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8月2日消息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發表張從興的文章,說美國一些右翼學者把中國的崛起等同於蘇聯在二戰後的崛起,認定「騰飛的中國龍」必定會傷害「美國鷹」的利益。文章相信,中美兩國領導人,誰都不想看到過去美蘇激烈對抗的局面在21世紀初葉重演,因此兩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比如正在北京舉行的六方會談,採取了合作而非對抗的態度;同時也在設法積極開拓雙邊關係,比如同樣也是在北京舉行的首次中美戰略對話。只要中美都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就不會重蹈美蘇當年的覆轍。
隨便翻閱近期的英美報刊,如《衛報》、《經濟學家》、《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代》、《新聞周刊》等,就會發現到dragon(龍),chinese dragon(中國龍),rising dragon(騰飛的龍)等,已經成了使用頻率頗高的詞彙。
「中國龍」的走俏,反映了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或簡單地說,中國的崛起。
另一個常見的詞,就是常常伴隨著「中國龍」出現的「美國鷹」(American Eagle)。比如說,《衛報》的「博客」就有「(中國)龍吞噬美國鷹」這樣驚人的句子--比喻的是中海油競購尤尼科一事。甚至還有更加聳人聽聞的,比如美國某個末世教會網站的預言:因為「龍」的襲擊,「老鷹的羽毛被拔光了,再也飛不起來了」。
這說明了,儘管中國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崛起,而且只會給世界帶來機遇而非挑戰,但是國際社會(主要是美國),尤其是共和黨右翼的新保守主義者,未必也這麼看。有些美國右翼學者把中國的崛起等同於蘇聯在二戰後的崛起,認定「騰飛的中國龍」必定會傷害「美國鷹」的利益,仿佛吹響了「美中冷戰」的號角。
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後半葉的冷戰,以及它們通過「代理人」打的幾場局部熱戰,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傷害,殷鑑猶存。相信中美兩國領導人,誰都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在21世紀初葉重演,因此兩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比如正在北京舉行的六方會談,採取了合作而非對抗的態度;同時也在設法積極開拓雙邊關係,比如同樣也是在北京舉行的首次中美戰略對話。
這樣的勢頭對中美和全世界都是好事,但是這個「好的開始」需要兩國的智慧、耐心和努力,才能長期維持。美蘇不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對話嗎?美蘇關係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還出現過一段「緩和」時期,可惜後來因為彼此誤判和互不信任,在80年代後又出現被美國學者稱為「第二次冷戰」的激烈對抗局面。
只要中美都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想一想,就不會重蹈美蘇當年的覆轍。
轉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中國」,共找到357,895,153個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