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是不是還有做夢的權利?
80歲,是不是只能待在家裡,聽電視到睡著?
還是會跳進海洋球世界,說什麼都不肯回家?
又或者,沉迷遊戲?
在中國臺灣,有一群80歲的老人決定「發起夢想」。
17位騎士,年紀最大的89歲,最小的71歲,2位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聽器,5位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
6個月準備,摩託環島騎行13天,1139公裡,從臺南到臺北,從黑夜到白天。
只是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瘋狂追夢!
這17位「不老少年」,究竟如何改寫了生命的議題?
01
看到阿桐伯的時候,沒預料到這是一個哭點。
阿桐伯今年81歲,是服裝作坊老闆,他會把歡迎會上收到的每朵花,都放在車頭照片旁。
照片裡是他妻子,21年前因腦溢血過世,妻子身前愛花,阿桐伯一口氣種了幾百盆。
阿桐伯說,年輕的時候,都會載她去環島,一年一次。
有一次走臺三線,妻子坐在他後面問:「桐啊,桐啊,我還能讓你載多久?」
阿桐伯笑著說,「我八十歲若沒有死,一定還會載你。」
哪知道過了兩三年,她就懶得呼吸了。
環島之旅出發前,阿桐伯到妻子的墓園上香,他告訴妻子,自己要出發環島去了,擲筊問愛妻,要不要跟他一起去?
阿桐伯望著妻子給他的「答案」,瞬間紅了眼:「你看,這就是我老婆,這就是牽手,到死都一樣!」
他不知道這座山還能爬多少年,可是,阿桐伯最後還是想要載她環島一次。
「欠她的,我無論如何都要還。」
如果說阿桐伯的愛情是酸,那麼下面這對「騎士夫妻」的愛情便是甜。
騎行隊裡72歲的映美奶奶和71歲的弘道爺爺,走到哪都不忘撒狗糧。
聽說50年前結婚時,是耶穌牽的線。
兩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通過牧師介紹相識2個月閃婚。
奶奶開玩笑說:」我們是結婚後才認識的。」
結婚幾十年,兩人依舊甜蜜,每周約會一次,雷打不動。
奶奶二度與死神擦肩而過,在弘道爺爺的鼓勵下抗癌成功:
「我們人生不曉得哪一天要離開世界,應該好好珍惜。」
以前因為窮沒有機會度蜜月,70歲的環島騎行,終於把蜜月補上了。
老一輩的夫妻,情到深處也只是相視一笑,更羞於表達情感。
阿伯說,以前談戀愛的時候,情侶走在一起就會被人丟石頭,第一次牽手像觸電一樣全身發麻。
要是心血來潮和老伴說句「我愛你」,免不了一頓暴揍。
02
過去的半年,從復健到行駛,老人們一直都在接受聽力訓練和直線行走。
路上一行17人浩浩蕩蕩,但是每個人都騎得小心翼翼,生怕出點岔子,就被遣送回家。
出於健康考慮,每行駛一段時間,老人們就要停下來放鬆筋骨,跟著義工動動手腳做體操;
可古稀之年環島,除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個「勇」字,更多的是令人沮喪的現實考量。
中天爺爺騎到一半突然睡著,掉下車子摔傷膝蓋和手臂。
爺爺平時在家有睡午覺的習慣,沒想到騎著車就睡著了。
87歲的賴清炎爺爺作為騎士團團長,因為常年貧血,還沒到第一站就倒下了,神經痛伴隨胃潰瘍,被緊急送往醫院。
護士給輸了三包血,爺爺嘴唇依舊發白,老伴兒守在他身旁,皺著眉只想帶他回家。
賴爺爺不依,只想著儘快歸隊:「我要帶班,我有責任。沒有責任不行,要關心。」
在第二次被送進醫院後,爺爺哭了:我覺得很丟臉…身為隊長,不能和大家共進退,我對不起大家…
賴爺爺年輕時是日治時代的警察,性子倔強,說什麼也要幹到底:
「警察,就是一世保姆,無論出什麼事,死都要死在最前面。」
爺爺把責任看得比終點重要,忍著病痛咬牙堅持,人在大風裡面,必是要爭取一個東西出來的。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值得忍著眼淚看一遍,又熱血沸騰地再看一遍。
《不老騎士》自上映後,一躍成為臺灣最賣座紀錄片,女神林青霞也為他打call:
「突然之間你不覺得他們老了,他們創造了不老傳說。同時以行動告訴我們什麼叫勇氣,什麼叫毅力。」
影片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情節的設計,更沒有對「弱勢群體」過度的關心,有些鏡頭甚至瑣瑣碎碎,像是記錄人的一生。
上一秒戳中淚點,下一秒笑到捶地。
沿海休息時,老人們在海邊打打鬧鬧,突然傳來一段對話:
「你感受一下這海浪,就像是雨點打在臉上…」
「喂,這不是海水,真的下雨啦!」
一群老人拿著氣球你攻我守,完全沒有一個80歲老人該有的樣子。
大家在拍集體照,克嶺爺爺一個人躲在屋裡偷吃冰淇淋,被發現後紅著臉繼續吃。
和搗蛋鬼秀昇爺爺玩「憋氣大賽」,旁邊義工嚇得大叫:爺爺你要呼吸!
