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33歲的蘭女士(化名)的二胎男寶寶,在位於成都的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產科經剖宮產出生。當孩子發出第一聲響亮的啼哭時,竟然讓聽慣了新生兒初啼的醫護人員們按捺不住開心。原來,蘭女士產檢時發現,肚子裡的寶寶胸腔積液壓迫了肺部,是等孩子出生後再進行治療,還是在子宮內就抽取積液、再進行剖宮產取出胎兒,一度讓多個科室的專家進行了嚴肅的討論……
↑找準穿刺點
懷孕36周,胎兒有胸水
「母子都有危險」
此前,蘭女士都是在隆昌市人民醫院做產檢,近期的檢查發現,肚子裡的胎兒有胸腔積液。隨後,蘭女士到成都的三甲醫院複診,發現胎兒確實有胸腔積液,且比較多。
「到我們醫院後,醫生給胎兒做了一個核磁共振,發現不僅有積液,而且對比前兩次檢查結果,積液越來越多,增長的速度有些快。」四川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高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病情發展迅速,孩子極有可能胎死腹中,加上產婦血糖偏高,對母子來說,都會有危險。
「像這樣胎兒有胸水,如果合併水腫,比較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鏡像症候群』。媽媽也會出現血壓增高,全身水腫的情況。」醫學遺傳與產前診斷科主任醫師汪雪雁介紹說,所以,要做好嚴格的母子監測。
「導致胎兒胸水的原因有很多。」汪雪雁說,不同的原因會影響胎兒的預後,根據前期的檢查和討論,大家都認為這個胎兒因為乳糜胸導致的胸腔積液概率更高,肺部壓力得到緩解,就可以有比較好的預後。
「之前針對這樣特殊異常的胎兒,我們可以讓孩子出生後再做引流,但是新生兒科的醫生認為,因為胎兒出生後沒有第一時間建立自主呼吸,血氧飽和度低,在監護室裡戴呼吸機的時間很長,不利於恢復。」汪雪雁說。
「胎兒在子宮內,肺部是實心的,在出生後發出第一聲啼哭時,肺部就像降落傘一樣打開。」高巖解釋說。
經過產科、醫學遺傳與產前診斷科、新生兒科、麻醉科等多學科討論決定,先行為子宮內的胎兒做穿刺,抽取積液,再行剖宮產。
一針穿數層,成功抽取積液
「第一聲啼哭很響亮」
2020年12月25日,在做好前期準備後,汪雪雁開始為產婦腹中的胎兒做穿刺。
剛開始,產婦平躺著,胎兒背脊對著汪雪雁,這樣不行。汪雪雁讓產婦側躺,晃晃肚子,胎兒「配合」地轉了轉身,右側身體對著醫生,汪雪雁有了操作空間。
在超聲的引導下,隔著媽媽的肚子,長長的穿刺針要穿過產婦的腹壁、子宮、胎盤、羊水,再精準地找到小小胎兒的兩根肋骨之間,刺入胸腔。深度準確,要避免傷及肺部等臟器,對醫生穩定的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光是產婦的腹壁和子宮,就有7層組織。」高巖說。
穿刺針準確地刺入胎兒右側胸腔,汪雪雁慢慢地抽取積液,大約兩分鐘左右,抽取了兩管、38ml積液。從超聲儀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儘管只抽取了右側胸腔積液,胎兒受壓迫的整個肺部,都得到了舒張緩解。
↑抽取的積液
隨即,按照正常程序,開始進行剖宮產手術。「我們新生兒科的醫生也做好了準備,如果孩子出生後,自主呼吸有問題,馬上進行搶救。」高巖說,讓所有醫護人員都感到開心的是,孩子出生後第一聲啼哭很響亮,新生兒評分也比較高。雖然積液再次增加,但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第一時間行氣管插管等搶救措施,轉至新生兒監護室進行治療。出生11天,如今孩子在新生兒科的恢復情況良好,狀態平穩。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為之努力」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更多更完善的規律產檢,更加及時發現了胎兒在腹中的疾病情況。
高巖說,胎兒在子宮中,並非獨立隔絕、百毒不侵,也會生病,例如,臨床上就接診過孕周24周時胎兒顱內出血的情況。
汪雪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胎兒胸腔積液的發生率不高,「以在我們醫院每年出生的一萬個左右的新生兒為例,大約(胸腔積液的胎兒)有四五個。」
「以前的觀點,(胎兒宮內治療)也是『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汪雪雁說,但新生兒科醫生提出的,胎兒出生後戴呼吸機時間長、血氧飽和度低等問題,確實也值得去嘗試和探索。
接下來,醫生也會對照胎兒出生後做抽取和在宮內抽取積液的兩組數據,進行隨訪,找到更適合更有利於產婦和孩子的最優方案。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楊雪嬌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