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長恨歌》時,無意中發現一張「熟面孔」。
從第十四集臨近結尾處開始,劇中不時出現一個新角色——「阿六」,他和老婆一起在弄堂口開了一家很小的煙紙店(雜貨店),兼營公用電話。
這個阿六,雖然是個小配角,但從所給的戲份和鏡頭來看,應該是位有些分量的演員,不過起初看得不很注意,就沒認出來。
後來,定睛一瞧,原來是他。
戴兆安
電影《智破奇案》裡的包朗,霍桑的助手。
電視劇《長恨歌》弄堂口開煙紙店的阿六
真是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在影視劇中,不經意地發現某位配角是久違了的「熟面孔」,自有一種意外之喜。
這種意外之喜,數月前在某部電影裡,也曾經歷,今天就來寫這部電影——《狐狸迷案》。
至於見到了誰,看下去便知。
> > 1 < <
電影根據小說《黑狐狸》改編,《黑狐狸》的作者,是荷蘭人高羅佩。
*高羅佩,原名羅伯特·漢斯·古利克;高羅佩一名,系取「古利克」及「羅伯特」的部分音節諧音而成。有名還有字,——芝臺。
高羅佩二十歲時,進了荷蘭歷史悠久的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選了該校同樣有些年頭的漢學專業,進行學習。
五年後,作為外交人員,來到中國,開啟三十餘年的外交官生涯;八年後,與比他小十二歲的水世芳成婚。
水世芳是張之洞的外孫女,其父水鈞韶也是外交官。
簡單來說,高羅佩是荷蘭漢學家、東方學家、外交家、翻譯家及小說家;琴棋書畫、金石篆刻,均有涉獵。
三十多歲時,偶然接觸到一本清朝的狄仁傑斷案小說,以此契機,萌生日後以狄公為主角創作公案小說的念頭。於是一本接一本,源源不斷地寫了下去。
《黑狐狸》是其中之一。
—— 原著梗概 ——
(可略過不看)
唐朝,金華縣城;兩天:中秋前一天、中秋當日。
金華縣縣令羅應元想在中秋夜辦一場賞月野宴,地點是城外雙龍山的翠玉崖。為此,他邀請了幾位文人雅士。
一、 前長安集賢殿知院事邵樊文;
二、 曾經的禮部郎中張嵐波;
(以上兩位均已致仕)
三、 正陽縣縣令狄仁傑;
四、 「風雅詩僧」如意法師;
五、 道姑玉蘭。
這些人,除狄仁傑外,都是作詩的好手。
狄仁傑則是羅應元的至交。
中秋前一天,他們都到了金華縣,羅縣令請他們晚上來衙院赴宴,敘談、作詩。
一切設想圓滿,不料中午,茶葉鋪的孟掌柜前來報案,借住他家的宋一文宋秀才被害了。
宋秀才二十三歲,據說是為了「編纂南朝時金華地方史志」而來,這半個月裡,每天下午都到縣學書庫去查資料、做記錄。
現場勘查時,發現他的筆記有被翻動的痕跡,因此羅應元和狄仁傑認為,兇手是故意製造謀財的假象。
他們在現場找到一本《玉笛譜》和一支長笛,都是宋一文的;從對女僕的詢問得知,曾經在夜裡看到宋秀才一身黑衣從後院出去,想來是去會見他的情人。
羅應元請狄仁傑協助破案,狄仁傑便開始了走訪。
他先去樂器店,從那裡得知「神笛劉」,又趕到神笛劉那裡,碰巧今夜要在晚宴上跳舞的小鳳凰也在,她來請神笛劉幫她晚上伴奏。