鏡頭下的爺爺調皮又可愛,活成了追夢的普通人。
在休息站時,有義工問爺爺:如果明天就會離開這個世間,你會和子孫說什麼?
「今天還在,今天就快樂。如果晚上死掉,那就算啦。上天給我多少時間,我就做多少事情。」
爺爺這麼說的時候,是笑著的,死亡這件事,對他並沒有什麼可惜:
「我的太陽馬上就下山了,你們的太陽才剛剛升起。」
年輕人有夢,老人也應該有夢,老人的夢是什麼呢?
看到爺爺們走進一家養老院送溫暖的那一刻,感覺自己是有罪的。
志願者問一位躺在床上的86歲阿嫲:
「阿嫲你住在這裡多久了。」
阿嫲說:「我也忘了,在這裡住到呆了。」
「阿嫲你有什麼願望要實現嗎?」
「什麼願望都沒辦法完成啦,想要回家,在自己家附近走走。」
「回家」是養老院每位老人掛在嘴邊的話。
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因為中風說不了話,聽說爺爺們騎行的事,激動豎起大拇指。
騎士團的一位爺爺,把身上的錦帶披到他身上的時候,他哭得像個孩子。
那一刻,每個人都結結實實地感受到對生命的愧疚。
人生的既定路線,給了大多數人按部就班的方法論:
十幾歲升學,二十歲找工作,三十歲結婚生小孩,人窮極一生忙碌,大多時候是為生計而活。
當他們年紀大了,可以不再去承受這些壓力,真正開始想要做自己的時候,卻發現不再被這個社會所需要了。
「待家裡就好,不要出來,不然會跌倒。」是大多數家屬常說的話。
其實我們早已意識到,老人,是很孤單的。
03
騎行隊裡,有幾位爺爺是隨部隊來臺灣60年的老兵,鄉音無改。
他們看著朋友在戰火中死去,母親去世也沒能回家,每逢春節,不忘貼上對聯,燒香祭祖。
爺爺說,每次到花蓮,只是隔著遠遠的海岸線望見家鄉的山頭,就會大哭。
爺爺說這段話時,月亮正好掛在遠方的山頭,一抬眼就能望見。
戰爭並沒有把爺爺們單純可愛的性格磨滅,相反地,因為聽過炮彈劃空的「死亡之音」,才更珍惜生活。
抵達最後一站的前一晚,大家都哭了。
13天的騎行,1000多公裡,縱使有人跌傷、撞車,卻沒有一個中途退出,包括兩次住院的團長賴爺爺。
情到深處,爺爺們唱起一首軟軟閩南語的慢歌:
「忘記苦了一輩子,只想看到明天的日頭赤炎炎。」
17個人,環島一程,結下過命的交情,人生匆匆走過80年,卻怎麼感覺才剛剛開始……
紀錄片在西雅圖國際電影節參展時,有位觀眾問導演:這些老人家有看過這部電影嗎?
導演說:有三位老人家來不及看到。
一位是團長賴爺爺,另一位是帶著亡妻上路的阿桐柏爺爺,還有一位是玉寶爺爺。
賴爺爺在病床上與死神搏鬥到最後一刻,才無力的嘆口氣:「老天爺不讓我做了。」
搬去天堂的爺爺們,做了永遠的「追風少年」。
在眾多關於老人的影像中,《不老騎士》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對準老人的孤獨與壓抑,反而聚焦於年輕人口中的「夢想」。
執著,熱血,不留退路。
有一天,當你80歲,還有多少做夢的勇氣?
阿信有一首歌叫《鹹魚》,歌詞裡是這麼寫的:
我如果有夢,有沒有錯?
錯過才會更加明白明白堅持是什麼。
我如果有夢,夢要夠瘋,
夠瘋才能變成英雄。
17位不老騎士,17位圓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