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鋼加固技術是一項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建築結構加固補強技術,它利用結構膠將特製鋼板粘貼在原有構件的受損部位,使鋼板與原構件有缺陷的部位緊密結合,後粘的鋼板承擔了一部分原有受損構件的部分荷載,降低原有構件受損部位的荷載,從而達到加固補強的目的。
這些年,卡本經常聽到「某某工程在進行粘鋼加固時未使用錨栓將鋼板進行固定」以及「某某工程在粘鋼加固使用臨時支撐對鋼板進行固定」等一些說法,相對來說,第二種情況較第一種情況能好點,但是這些都是不規範的做法,會給結構加固補強帶來潛在隱患。
那麼粘鋼加固到底該怎麼做?
粘鋼加固重點工藝解讀
基底處理:基底處理是粘鋼加固的最基礎工藝,也是決定粘鋼加固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被加固構件表面處理和鋼板與被加固構件貼合面的處理。
對於混凝土構件結合面,應根據構件表面新舊、堅實、乾濕程度等分別進行處理:
表面有油汙的混凝土結合面,應先使用硬毛刷沾著丙酮對表面油汙進行清理,後用冷水清洗,然後對清洗後的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除去2~3mm表層,露出混凝土新面,用空氣壓縮機將新麵粉塵除去,如混凝土新面有缺陷,應使用高強環氧修補砂漿進行修補,如CB-220環氧修補砂漿就是一部錯的選擇。
2、表面已碳化的舊混凝土表面,直接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打磨直至露出混凝土新面,用壓縮空氣除去粉塵或者用清水衝洗乾淨,待完全乾燥後使用脫脂棉沾著丙酮擦拭表面即可進行下步施工。
3、對於溼度較大的混凝土構件或齡期在3個月內的混凝土構件,因一般樹脂類膠粘劑在潮溼的基層上粘結強度會大幅度降低,所以除了滿足上述要求外,還需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乾燥處理,在進行施工。卡本經過不斷研發與創新,成功研製出耐潮溼環境結構膠,成功地解決了潮溼環境結構膠粘結強度會降低的這一問題。
對於露筋和表面空鼓的混凝土構件應將鋼筋表面的鏽蝕除去,然後再剔除鬆動/空鼓混凝土,露出新面清洗完成後用環氧修補砂漿進行修補後,再進行下一步施工。
鋼板與被加固構件貼合面的處理
1、對於未生鏽或輕微生鏽的鋼板,需採用噴砂、砂紙或者平輪打磨處理,直至鋼板出現金屬光澤,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紋路儘量與鋼板受力方向垂直,其後用脫脂棉沾丙酮擦拭乾淨。
對於大面積鏽蝕的鋼板,需採用適度鹽酸浸泡20min,使鏽層脫落,重複上面步驟,然後再進行下步施工。
三、配膠和粘貼
目前市場上粘鋼膠多由主劑和固化劑雙組分組成,由於配膠時結構膠發熱較大,會導致大量熱量散發不出去,結構膠過早固化,所以在配膠的時候應儘量選擇散熱良好的容器進行配置,且每次配膠不宜過多,現配現用,避免結構膠浪費。
在塗膠、粘膠前,先將鋼板進行試安裝,鋼板應與砼面吻合;根據鋼板鑽孔情況在混凝土結構上用電錘鑽孔,並安裝好化學螺栓;檢查鋼板粘貼位置及螺栓孔位是否對正,否則要進行調整。鑽孔後需採用吹風機清除孔內灰層後採用丙酮檫試植栓孔方可植栓。
在此特別提醒,在GB50550-2010《建築結構加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中明確指出,固定鋼板的錨栓應採用化學錨栓,不得採用膨脹錨栓,且錨栓直徑不應大於M10;同時錨栓僅用於施工過程中固定鋼板,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考慮錨栓參與膠層受力。
在已處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鋼板塗抹粘鋼膠的時候,需在中心軸線處多塗抹已配置好的結構膠,然後向兩邊厚度逐漸減小,在加壓擠膠時,有利於粘鋼膠均勻分布,避免出現空鼓現象。
雖說粘鋼加固相對來說比較成熟,但其施工工藝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其提高承載力的幅度,因此在施工中重點控制一些容易出現問題的工序,將有效提高加固效果,不知卡本這篇文章是否對大家在以後的加固工程中有所幫助,卡本希望與大家進行更深一步的溝通,期待大家的留言與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