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猴從地下鑽出後,洞裡面的土不見了,被它自己吃了嗎?

2021-01-10 農民的小幫手

近期正是知了猴較多的季節,對於生活在農村的朋友來說,吃完晚飯,拿著手電筒,帶一個瓶子,自家周圍轉悠一圈,運氣好的話,能捉到幾十個,不論是自己留著吃,還是賣給收購的小販,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其實,關於知了猴,相信不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知了猴是從地下的洞中鑽出來的,知了猴鑽出來之後,地下形成一個洞口,但是洞口處卻沒有多餘的土,那麼洞中的土去哪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問了不少朋友,得出的答案有幾點,大家一起來看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答案一:洞中的土被知了猴吃了,知了的卵落入土壤中以後,大概經過3年的時間,會形成知了猴,在這麼久的時間裡,知了猴在土壤中生長發育,又沒有食物的補充,而土中會含有一定的營養物質,所以,洞中的土被知了猴吃掉了。

答案二:洞中的土被知了猴帶出了外面,當知了猴從洞中爬出後,身體上會攜帶有一定的土壤,而這部分的土壤就是洞中的土,但是有個疑問,有些洞很深,土壤應該很多,而知了猴身上攜帶的土壤有限,剩餘的土去哪了呢?

答案三: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隨著知了猴體積的增加,洞中的土壤被擠壓到了周圍的洞壁上,因為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疏鬆性,再加上知了猴自身會分泌一種黏液,所以,土壤本身沒有減少,只是知了猴讓洞中的土壤變實了。另外,除了讓洞壁的土壤變實之外,在知了猴向上爬的過程中,土壤也會掉落在洞口底部一部分。

以上3種答案是大家認為可能性較大的情況,筆者個人覺得,第三種答案的可能性比較大,雖然第一種和第二種答案也有可能,不過第三種更具有信服力。

關於知了猴,近幾年來,有著這樣一種說法,知了猴越來越少了,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捉所引起的,以前捉知了猴,大家沒有想到用膠帶,而近些年來,大家在樹上纏上膠帶,導致知了猴能變成金蟬的數量減少,進而產卵數量下降,知了猴的數量也越來越少。

另外,今年知了猴是否還讓銷售、食用,未有明確的答案,不過,能很明顯的感覺到,今年市場上銷售知了猴的情況已不多見。不論什麼情況,知了猴作為生態環境中的一部分,如果消失了,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影響。

