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成明
溪源,一個偏僻小山村,名不見經傳,倒顯得寧靜致遠,別有一番風味!
溪源,溪水之源,水成溪、溪水潺潺,長流不斷。溪源的水沿著山溝,緩而不急地向下遊流淌著,滋潤著這裡的山、地、人。
溪源村,位於涿鹿縣武家溝鎮。涿鹿,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涿鹿開文明鼻祖。涿鹿大戰,合符釜山,龍之圖騰,文明薪火,均是在涿鹿發生的中華重大歷史事件,不可不讓人景仰。涿鹿,天下好地也。桑乾河、洋河,兩條流域千裡的母親河匯聚於此,浚湍激流,傾瀉涿鹿沃野,使涿鹿成了塞外有名的魚米之鄉。
桑乾河,發源山西、流經河北,入涿鹿境內武家溝段20公裡。 武家溝山高峻崖,桑乾河水穿谷躍澗,一路向東奔入渤海。
溪源,位於桑乾河武家溝段東段,屬桑乾河出山入川之口。河水流經此段,河面漸寬,河水水勢變緩平流。過去,常有武家溝漁民撒網捕撈,也有附近村民乘船過河到縣城購物、探親訪友,河上舟楫不斷。試想,有一武家溝人,撐船沿河捕魚,船行溪源附近,撥開叢茂葦蕩,發現由一山間透空徑道,捕魚者棄船沿路向裡探去,噢, 這裡完全呈現出一個世外桃源之地,溪源是陶淵明筆下的又一「桃花源」吧!
驅車由涿鹿縣城向西,沿去武家溝鎮的公路, 行至長疃村西, 向南一條小路,沿小路上桑乾河小橋,便進入了溪源村景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綠油油的蘆葦,這片蘆葦古老而又年輕。古老,它是哪年哪月就生長在這裡,無從查考,但它一定用生命記載著古老的桑乾之水,是河水讓它生生不息; 年輕, 這片蘆葦年年翠綠,冬枯春發,夏長秋黃,年復一年,永遠顯得那麼年輕有活力。這片稀有的蘆葦蕩給人們帶來的是桑乾河的記憶,帶來的是在塞外竟然還有茂盛的水生植物;尤其是在當今生態惡化,河水斷流,自然降水銳減情況下,這片蘆葦能堅強生長著,且新鮮而又養眼。每到春發夏長,總會有人來此賞青,特別是每年端午節前,此葦葉成了人們求購的好東西。爭購此葦葉,一說葉面肥大,盛米多,而易於包裹;也有說此葉包出的棕子香純有味道。每到五月端午,為了防止因大量採劈,當地農戶有意識地保護其免遭人為的破壞,這也是此片蘆葦長勢良好的原因之一。
沿山間道路,可驅車、可步行,半路上大秦鐵路橫貫其間,兩山間架起一道鐵路橋涵,涵洞倒有 《桃花源記》: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之感。行人穿過橋涵,回頭觀看,來路已被兩山鎖住,山前景物已被高山遮擋,仰望四周,身感已進入了另一境地而與外世隔斷。這是溪源村村前的一片農田,田地層疊起伏,田裡種植了當地的各種植物,特別顯眼而又高出其他植物的仍是一片蘆葦,讓人生疑的是怎麼會在這麼一塊溝壑不平、又無河渠之地長出了一片茂盛的水生植物?原來是在這片溝坡之中流淌著一股清溪。是水的力量讓這片隔世僻壤生物有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溪源,春來,滿坡蔥翠;夏日, 谷黍茁壯; 秋來, 遍地金黃; 冬天,銀裝素裹。 這裡, 高山遮掩, 天藍水清,雞犬相聞,農耕柴桑,這就是我們夢中的「世外桃源」。
溪源村,就生在這大山的懷抱裡。它奇山異水,人傑地靈,絕非一般的村落。
步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溪水池、龍王廟、青磚圍牆。溪水池人工壘砌,形似自然山水景觀。池內溪水長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是這股清泉滋養了這塊土地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溪源村也因溪水之源而得名。坐落在村頭小山包上的龍王廟,古樸、寧靜,給初來乍到的人們一種深山藏古寺、仙人離凡塵之幽感。寺廟雖小,古松翠柏昭示著歷史的陳古,紅牆琉瓦彰顯了建築之精華。廟宇依山而建,山做廟基, 廟居山包之上, 人們站在山下,仰視廟宇,如觀天上樓閣亭榭,神韻無窮。攀山而上,行五十餘米,便踏入廟門。廟門坐東朝西,院內四合院式,正面大殿雄踞,周圍附宇圍拱,神聖而又莊嚴。據說此廟幾經毀損,但也一直毀而重建,香火不斷。按照當地村民講,龍王廟是風水寺廟,是龍之居所,是龍王保佑了溪源的溪水長流不斷,雖是傳說,溪源村倒因為這座寺廟而顯得更加神秘悠然。
古郡涿鹿八景之 「龍門疊翠」、 「筆架彩霞」就坐落於溪源村。溪源除風光秀麗的自然美景外,其歷史文化也非常厚重。
沿村東向南,首望眼帘的是龍門。龍門,巨型石壁間開一山門,石高30餘米,右側石壁有一石洞, 傳說是龍洞。 據考,在開龍門之前,溪源的龍門瀑布就在這裡。過龍門,是一山間凹地,右側坡上,是明清時期的「龍門書院」。作為溪源的書香之地,雖無賢達貴胄留名,但有書香敬學傳世。距離龍門書院舊址北30米,龍門山上建有 「魁星樓」。 魁星樓, 「魁」 寓意第一,即舊學學子在鄉試中拔得頭名,據說凡拜此樓者,一定有好的運氣。延續了多年的風俗, 現在依然有諸多考生及家長,在大考之前到此寄予希望。但凡平時學習用功,加心誠美好的孩子,一定能夠考出個好成績來。所以人們認為,拜魁星者必然有個好結果。魁星筆架點狀元已成為千古佳話, 溪源鯉魚躍龍門成就學子夢圓,魁星樓, 吉祥如意之樓。 樓起龍門山巔,兩層樓閣,畫梁雕棟,鬥拱飛簷,登樓憑覽,景象萬千,綠水徜徉,青山環繞,魁星高照, 溪源興盛。 龍門、 鯉魚、 魁星、筆架,溪源村真是文化奇地、風水寶地!
