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粉病又叫白鱗病、卵甲藻病,是一種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魚體表而引起的金魚常見病。
病原
打粉病的病原是嗜酸性卵甲藻,它是一種適合生活在酸性水質中的浮遊植物。身體呈腎臟形,體外有一層透明的玻璃纖維壁,體內充滿澱粉粒和色素體,中央有一圓形的核。嗜酸性卵甲藻用縱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動,碰到魚類就附著於魚體上,開始過寄生生活,發育為嗜酸性卵甲藻。ph5~6.5,溫度在22~32℃條件的水,最適合它的生長繁殖。
症狀
病魚在患病初期,在魚缸中擁擠成團,體表的粘液增多,背鰭、尾鰭和背部先後出現白色小點,隨後白點逐漸向尾柄、身體兩側、頭部等處蔓延擴大,以致連接重疊,全身像塗了一層粉一樣。
發病特徵
打粉病的發病時間長,感染快,死亡率高。以夏、秋兩季流行最盛,草魚種最易感染。
治療
最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改變水的PH值,提高水的鹼度。可以用碳酸氫鈉來調節。另外加入鹽作為輔助,以預防其他疾病發生。加入鹼度調節劑(如碳酸氫鈉)要隨時測水的PH值,不要茫然看著加。這樣也可以總結經驗,為以後再次治療提供參考。
預防
預防打粉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防止水質變酸,控制金魚的餵食,配置適當的過濾體系,定期清洗更換濾材,每天換入魚缸適量的新鮮水,都可以保持魚缸水質的清新,關注「金魚說」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文章。
打粉病和白點病的區別
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打粉一般是能擦掉的,並多伴有尾鰭充血。白點是擦不掉的,尾鰭一般不充血。另外,有打粉病魚的魚缸水呈酸性。所以,如果魚缸有魚起初身上長白點,首先先測試水的PH值,看看是否為酸性,再對症治療。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