最後問到開頭的那個問題,如果有動物學家或者對知了猴有研究的朋友,對於知了猴從洞中鑽出后土去哪的問題,如果有更加準確的答案,歡迎在下面評論,讓大家能夠更好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知了猴從地下鑽出後,會形成一個小洞,為什麼不見挖洞的土?
    記得小時候我就很納悶,金蟬看起來小小的,力量也沒多少,居然能夠從土裡鑽出來。仔細看,土壤中還有一個小洞。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洞裡面的旁邊居然沒有泥土。那小洞裡面的土都跑哪兒去了?是被蟬給吃了嗎?這個疑惑一直跟到我大學,上了大學後,我查閱了一些書籍,這個謎底才得以解開。雖然事實真相還有待商討,但我個人覺得挺有道理的。
  • 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
    吃過知了猴的朋友們都知道,知了猴的幼蟲要在地下蟄伏3-5年的時間,甚至還要更長的時間,直到慢慢長大成了知了猴以後才從地裡鑽出來。那在地下的時候,知了猴的幼蟲吃什麼呢?螞蟻也是在地下築巢的,難道不怕被螞蟻吃掉嗎?這裡我們先來了解第一個問題,知了猴的幼蟲在地底下吃什麼。知了猴從幼蟲成長為若蟲是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一般要三年,或者是五年,時間長的需要十幾年。
  • 農村的「知了猴」能吃嗎?為什麼螞蟻不去吃它?原因很簡單
    農村的「知了猴」能吃嗎?為什麼螞蟻不去吃它?原因很簡單夏天到了,知了也出現了,知了不僅是標誌性的夏天昆蟲,它同樣也可以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餚,也有燒烤攤會將知了作為燒烤的原料。相信一些農村的小夥伴都有過小時候夏天去抓知了的經歷,農村也把它稱作「知了猴」,那這個東西真的是可以食用的嗎?其實是可以的。本身,知了猴是一種生長在地下洞裡的昆蟲,它會在地底下打洞,而且它的打洞能力可不容小覷。但是等它長大以後,它就會離開一直生活的洞穴,慢慢地爬上樹。它上樹是為了產卵,知了猴一次性可以產出不少的蟲卵。那麼,又有人疑惑了?
  • 農村的「知了猴」真的能吃嗎?為什麼洞裡的螞蟻不去吃它呢?
    知了是地下昆蟲,長大後會爬到樹上產卵,所以有很強的鑽孔能力。螞蟻是雜食動物,知了落在地上會被螞蟻帶回家。另外還有一些小昆蟲、小動物,也是螞蟻嘴裡的美食,螞蟻為什麼不吃知了猴呢?是因為不好吃呢,還是因為有毒呢?其實螞蟻並不是不吃半猴子,而是很少能吃到。
  • 「知了猴」在樹上產卵,為何卻從土裡面爬出來?
    「知了猴」應該會出現在很多代人的記憶中,雖然現在已經忘記了它的味道,但是小時候抓知了猴的記憶卻非常深刻。夏季七八月份,傍晚時分正是知了猴出土的時候,尤其是雨後潮溼的天氣悶熱的天氣,它們出土的時間可能稍早一些。
  • 蟬在樹上產卵,為什麼從地下出來?它打洞的土去哪了?
    首先,它會選擇一根鮮嫩多汁的樹枝,這一步是為了給自己的卵提供相對的溼度。其次,這根樹枝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太粗了,不利於卵落入土中(被風吹時擺動的幅度較小),太細了又裝不了太多的卵,所以蟬選在產卵的樹枝大都在直徑0.5-1釐米之間。在產卵時,雌蟬會用自己尖利的產卵器將樹枝的表皮扎破,進而在皮下的樹幹上紮上一個小孔,然後將卵產在裡面。
  • 知了猴常年在地下生長,是什麼知道夜晚來臨,爬出地面的呢
    馬上就要立秋了,炎熱的中伏也即將過去,一年一度的饕餮盛宴:知了猴,出土的也逐漸稀少了起來,知了猴作為蟬的幼蟲,在土地裡面蟄伏好幾年之後,才會在適合的夜晚,開始破土而出,知了猴在我們這裡俗稱:老咕隆,咕隆在我們這是緩慢移動的意思,知了猴行動確實相當遲緩,慢悠悠的從地下出來,尋找到合適的樹木爬上去蛻殼成蟲
  • 金蟬要在地下幾年才爬出來,難道螞蟻不吃它嗎?打洞的土到哪去了
    文/農夫也瘋狂 雖然現在已經立秋了,但是在農村裡不少人還是會在天黑了以後,去到野外捉知了猴,也就是治了的幼蟲,在古代的時候也叫它金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知了猴的營養價值好,相當的美味,在民間還有著「唐僧肉」的美譽。
  • 地下黑暗多年,陽光下只活五星期,引吭高歌,知了譜寫了傳奇一生
    它的神奇一生也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它總在夏天的傍晚,從田間地頭、大樹下的泥土裡爬出,找到附近的樹木,爬上去,蛻掉金色的外殼,從知了猴變成有兩對翅膀的能飛的知了。人們稱這個過程為「金蟬脫殼」。那麼,它為什麼從泥土中出來,它是如何到地下的,成蟲知了在樹上,為什麼它的若蟲在泥土裡?
  • 「知了猴」在樹上產卵,可幾年後蛹卻從土裡爬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一到夏天來臨,它就會站在樹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俗稱,比如知了猴、知了龜、節老龜、爬叉等。那為什麼知了的若蟲——知了龜卻是從地裡爬出來的呢?