神笛劉告訴狄仁傑,《玉笛譜》是一本古曲譜(狄仁傑原先以為是宋秀才用暗語寫的記錄),最後一支曲子叫《黑狐曲》,是支不吉利的鬼曲。
但小鳳凰一聽來勁了,因為這支曲子是最見舞者功力的,她一定要神笛劉為她伴奏;晚上不跳《紫雲鳳凰》,改跳《黑狐曲》。
這支曲子,她是從好朋友,城南黑狐祠的朱紅那裡聽來的。
朱紅是棄嬰,當時身上裹了一塊大紅綢布,由此得名;十五歲被賣到妓院,第一天就逃了出來,逃到黑狐祠,三年來,靠香客給祠裡的供品過活。
狄仁傑於是去了黑狐祠,那裡有不少狐狸,紅的、黑的都有;朱紅告訴狄仁傑,宋一文時常夜裡來看她,他來金華,是要找十八年前殺父的仇人。
她的父親也經常來看她,不過是蒙著臉的;但是,有一次小鳳凰的祠外遇到了他,見到了他的長相。
朱紅不斷咳嗽、出冷汗、身子卻又很燙。狄仁傑知道狐狸和野狗都會傳染疾病,恐怕朱紅是病了,此時天色將晚,他打算明天和羅縣令安排好,悄悄接她到衙院。
晚上,羅縣令在花廳擺了三桌酒席:邵樊文、張嵐波一桌,如意法師、羅應元一桌,狄仁傑、道姑玉蘭一桌。
一共就這六個人。
玉蘭曾是青樓女子,因而結識許多達官貴人;後來歷經坎坷,最後買下一座道觀,做了道姑。
此時她身負命案,但由於疑點頗多,故而要押送京師審問。途經金華,羅縣令仰慕其詩才,加之她與邵樊文、張嵐波也熟識,於是就請她來赴宴。
玉蘭這次案發,是有人寫了匿名信舉報的。
宴會進行到一半,羅縣令請大家到水榭去看煙火。
看完煙火,回到宴席,此時,第二件兇殺案發生了,——小鳳凰被害。
玉蘭去看小鳳凰準備好沒有,發現她已經死了;狄、羅二人進去查看,出來對邵、張、如三人說,只是被剪刀戳破了腳,包紮後沒事了。
第二天中秋節,這一天狄公的收穫最大。
一方面查明了宋一文的身世,原來他是十八年前被匿名信誣告參與九太子謀逆的莫德齡將軍的兒子,第二房侍妾宋氏所生。
宋氏在抄家前一天上吊自盡了。
狄仁傑於是去宋氏惟一的姐姐那裡打探消息,得知宋氏在賣與莫德齡作妾後,與人私通生下一個女兒,事發後自盡;而那個女兒,一生下來,就包塊紅綢布,放到街上了。
莫家被抄後,當時五歲的宋一文,便由一個在京師的遠房舅父撫養長大。
宋一文知道黑狐祠的朱紅是自己同母異父的妹妹。他知道只要查出匿名信的作者,就等於捉住了兇手。
狄仁傑拿到了兩份匿名信抄件,一封是告發莫德齡謀逆的,另一封是告發玉蘭鞭打使女致死、並埋屍的。原件都在大理寺,因此,無法從筆跡上判斷;措辭、行文之類,也判斷不出。
高師爺被派去接朱紅,結果目睹朱紅病發身亡。
白天很快過去,翠玉崖上的賞月野宴如期舉行。
一切可以指證兇手的線索,看來都斷了。但最後,兇手居然自己認罪了。
因為,他的自尊心受不了一個痴情女子為他慷慨頂罪。這個痴情女子,就是玉蘭。
這個他,就是邵樊文,朱紅的生父。
十八年前,因姦情敗露,便先發制人,寫匿名信誣告莫德齡參與謀逆。
十八年後,為擺脫玉蘭,也寫匿名信告發;小鳳凰認出他是朱紅生父,又殺她滅口;而殺宋一文,是因為朱紅告訴他,宋一文是來查殺父兇手的。
邵樊文最終跳崖身亡。
—— 梗概至此結束。——
> > 2 < <
這一句,就是小說懸疑的基調。
偵探、推理小說無一例外,都會放進許多幹擾視線的情節、線索,有些還會加入一些玄幻的迷霧。
