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覆蓋了草原,不遠處的雪堆底下藏匿著一個拿著狙的少年,此刻他正瞄準著一匹狼,他屏住了呼吸,像石頭一樣趴在雪裡。終於,在爺爺的命令下,他扣動了扳機。這一槍沒打中狼,但打響了史達林格勒戰爭。
《兵臨城下》 改編自 威廉·克雷格 的同名紀實小說Enemy at the Gate: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大門上的敵人:史達林格勒戰役)。
這是一部關於二戰中蘇德戰爭的影片,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
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製作成本在2001年高達9千8百萬美元,上映的同一年就獲得了歐洲電影獎並被選作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也正是因為此影片,讓·雅克·阿諾和裘德·洛分別獲得了第14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導演提名和最佳男主角提名。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來自烏拉爾的獵狼小子瓦西裡通過戰爭變成英雄的故事。影片一開始瓦西裡以爆頭五殺被丹尼洛夫政委發現並選入狙擊隊。聰明的政委向司令提議後,便借用瓦西裡的戰績來宣傳戰鬥精神,使敵人恐懼並鼓舞民心。
宣傳並非空談,瓦西裡的確有這個實力,廣泛的宣傳的確做到了讓敵人恐懼、民心高漲,同時也讓他俘獲了女兵坦妮婭的心。
可歡樂總是短暫的,就當他們沉浸在每天殺敵無數的喜悅時,真正的敵人康尼少校來了。
隨著身邊戰友和朋友相繼成為康尼少校的槍下亡魂,最終瓦西裡化痛苦為力量,狙殺了康尼少校。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戰爭氣氛渲染的極其強烈,雖然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一句關於兩個狙擊手的對白,但每一個細節都是那麼的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不光是兩個狙擊手的生死對決,還有丹尼洛夫帶給人民的希望、瓦西裡登上神壇後的壓力和一些現實中的思考。
01、丹尼洛夫:希望能救贖人心,逼迫只會使人痛苦
影片的開頭特別描繪了史達林格勒的戰場現狀。戰場上蘇聯和德國軍力懸殊,蘇軍兩個人一把槍,而德國卻是飛機大炮。
整座城市被鮮血染成了紅色,橫屍遍野,戰場上血肉橫飛、炮火連天,往前衝的人幾乎沒有一個能夠活著回來。
可即便毫無勝算,蘇聯的士兵還是會繼續往前衝,不是因為他們能夠打贏德軍,而是因為友方的軍官手裡有一把槍。
那把槍不是為了殺敵,而是用來擊斃撤退的士兵。
毫無疑問,那場戰爭以蘇聯的撤退而告終,當司令質問所有軍官如何讓士兵重振旗鼓的時候,大多數軍官不是默不作聲就是回答「流放他們的親人」、「擊斃撤退的士兵」,總之全是逼迫士兵向前衝的餿主意。
就當司令失望搖頭的時候,一個響亮的聲音從人群中傳出。
「Give them hope(給予他們希望)」
是的,這個聲音來自丹尼洛夫。相對於其他政委他更清楚士兵們需要什麼,他知道士兵不需要用暴力和強迫的手段來逼迫自己前進。他們需要希望,只有希望才能讓他們打心底裡願意為國家而戰,沒有一絲憎恨和恐懼。
德國詩人尼採說過:
「強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歡樂更大的興奮劑」。
果然,經過丹尼洛夫大量宣傳瓦西裡的英雄事跡後,士兵們不在膽小害怕,每天晚上軍營裡都歡聲笑語。因為以後沒人會逼迫他們前進,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久,也許今天就是他們活在世界上的最後一晚。可即便這樣,他們依然對明天抱有希望。
因為,萬一明天勝利了呢?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爆裂鼓手》裡的安德魯,他雖然在老師弗萊徹的逼迫下成了鼓神,但那畢竟是電影,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像安德魯那樣意志堅強、生扛著侮辱與毆打前行。大多數受逼迫前行人都變成了裡面抑鬱自殺的肖恩,因為沒有多少人能受得了無止境的逼迫,更沒有多少人能在無盡的逼迫中僥倖存活。
《爆裂鼓手》裡的肖恩是如此,《兵臨城下》裡的士兵們也是如此,沒有人會在無盡的黑暗中找到黎明,找到黎明的人都是因為看見了光。
相比士兵來說,肖恩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人給予他光,而士兵的光則是丹尼洛夫給予的。
正如特羅耶波爾斯基說的一樣:
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
回歸現實的思考
不光是電影裡的情節,現實生活也是如此。目前我國青少年自殺率位列全球第一,平均每五個人裡就有一個動過自殺的念頭,其原因大多數都來自於父母對學業的逼迫,有的父母甚至對孩子不學習以死相逼。