  • 「知了猴」將大量出沒,「禁野令」之下還能吃知了猴嗎?
    導讀: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禁野令」來了,知了猴還能吃嗎?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如今地攤也放開了,很多人到了晚上都出來擺地攤了。在夜宵攤上,入侵物種小龍蝦就是最火爆的,很多人都會特意點上一份,邊喝啤酒邊吃小龍蝦,真是一種享受。
  • 傳說中的「知了猴」是什麼?能吃嗎?好吃嗎?怎麼吃?
    想當初還在小兒識物的萌懂歲月裡,見多識廣的老爹經常在夏夜的傍晚帶著我到最近的公園,找那些參天大樹像掏地雷一般從土裡挖出一個個長相怪異的大蟲,並笑著說:「這是知了猴」!於是乎這神奇的知了猴算得上我識得的第一種昆蟲。
  • 知了在地下的幾年在幹什麼?
    蟬,即知了,在全中國都有分布,地區不同,叫法不同,有知了、知了龜、借落子、知了猴、蛣等十多種稱呼。在夏天的鄉下、公園,我們隨處都能聽到知了的鳴叫聲,知了的「一生」極為短暫,一般只有十多二十天的壽命,每天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老化,尤其在交配過後更為迅速。
  • 知了猴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不是被吃掉,而是要努力地活下去
    知了猴被人們抓到了就吃掉,被自然界中的鳥兒們捉到了也是美味佳餚。這就是知了存在的意義嗎?知了這種生物基於自身存在於自然界有何意義呢?知了蟬在自然界存在的意義應該和所有的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一樣的。它們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實現自我生長;躲避天體讓自己活下來;成熟後繁衍自己的後代,努力保持自己這個物種的長盛不衰。
  • 我是頭條界抓知了猴的
    「知了猴」就是蟬的幼蟲。我們都知道「知了」是蟬的別稱,又因為它們要從土裡鑽出來爬到樹杆上渡劫羽化,爬樹的過程就像猴子一樣,所以就叫「知了猴」了。說實話,我還是到了北方工作生活才知道知了猴是能吃的美味。夏天一到傍晚十分,就能看到人們打著手電筒在大樹下再找尋著知了猴。
  • 又到吃知了猴的季節,知了猴對身體有沒有危害?看完心裡就明白了
    在宵夜惹來,入侵物種龍蝦便是最受歡迎的,很多人都是刻意點上一份,邊喝酒邊吃龍蝦,簡直一種享有。不得不承認自打擺地攤經濟發展放寬之後,城市的煙火味要更濃了,四處見到有些人擺地攤賣貨,看上去便是要舒適多了,覺得這才算是城市該有的模樣。實際上說到夏天的特色美食,除開龍蝦之外,也有一種也一樣很受親睞,一些人晚上睡眠不好還要去山上抓它。這類特色美食便是讓許多 東北人饞得跑不動路的「知了猴」。
  • 農村的「知了猴」真的能吃嗎?為什麼螞蟻從來不吃知了猴?
    每年夏天的六月,鄉村的樹木和田野裡都布滿了知了,這幾乎成了夏天的象徵!然而今天,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大多數地區已經下了一個多月的雨,他們聽不到蟬的叫聲。我記得在接下來的夏天,我會每天晚上和朋友一起抓蟬。那時,沒有小吃。捕到的蟬被放在鍋裡油炸,然後撒上一點鹽吃。真的很好吃!然而,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當每個人都生活得好的時候,他們開始注意保持健康。有些人有疑問。農村的蟬真的能吃嗎?
  • 吃「知了猴」有什麼危害?它的營養價值有多高?或許很多人弄錯了
    在山東老家一般管「知了猴」叫作「消息龜」,簡單的來說就是經常從土裡爬出來之後,完全沒有蛻殼的一個狀態,看起來像小猴子一樣,然後慢慢的爬在樹上,爬到了一定高度開始發生脫殼蛻變,長出翅膀就形成了金蟬!咱們下面逐一進行分析,了解了可能存在的隱患這個問題也就清楚了,大家再吃知了猴的時候也可以儘量去避免。
  • 一直不知道知了猴為什麼叫「知了猴」,看完蛻變姿勢,明白了!
    一直不知道金蟬的成熟若蟲為何叫「知了猴」,大概就是覺得它渾身圓乎乎,肉乎乎,通體金褐色,和猴子會有相似之處,其他的就無從知曉了,直到看了一些知了猴在蟬變前選擇的位置和蛻變姿勢後,才終於明白了……知了猴從洞裡爬出來後,會找最近的大樹爬上去,它們的六條腿,尤其是兩個前爪相當有力量,爬行速度還挺快
  • 鄉村知了猴的成長過程,為什麼沒有了商場?
    只不過阿誰時間,知了猴的價錢比力低,1隻也就幾毛錢,去捕獲1次能賣1佰多元就已很快樂了。知了猴在鄉村地區,便是1種1般的昆蟲,在樹上成長,炎天的時間,時常聽到樹上發出的「吱、吱」的啼聲,那便是知了猴。它長得不是很大,大概了就40~45毫米,體表是玄色的,有少許光澤,吃的時間,把外殼和頭部去掉,只留下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