溪源的 「龍門疊翠」應該說是此地的顯著地標。龍門瀑布,就坐落在龍門之南的懸崖峭壁間。入龍門處,可見溪水沿山澗奔下, 耳聽譁譁水流轟鳴, 再稍向前,只見洪流奔瀉,一瀑布水簾掛於山間,如銀河落澗,這就是著名的龍門瀑布。龍門瀑布,源於四頃梁村的五福泉,以及附近幾十個地面湧泉。四頃梁村,居於溪源村上遊700米處, 是歷山腳下的一小山村。四頃梁雖距下遊溪源村幾百米,但高差在一百多米間。湧自四頃梁的泉水,首先是在四頃梁村下形成了一個湖澤。山湖周邊,除有自然泉水匯集外,周邊其他山梁流經下的雨水也匯聚到湖中。湖滿水溢,湖水沿北側低凹處流下陡峭的山崖,隨著山形形成了三級疊瀑,古人譽為 「龍門疊翠」。五福泉、龍門湖、龍門瀑布,在不足千米的地帶內形成了山水奇觀。古往今來,有多少樂山樂水的遊客,被山水陶醉,被美景迷戀。清朝廣信知府朱維雄詩云: 「瀑布飛來萬斛珠,層層曲磴瀉葫蘆。登龍不羨青州寧,點額如披碣石圖。暑重涼生冰雪谷,冬深寒鑄水晶壺。少年載灑曾經賞,回溯風情快舞雩。」古時美景今朝還在嗎?古景雖為舊時意,今日舊意依然存。雖然泉水小了,湖中水量少了,夏秋時節,充沛的雨水不斷補湖,湖水通過管湧穿壩流出水庫,仍然在水壩中部有一股清流傾瀉而出,形成了新的瀑景。
溪源村, 文化之地, 除鯉魚躍龍門、魁星樓點狀元的美好願景外,在村的西邊有一座形似筆架的山峰。 此山緊臨溪源,山頂突出三個高大透空山頭,中高,兩低,如文人筆墨後擱筆之架,非常象形。筆架山,由於其高大凸顯,只要站在正視面上,幾十公裡之外盡收眼前,成了古今涿鹿的一大美景。古有頌筆架山詩云: 「山如筆架露鋒芒,霞彩烘蒸萬丈長,管子城頭呈秀色,中書閣上炯文光!祥雲冉冉昭蓬島,化日融融動朔方。絕頂高秋凝望處,手披雲漢抉天章!」
溪源村山水相依,水美山也美。村南歷山是虞舜躬耕的地方,有名的二十四孝「孝感動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四頃地」,歷山半山腰一塊平平整整的山地。此地,非常神奇。說神奇,一是在歷山的半腰間,竟然有一塊480畝的平坦、方正的耕地,按照常理,在高山峰間怎麼會有地厚土肥之地,實屬奇怪。二是這塊土地是被後世尊為五帝之一的虞舜生活耕種過的地方。虞舜生長在這裡,長年躬耕於歷山,由於其孝德致誠,感動了大象小鳥,大象為其耕翻土地,鳥兒為其拔除雜草,他的孝德感動了上蒼,成了帝位的繼承者。有關堯舜帝的故事,在溪源附近有諸多傳述。在溪源村南,歷山腳下,就有保岱的舜都城。當踏上歷山眺望,涿鹿大地仿佛置於人間天堂間。東望渺渺桑洋河川,兩條白練灑落其間,寬廣的農田整齊綿厚,簇簇樹木點綴原野, 片片紅瓦村舍鑲嵌大地,更有那涿鹿縣城矗立著座座廣廈。遙望遠方,橋山、靈山、涿鹿山、小五臺山盡收眼底,官廳湖畔清晰可見。登歷山,看到的是無限的美景, 聞到的是撲鼻的清香,讓人久久不願離去!
溪源真是一個值得在閒暇之餘去尋求自然、陶冶性情、排除城市鋼筋水泥高樓叢林的壓抑和緩解現代人緊張感的地方,這裡,可使你全身心放慢下來,回歸大自然之中。溪源也確有世外桃源的意境。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記述的是武陵人的故事。桃花源地處 「武陵源」,溪源地處「武家溝」,地緣雖相距甚遠,但兩地地名均「武」字打頭,除去兩地字意巧合之外,倒是兩地地形地貌、人文世俗有相似之處,更增添了溪源世外桃源之意境。
溪源,風光如畫,文化寶地,是這裡的山水世俗如桃花源裡一般風情。隨著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實施,這裡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麗鄉村給遊人提供了一塊休閒怡神的好地境。
溪源,風吹古剎,古柏風瑟;龍門開山,瀑布垂簾;湖光山色,綠藤繞澗;魁星筆架, 拜學聖地; 民淳德厚, 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