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名人葉德輝的長沙街道成長史
五十歲的葉德輝。
文/任大猛
坡子街流金淌銀的時代,葉德輝的父親迅速致富
湘軍將領曾國荃攻陷太平天國國都天京那一年(1864年),作為葉公和染坊葉浚蘭家的長子葉德輝在長沙坡子街出生。
葉德輝的祖籍是江蘇太湖洞庭山的商家,因避太平天國戰亂,逃到湖南,在長沙坡子街開有一家染坊。葉家逃到湖南時,所有家當除衣服外,主要就是書籍,但這些書籍並非善本,更非精品。
因太平天國已經平定,湘軍將士開始纏著鼓鼓囊囊的腰包從江浙大批返湘,並在省城長沙買房建屋,長沙地價一夜之間水漲船高。這些因戰爭而迅速致富的湘軍將士,為省城長沙帶來繁華的商業,奢糜的娛樂方式,並大大提升了湖南的文化教育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葉德輝的父親葉浚蘭,擁有長沙城內最好的商業碼頭坡子街,又稍具商業頭腦,這時想不發財都不行。葉家由此迅速致富,大約就在此時葉德輝的父親參股玉和醋廠,並開有兩家錢號。
而慢慢長大的葉德輝也開始發蒙讀書,葉德輝讀書之初,人聰明,但抗拒學習,遭塾師體罰。15歲前,讀書未顯神童的天賦。家人要其經商繼承祖業。三月不到,在經商勞累中,葉德輝一夜睡在床上忽然開悟。回憶所讀的書,已經瞭然於胸,試著做文章,落筆文採粲然,於是懇求父母,再給讀書機會。因科舉考試學籍規定,葉德輝雖然祖籍為江蘇、出生地在長沙,但卻落籍湘潭。經過一路嚴格的考試訓練,葉德輝最後在29歲那年中進士,朝考後,選吏部主事。但半年不到,與同事意見不合,竟甩同事耳光,又因長子在長沙夭折,遂請長假歸家乞養。
玉泉街到處都是好書,湘軍「富二代」大量拋售藏書,葉德輝由是「中飽書囊」
葉德輝長到22歲時,已與勞九芝堂經理的次女結婚,後搬到道門口糧道街居住。但夫妻感情並不好,後葉妻勞氏去世,葉德輝自感輕鬆,從此未再結婚。
當時湘軍著名藏書家、湘潭人袁芳瑛臥雪廬書籍開始流出。袁芳瑛是鹹豐時期東南士大夫三大藏書家之一,其藏書樓為臥雪廬。袁芳瑛死於任上,袁夫人將丈夫的藏書用"長舸巨舟,載運入湘",袁的兒子袁榆生就是曾國藩的大女婿,這個女婿既嫖又賭,曾國藩曾在同治五年三月十日寫給曾紀澤曾紀鴻的家書中說:「袁婿荒唐」,「未婚而先娶妾」,「以後不許渠見我之面」,「永遠絕之可也」。
收藏家袁芳瑛辛苦收藏來的珍本善籍,運回湖南後,因兒子吃喝嫖賭大量耗費,且加以愛書者的引誘,袁家藏書在長沙書肆大量出現。與此類似的還有何紹基家的藏書。因何紹基的孫子染有阿芙蓉癖,常為吸食鴉片煙胡亂售賣祖上好書。長沙玉泉街、南陽街因此成為僅次於北京的著名書市。
葉德輝在北京也曾逛廠肆等地收藏舊書、字畫及古錢,屢屢捆載而歸,但這樣的情形,畢竟有回數可計,葉德輝的收藏主要還是在長沙玉泉街等書市街展開。同時成為全國聞名的收藏家。
蘇家巷觀古堂,樓上藏書,樓下印刻,並成湖南文化風景
「觀古堂」名字的出現,似在葉德輝1897年由道門口洪家井曾國藩公館遷入蘇家巷怡園而名。此前,葉德輝的藏書樓名為元尚齋,因與他人藏書樓名重複,故改名觀古堂。
觀古堂,是葉府怡園中的主要建築,樓上為藏書樓,而樓下為刻書印刷處。並因收藏之精,成為湖南一處文化風景,來往長沙的文化名流及海外學者,以登此樓觀書為一大幸事。
葉德輝當然不算是民國時期收藏量最大、收藏珍本最多的藏書家,他自己也常常嗟嘆,看到好書,而不能出太多錢購入。但葉德輝回長沙後,與王先謙打一合手,佔據有湖南優質的刻書資源,大量印刷收到的珍本秘籍,而刻印的書又成為葉德輝與人交往的名片。同時葉德輝也卓有成效地開展其目錄學、版本學的研究,一時無人與之匹敵,葉德輝更善著文,因刻書、印書及著作並售書,葉氏名聲大噪,聞名遐邇。曾被稱為「中國第一藏書家」。
1938年「文夕大火」燒毀觀古堂後,蘇家巷與豐盈西路從此相連
吾師黃曾甫,因愛好戲曲,曾與葉德輝家後人傾談。在裕農街黃家,黃曾甫曾出示有一張由葉家後人(名字已經記不清)所繪葉德輝家怡園示意圖。驚鴻一瞥,猶記黃曾甫老的指點。
葉德輝家怡園東牆及北牆靠裡仁巷。西面開正門朝向蘇家巷,東面南牆為光復裡(即白果園北段),南面有小門通耕耘圃。而著名的觀古堂則在怡園中軸線上。
葉宅怡園東北角,後闢為工商聯宿舍,黃家有子女住在此處,此處附近曾留有怡園舊牆,於2000年後因建新宿舍而被拆毀。
黃曾甫老生前曾想出《春泥館隨筆續編》,將《春泥館隨筆》已刊後在報刊新發表文字,剪貼在一個本子中,而葉德輝家的怡園示意圖即隨手夾在此粘貼本中。不知黃老後人是否能將此圖尋出並公布否?
觀古堂和怡園毀於文夕大火。過去蘇家巷不與豐盈西裡相通,因怡園和觀古堂隨部分未及搬走的珍藏書籍化為灰燼,成為火燒坪,後闢為街道,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