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之前,整個清朝江山已經千瘡百孔,被列強輪番欺負了很多年,並和列強籤訂不非常多的不平等條約。同時,清朝又被國內的反對力量衝擊了很多年,先是太平天國,接著是捻軍,接著是革命黨。
可以說,清政府已經嚴重喪失了威信,不僅在國際上說不起話,讓老百姓怨恨,而且國內的官僚機構也不再聽它的指揮。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向各地發出號召,讓各地督撫趕緊回京勤王。誰知道那些有能力的督撫們,基本上不動身。那些動身的,也不過是想利用這次機會,與慈禧套套近乎。以至於慈禧六神無主,不得不倉皇出逃西安。
所以說,清政府退位的時候,公信力其實已經相當低了。
清政府的公信力低,當時的溥儀甚至根本就沒有公信力。畢竟他只是個小毛孩,而且還是被慈禧立起來的傀儡,而且他爹載灃本身軟弱無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溥儀實在算不得什麼。
但事實上剛好相反,溥儀當時的影響力非常大。為什麼說他的影響力非常大呢?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其一,袁世凱給予溥儀及清皇室非常優厚的待遇。袁世凱可不可以對溥儀及清皇室進行判刑呢?完全可以。畢竟清政府把當時的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崩潰邊緣。袁世凱如果要處罰清皇室和溥儀(溥儀雖然小,但他是皇帝,他該擔責),全國人民一定會支持。但是袁世凱沒有這樣做。不能不說,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是作為皇帝的溥儀,有很大的影響力。
其二,張勳擁戴只有11歲的溥儀復闢。張勳復闢的時候,溥儀只有11歲。還是一個小毛孩,也不能處理政務。但是張勳就敢於擁戴他復闢。雖然說,張勳復闢的目的,還是想利用溥儀掌控國家政權。但是首先溥儀要有可以利用的。如果溥儀沒有影響力,價值不大,張勳也不可能拉這一張「虎皮」。
其三,張作霖見到溥儀的時候下跪。溥儀已經退位,張作霖是堂堂的大元帥,手裡掌控著百萬雄兵。而且此人天不怕地不怕,就算面對日本人,他想拒絕也就拒絕了。但是當張作霖見到溥儀的時候,卻給他下跪。由此可見,溥儀在張作霖這樣的軍閥心中,影響力確實是很大的。
其四,日本人把溥儀拉到東北當偽滿皇帝。日本人把溥儀拉到東北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用溥儀的影響力,安撫老百姓,讓東北的老百姓能夠循規蹈矩,乖乖地聽從日本人的統治。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溥儀的影響力有多大。如果溥儀的影響力不大,日本人是絕對不會扶持溥儀來做這件事的。
那麼,溥儀本身是個末代皇帝,當初又是個小毛孩,為什麼卻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皇權思想根深蒂固。
說準確一點,並不是溥儀這個個體有多大的影響力,而是溥儀是曾經的皇帝。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皇權思想在人們的心中,卻還根深蒂固。這種意識,是留在血脈裡的,是短時間裡很難消除的。以至於到了現在,這種思想還存在於一些人的腦海之中。
而那時候帝國剛剛解體。再加上輿論宣傳不到位。可以說,當時的人,身子雖然已經在民國了,但是他們的腳,還在皇權時代,對皇權相當迷信。
而張勳、日本人等等,也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迷信,才不斷地把溥儀扶起來,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其二,對帝國時代的懷念。
雖然說,清朝把國家搞得千瘡百孔,讓老百姓深受苦難。但是,那畢竟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那個國家裡,雖然內有百姓造反,外有列強入侵,但國家並沒有散,那個國家的整體框架還在。
除了國家的整體框架還在外,人們習以為常的秩序還在。傳統的那種倫理道德還在。這對於大多數人來,就不會感到張皇失措,心裡就會很安定。
但是,清朝滅亡以後,整個國家處於四分五裂之中,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同時,各種價值觀錯亂顛倒。因此,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人,就特別懷念清朝時期的場景。而懷念清朝時期的場景,當然就對溥儀有非常親切的感覺。這也是溥儀影響力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溥儀的遭遇讓不少國民同情。
溥儀作為一個末代皇帝,他可以說一生顛沛流離。
溥儀剛3歲就被拉到皇帝座椅上當傀儡皇帝。6歲又「被下課」,成了末代皇帝。接著,1924年又被馮玉祥攆出紫禁城。1928年,孫殿英挖了他家的祖墳,他四處呼籲,可是沒人理他。接著妃子文繡又要和他離婚,還公開對外說他性無能。等等。
總之,作為末代皇帝,溥儀完全沒有了尊嚴。這種沒有尊嚴,讓他被很多遺老遺少同情,而這也因此增加了他的影響力。
總之,溥儀因為身上有「王朝」與「皇帝」這兩個符號,就算他本身沒有什麼能力,他依然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