這一篇,加入的是狐狸的因素,不僅時時渲染,並且還借宋氏姐姐之口,講出宋氏十五歲時,曾經撿到一隻黑狐崽,但是她的菜農老爹宋文達出於害怕,就把它殺了,第二天,宋氏病了,從此被大家認為黑狐附體,有了狐媚子的習性。
聽起來像《聊齋》了。
這些情節增加了小說的迷幻色彩,但真要搬上銀幕,似乎有點多餘,因為這是偵探小說,講求縝密的思考和符合邏輯的判斷。而《聊齋》則不同,觀賞的主要動機就是奇幻與想像。
因此,電影《狐狸迷案》刪去或改動了一些情節,狐狸「作祟」的氛圍適度保留。
當然,最大的改動是時代背景,電影將故事搬到了民國。
於是,狄仁傑是不可能出場了。人物變動如下。
金華縣令羅應元——某縣縣長任千帆;
浦陽縣令狄仁傑——警察局楊局長;
羅縣令師爺高放——王秘書;
前長安集賢殿知院事邵樊文——即將上任的司法部長趙景白;
前禮部郎中張嵐波、茶葉鋪掌柜孟菽齋、宋秀才遠房舅父——某縣商會會長周哲庵;
京師秀才宋一文——上海讀書的大學生馮玉松;
道姑玉蘭——名妓吳佩玉;
小鳳凰——小孔雀;
朱紅——胡紅;
神笛劉——神蕭李;
如意法師——如海法師(昔日的將軍)。
狄縣令到楊局長的轉變,小有笑點;朱紅改名胡紅,一則省去解釋的麻煩,二則渲染氣氛:狐狸一般自稱姓胡,如《胡四姐》、《青鳳》裡的舅舅等。
便服的楊局長與中山裝的任縣長
中山裝的任縣長與工作服的楊局長
> > 3 < <
小說開頭,是高師爺去請如意法師。
電影開頭,大學生馮玉松午夜被害。
引出片名。
小胡紅藏身的黑狐觀,狐狸石像。
任縣長和楊局長一起去黑狐觀詢問小胡紅。
小胡紅,角色自始至終是這個造型,不太好認;但是聽聲音再結合相貌,就容易認出了。
沈潔:《城南舊事》英子的扮演者。
演員表裡,她的名字叫沈傑。
> > 4 < <
吳佩玉為小孔雀梳妝
小鳳凰改名小孔雀,原先打算跳的舞也由《紫雲鳳凰》改為《孔雀開屏》,雖然最終都決定跳《黑狐曲》。
小說裡,小鳳凰在梳妝時被人殺害;電影裡,則是跳完後,才被害。
《黑狐曲》——小說裡沒跳成的舞,在銀幕上看到了,這也是大家喜歡影視劇的原因之一,編導貼心啊!
因此,眾人去水榭看煙火的時間,也推遲到《黑狐曲》跳完後。煙火在書中寫得美輪美奐,電影雖然表現不出,卻也火樹銀花,引人入勝。
庭院、水邊彩燈高懸,放煙火前,先讓僕人們將燈滅了;可以看出,拍攝基本是靠燈籠/燈盞的光亮,並未過度打光,以求自然。
各色彩燈
縣長夜宴請的樂隊,清一色男的,看上去既投入又開心。
吹簫的不是神蕭李
吳佩玉題詩(右邊站立者)
電影中,吳佩玉的身份就是名妓。
小說中則相對複雜些,她原先是藥材鋪老闆的女兒,後來家道中落,十五歲被賣到妓院,因才貌俱佳,很受歡迎,結果十九歲時突然失蹤,兩年後又在一個下等妓院裡出現,大病一場。
這失蹤的兩年,就是和邵樊文在一起,邵樊文將她帶出妓院,住到一起,後來,聽從父親安排,娶了宰相的女兒。
玉蘭被遺棄時,身無分文,又生了病,淪落到窯子裡,幸虧遇到另一位年輕人將她救出,兩人生活了四年,年輕人也是不告而別,不過此時玉蘭已不似當年那般困苦,幾年後,她買了一個小道觀,做了道姑。