「我寧願你變成書呆子,也不願意你淪為差生。」
這是父親親口對我說過的話,我相信現在還有很多父母是本著學習改變命運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確,學習的確可以改變命運,不過這裡的「學習」不是被逼迫著學習,而是孩子在學習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否則即便被逼迫的考上了清華北大,也會抑鬱、甚至走上極端,成為下一個吳謝宇。
臺灣作家羅蘭說過:
「父親的教育方法是鼓勵,而不是逼迫和苛求。是隨我們的個性發展,而決不是強迫把我們鑄成固定的模式。」
我覺得這世界上除了自己逼自己以外,一切的逼迫都是在犯罪。
因為逼迫不會使人成長,只會讓人痛苦、無助,掉入無盡的深淵。老闆對員工的逼迫不會為公司帶來更高的效益,父母對孩子的逼迫也不會帶來學習上的收穫。
所以,如果你想讓他人奔著一個方向努力,首先應該讓他看到希望,而不是把你手中沾滿逼迫的罪惡之箭射向那些無辜的人,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甚至刀槍相對。
02、瓦西裡:當一個人被賦予眾多期望,壓力和危險也會隨之而來
一開始瓦西裡被丹尼洛夫推上神壇的時候,他是喜悅的,他和丹尼洛夫擁抱在一起,他們歡呼、雀躍,大喊「我們成名了」
可慢慢的他才發現,名譽到來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煩惱,成名以後不管是友軍還是敵人,沒有人會把他當做一個普通人看。
所以當康尼少校出來的時候,他懵了,他不是康尼少校的對手。但是他不能輸,因為如果他死了,敵人就會藉此大做文章來挫敗蘇軍的士氣。此刻他背負的早已不再是自己作為普通人的生命,而是全國人民寄予的期望。
所以當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的時候他找到了丹尼洛夫。
「不要再寫我了,我不是他的對手,他遲早會找到並且殺了我的。」
「瓦西裡,我警告過你不準說喪氣話。」
「今次不同,你把我吹噓的太過於偉大了,我受不這分量,我只想作為一個普通的士兵去作戰。」
「我知道,但你不是普通的士兵,你很出色。」「那只是你編造出來的。僅此而已。」
在丹尼洛夫眼裡,瓦西裡似乎還是那個無人匹敵的槍神,丹尼洛夫心裡想的只是自己向司令許下的承諾即將得到兌現、沙夏作為內奸面臨的巨大風險和全國人民的希望不能磨滅。在他眼裡瓦西裡太自私了,可他哪裡想過瓦西裡要因此承受多大的壓力啊。
後來當沙夏告訴瓦西裡去化工廠蹲康尼少校的時候,瓦西裡誤以為丹尼洛夫利用了沙夏並朝著丹尼洛夫大吼,可丹尼洛夫卻說:
「我沒有利用他,他是自願做內奸的。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信任你!」
因為他信任你。
正是因為這一句話,瓦西裡的心理防線徹底垮了。從那一刻開始,他已經沒有辦法後退了。
瓦西裡最終成為了別人口中的救世主,而這代價就是用自己的作為普通人的一切來交換。
最終瓦西裡去了化工廠,可卻差點喪命於此。而當遲遲不見瓦西裡回來的時候,淚水在丹尼洛夫的眼裡打轉,即便直覺告訴他瓦西裡沒死,他還是很傷心。
丹尼洛夫的直覺是對的,後來瓦西裡真的出現在了他的面前,而瓦西裡出現的那一刻丹尼洛夫哭了,他終於知道眾人的期望把瓦西裡逼成了什麼樣子。
那一刻他對瓦西裡說,他會向司令申請把他調回原來的部隊。
可瓦西裡卻沒有聽他的話,在瓦西裡眼裡「開弓沒有回頭箭」,這條不歸路瓦西裡要一直走下去了。
只不過這一次背負的不再是期望,而是比往常更艱巨的責任——狙殺康尼少校
回歸現實的思考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明星很像瓦西裡。
作為公眾人物,要承擔的壓力必然不小,既要面對人們的輿論也要做好那些不成文的義務,稍微犯了一點錯誤可能就會面臨人們狗血淋頭的臭罵、經紀公司的解約。
不光是明星那種公眾人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朋友或戀人相處也是如此。我們總是會利用自己對他人的期望來迫使對方感受到壓力。我們總是喜歡用那句「不要讓我失望」來使對方對那些自己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充滿疑慮。
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說到:期望=憤恨的前身,如果對某人失望、憤恨,那一定是對他有所期望,可滿足我們的期望並不是他們的責任。
我們都是人,自己承受不住的壓力別人也很難承受的住。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什麼事都是如此,在生活中我們減小對他人的期望不僅僅是為了幫對方擺脫壓力,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解脫。
03、《兵臨城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迪?
