回事了。
還好國君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有大臣在旁邊跟著,眼看著肢解隊伍帶著刀具已經上來了,他們馬上就要奉命把這個倒黴的養馬人給肢解掉了,一位大臣大喊一聲:「你們等一下,我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一下我們偉大的國君,請您告訴我,在堯和舜的時代,如果要肢解一個人的話,應該從什麼位置開始動刀子呢?」
這位大臣可真是聰明,而國君也不傻,他自然明白對方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堯舜的時代根本就沒有肢解人這種事,這是殘暴的國君才會做的。國君回答說:「好吧,我不肢解他了,但是他把我的愛馬弄死了,我一定要殺了他。」大臣聽後,想了想說:「行,您可以殺掉他,但是不能讓人家糊裡糊塗的就丟掉性命,臨行之前總要讓他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就讓我來宣布他的三樁罪行,然後您再殺他吧!」
景公一聽非常高興:「很好,你們配合就好」。隨後,這位聰明的大臣就開始羅列這位養馬人的罪行:首先,他身為養馬人職責就是照顧好國君的嗎,但是他卻沒有完成任務,把馬給養死了,這是第一條罪責。死掉的還是我們偉大的國君最喜歡的馬,這是他的第二條罪責。最後,因為他的疏忽,竟然讓我們的國君因為一匹馬而殺人,傳出去後,老百姓勢必會心生怨恨,各國也會笑話我們。小小的一個養馬人讓我們的國君成了別人怨恨和嘲笑的對象,這是他的第三條罪,所以這個養馬人非死不可。」聽到這兒,國君趕緊說:「趕緊把他放了,如果他被殺了,我的名聲就壞了!」這位大臣還真是聰明,他沒有從正面勸導,而是側面指出國君行為中的荒謬的地方。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個國君喜歡馬是無可厚非是事情,然而這位國君是真的喜歡馬嗎?並不是。在他去世之後,他殘忍的讓這些馬為自己殉葬。據學者考證,殉馬坑裡的馬有600匹之多,而且都是6到7歲的壯年馬,每一匹都是被人為處死以後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出來的。名義上是愛馬,其實不過在浪費國家錢財罷了。
因為一己喜好,不惜違背禮制甚至不惜殺人,難怪齊景公統治的大齊向來以政治嚴苛聞名。不過好在這位國君還是比較聽勸。試想,如果他始終固執己見,齊國應該早就被他弄得一團亂了吧?
參考資料:《春秋》
原創作者:牡蠣,嚴禁抄襲,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