但和邵樊文還有聯繫,當她失手打死行竊的使女時,與她一起埋屍的,就是邵樊文,也因此,讓他有機會匿名信告發。
趙景白
與電影不同,小說裡的邵樊文已經致仕,有了相當的年紀;而趙景白則正當壯年,仕途又在上升。
影片沒有描寫吳佩玉的身世,著重於趙景白與她的感情糾葛。
在影片中,趙景白讓吳佩玉忘掉他,並且表示小胡紅的母親是他一生所愛。
*劇中小胡紅母親是當地駐軍革命黨旅長的五姨太,趙景白寫匿名信,誣告該旅長暗中受命袁世凱,要進攻革命黨;後來,上頭派了一名將軍過來,將旅長一家殺害,小胡紅的母親在前一天已經事敗自殺。
這是加出來的,小說裡除了最後,兩人基本沒有一句對話,也沒有表現邵樊文有什麼對誰愛不愛的想法。
他來看私生女朱紅,也是因為他沒有任何子女。
這一點在趙景白也是一樣,他對小胡紅濃烈的懺悔和父愛,基本也出於此。
同樣,影片加出了他與女兒見面的場景,並且劇本安排讓小胡紅表示,她死也不會告訴別人他是自己的生父。
結果就是,她寧可燒了黑狐觀,自己葬身火海,也不願告訴電影裡的如海法師,事情的真相。
在小說裡,也燒過火,不過那是因為朱紅因傳染病而死,不得已焚燒了她的遺體以及周圍的灌木等等。
所以說,同樣是火,目的完全不一樣。
> > 5 < <
如海法師,這個面目不善、帶點兇相的和尚,在書中沒什麼作用,就是一個會作詩、有點思想深度的和尚如意法師,到影片中,他是當年奉命抄斬旅長全家的那位將軍,事後他深深懊悔,覺得事情真相不明,出了家,也一直耿耿於懷,於心不安。
如海法師題詩,與書中不一樣,書中是:來來去去去來來,心燈明滅天燈在,且是小字行草。
這一改編,既沒有辜負他的長相,又使得故事更為緊湊,利用可謂巧妙。
講到現在,一會兒小說中人物名字,一會兒電影中人物名字,快把人繞暈了。
不過也快說完了。
劇中將小說人物三合一的商會會長周哲庵,還有一個添加的情節——從小喜歡小胡紅的媽媽,但家裡反對,無法成婚,後來將她五歲的兒子、已成孤兒的馮玉松撫養長大。
仿佛是專門用來對照趙景白的。
中秋夜,趙景白終於承受不住吳佩玉替他頂罪的絕望,以及女兒為了替他隱瞞、葬身火海的打擊,跳崖了。
這一幕拍得很傷心,因為女兒無辜慘死。
小說裡,邵樊文跳崖之舉,借狄公之口總結。
怎麼說呢,也算惡貫滿盈。
> > 6 < <
影片1988年上映,那個年代的電影,在細節和生活感方面大多做得不錯。
楊局長去胡紅姨母家查訪(小說中姨母家開的是小瓷器店,劇中改為錫箔店),姨母和丈夫請楊局長留飯。
楊局長和其丈夫喝酒吃菜,其在桌邊一邊敘述一邊納鞋底;那丈夫是不是有點像葛優?不過不是他。
注意看那面小鏡子,裡面正好映出楊局長的臉,常用的拍攝手法。
再看中秋夜在崖頂的野宴。
夕陽餘暉下的亭子
廚師帶上山,實地煎炒烹炸。
刮魚鱗;顛炒鍋。
宴會開始,拍攝照明基本還是以四周懸掛的燈籠為主,有真實感。
不過,當年新片上映時,畫面可能要稍亮些。
膠片老電影因為時間較為久遠,畫面會有不同程度的發暗,最典型的就是《紅樓夢》六部電影,非常可惜。
《狐狸迷案》是一部不錯的影片,因為有一個不錯的底本——《黑狐狸》。
影片末尾,字幕明示。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