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是一種有著高度智慧的社會性動物,從古至今一直對人類謎之友好,不吃人,也不攻擊人類。事實上,除了那隻被人類囚禁了33年的提裡庫姆(Tilikum),野生虎鯨至今沒有殺人記錄。不過在過去幾個月來,虎鯨對西班牙沿海的船隻發動一系列「攻擊」,令科學家感到十分困惑和不尋常,同時對虎鯨的異常舉動感到不安。
據英國《衛報》報導,在過去的兩個月裡,從直布羅陀海峽到西班牙加利西亞海岸,虎鯨一直在「攻擊(撞)」遊艇等船隻。迄今為止,已造成兩艘船失去了部分舵,幾艘船嚴重受損,其中一名船員在虎鯨撞船中不幸擦傷,暫未出現死亡記錄。雖然西班牙海事局已廣播過往船隻遠離虎鯨或虎鯨群,但船隻遠離虎鯨群後,虎鯨群一樣主動前來「撞船」。
最新一起「虎鯨撞船」事件發生在上周五(11日)下午,西班牙北部海岸的拉科魯尼亞(A Corua)附近,一艘36英尺(約11米)的遊艇前往英國,不料在途中遭到虎鯨瘋狂撞擊船尾,次數高達15次之多,結果導致船隻受損、失去轉向,最後被拖入附近港口進行修復。
8月30日,西班牙海港比戈(Vigo)以南113公裡處,一艘法國的船隻向海岸警衛隊「求救」,聲稱正遭到虎鯨撞擊。當天晚些時候,西班牙海軍一艘船艦也在同一地點遭到虎鯨撞擊,船隻失去了部分舵。
7月29日,西班牙西南部特拉法加角(Cape Trafalgar)附近,維多利亞·莫裡斯(Victoria Morris)的一艘14米長的帆船被9隻虎鯨包圍。虎鯨發出嘹亮的哨聲並撞擊船隻長達1小時,最後導致船隻旋轉180度。遭受撞擊期間,莫裡斯和隊友準備救生筏並用無線電求救。莫裡斯表示:「它們在撞龍骨,有一個可怕的回聲,我想它們可能會把船傾覆。他們交流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口哨聲,我們不得不大喊大叫,感覺襲擊完全是精心策劃的。」一個小時後,海岸警衛隊到達救援。帆船拖回港口後抬起發現,船舵斷裂、發動機損壞、船底沿線有齒痕。
7月28日,31歲的阿方索·戈麥斯((Alfonso Gomez)駕駛一艘12米的送貨船在特拉法加角遭到4隻虎鯨的攔截和撞擊,開始阿方索以為是以為,還停下來拍照。但沒想接下來的50分鐘裡,虎鯨以10-15海裡的速度從25米外的地方衝刺撞擊船尾,船隻旋轉了120度,撞擊的力量差點導致舵手的肩膀脫臼。
7月22日,還是在特拉法加角附近。英國夫婦貝弗利·哈裡斯(Beverly Harris)和凱文·拉格(Kevin Large)駕駛的12米長遊艇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旋轉了幾圈;哈裡斯當時感覺遊艇「有點抬高了」。因當時是晚上看不清,而遊艇「旋轉幾圈」後恢復正常,事後調查疑與虎鯨攻擊有關。同日,尼克·吉爾斯(Nick Giles)的10米遊艇「砰」的一聲旋轉了180度,方向盤失靈。尼克表示:「我的船已停止駕駛後,被推行了15分鐘。」
實際上,人類船隻遭遇虎鯨和大型鯨魚撞擊的案例偶有發生,比較著名的記錄都發生在太平洋。1972年,來自斯塔福德郡的羅伯遜一家遭到虎鯨撞船後在拉帕戈斯群島附近遭遇海難;1973年,抹香鯨給一艘10米長的船撞了一個洞;1989年,巴特勒夫婦的船隻被一群領航鯨撞散架……但以往的案例大多是意外,像西班牙沿海發生的虎鯨主動撞船現象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雖然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出現撞船現象,但眾多海洋生物學家一致認為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尋常」。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是瀕危的種群數量及資源壓力所致,換而言之,虎鯨在報復!
研究表明,金槍魚的減少令直布羅陀海峽虎鯨群已陷入瀕危,種群數量不到50隻(成年虎鯨30隻,分5個族群),其中金槍魚是這個虎鯨群最喜歡的食物(和美國南方居留型虎鯨群超級喜歡吃帝王鮭一樣)。
每年春天,金槍魚抵達地中海產卵,直布羅陀海峽是金槍魚重要的遷徙路線。而當地漁業一直使用古老的捕魚技術——陷阱捕撈法(Almadraba),每當金槍魚在7、8前往大西洋時,漁民就投下這些誘捕網,等待趕路的金槍魚一頭栽進來。這種誘網比拖網、圍網或漂流網的危害小得多,但隨著金槍魚數量銳減,這個技術遭到外界的批評。
然而,虎鯨的聰明不是蓋的,自1999年來,其中2個虎鯨族群已學會了「偷」漁民的金槍魚。它們已經學會如何在迷宮般的海底網裡潛行,並直接吃掉金槍魚只留下個魚頭給漁民。但對虎鯨來說,這屬於高風險的收益,曾有幾隻虎鯨的鰭狀肢被魚線的切斷。很多自然資源保護者指出,是漁民故意在漁網中設置更多的魚鉤報復「偷魚」的虎鯨。
但如果虎鯨主動撞船是報復的話,為何忍了幾十年才出現報復行為呢?科學家的解釋是,虎鯨承受了大量的壓力:持續多年喪失幼鯨,受傷,和人類爭奪金槍魚,以及人類活動的暫停和重新開放(疫情影響)。虎鯨專家賽爾斯表示,航道禁止兩個月後讓大多數虎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海洋寧靜,當船隻噪音重新開始時,可能會令其感到憤怒,進而攻擊過往船隻。
當然,這只是猜測,而且人類對虎鯨還有太多的不了解。想起關於虎鯨為何對人類如此友好的一個觀點是:也許在遠古時期,虎鯨和人類曾有互不傷害條約,只是人類現在忘記了而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