①妒忌給丹尼洛夫帶來的惡果
有人說世界上的所有三角戀都會逼瘋其中一個人,果不其然,丹尼洛夫也是一樣。
影片臨近尾聲時丹尼洛夫因為看到了瓦西裡和坦妮婭親吻而大怒,因為他喜歡坦妮婭,可坦妮婭喜歡的卻是瓦西裡。
他回到基地後開始造謠瓦西裡的各種不好,說瓦西裡不相信自己國家勝利的可能性,甚至公開發表悲觀言論。
雖然最後沙夏和坦妮婭的「犧牲」讓丹尼洛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幫助瓦西裡贏得了勝利,可這代價卻是慘重的——他犧牲了自己。
放眼望去,不光是愛情,這世界上令我們妒忌的東西太多了,金錢、地位、友誼、身材長相等等,太多的東西都在令我們瘋狂。
正如丹尼洛夫在臨死之前說的一樣,
「我們努力製造平等社會,想讓人們不去嫉妒別人,可人與人之間總有令人妒忌的東西,一個微笑、一份友誼......」
作為人,令我們妒忌的東西太多了,哪怕是很微小的東西我們依然會心生妒忌。
託馬斯·富勒說過:
「妒忌使他人和自己兩敗俱傷」。
丹尼洛夫是如此,我們亦是如此,妒忌不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快樂,它只會讓人心生執念,而執念卻又往往讓人忘乎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相比之下我們更應該多去留意身邊的美好。
②災難來臨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英雄
如果說瓦西裡是大英雄的話,那麼沙夏一定是小英雄。
影片中當所有平民都在想要逃離史達林格勒的時候,還是個小孩的沙夏就已經意識到了國難當頭人人有責,他為了幫助瓦西裡贏得勝利,自己主動去當內奸騙取康尼少校的信任。
雖然他最後被康尼少校識破並且吊死在火車站,但是他的犧牲為瓦西裡的勝利做了鋪墊,他的精神也給我們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國難當頭竟然可以挺身而出,甚至犧牲性命。反觀當下,我們現實生活中太多的人做不到這一點,且不說國難當頭,很多不良的社會現象出現在我們面前都沒人過去制止。
我所說災難並不是天災人禍,敵人入侵,很多看似很微小的現象都需要我們挺身而出,從插隊到欺凌,這些都是培養災難的種子。
如果災難還在萌芽期的時候人人就已經做起了縮頭烏龜,那麼這個社會必將倒退,我們每一個人都得承受自己因為沉默而種下的惡果。
結語
看完《兵臨城下》後,深有感悟。
這部電影仿佛還原了二戰中史達林格勒的場景。雖然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可以從影片中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依然可以看到那些浴血奮戰的士兵,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一個國家、一個和平的時代。
他們宣揚的也不是一種暴力,而是愛國、熱血、希望。
在他們眼裡,戰爭過後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而那個美好的世界裡一定人人平等、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