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片薄薄的竹篾(mie 四聲,是指剖削成一定規格的竹皮;成條的薄竹片。可用來編製成竹籃、籬笆等工具。),一根細細的把柄,用力一旋,它就會飛起來。這就是竹蜻蜓。竹蜻蜓的出現,或說始於晉朝,或說始於明朝。它的原理與槳和櫓有關,而槳和櫓在中國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它後來傳入歐洲,對現代直升機的誕生產生了啟迪作用。
竹蜻蜓
現代直升飛機的概念,最早要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竹蜻蜓。有些學者認為,在晉朝葛洪所著的《抱樸子》一書中,就描繪了通過旋轉的竹蜻蜓垂直升空的情景,和可以通過旋轉的螺旋槳產生垂直的向上拉力。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對垂直起降直升機基本原理的描述。
儘管這種說法缺乏可靠的依據,但竹蜻蜓對世界航空發展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早在熱氣球發明之前,竹蜻蜓就作為玩具傳到了歐洲,這種奇妙的垂直升空玩具被歐洲人看作是種航空器來進行研究。西方的許多航空先驅者,都是從竹蠟蜓中悟出了一些重要航空原理。以至於有人說。是中國的竹蜻蜓和義大利人達文西的直升機草圖,為現代直升機的發明提供了啟示,指出了方向,它們被公認為直升機發展史的起點。
直升機
直升飛機是依靠發動機帶動旋翼產生上升力和推進力的航空器。直升機能垂直起落、空中懸停、原地轉彎,能前飛、後飛、側飛,能在野外場地垂直起飛和著陸,不需要專門的機場和跑道,能貼近地面飛行和長時間懸停,能吊運體積大的武器裝備,不受本身容積的限制。儘管與固定翼飛機相比,直升機存在著航程短、速度慢、振動大等缺點,但卻因其獨有的特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直升機雖然是西方工業國家發明的,但其基本原理卻產生於古代中國的竹蜻蜓。
當孩子們用雙手夾住竹棒使勁一搓,竹蜻蜓就旋轉著飛向空中。隨著慣性減弱,轉速降低,竹蜻蜓又會旋轉著穩穩地落回地面。儘管竹蜻蜓沒有連續提供動力的裝置,但它卻給那些夢想升天的發明家們以極大的啟示:如果給它裝上一個適當的動力裝置,使之能夠連續不停地旋轉,不就可以克服空氣的摩擦力,在空中長時間地飛行了嗎?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西方人稱竹蜻蜓為「中國陀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九卷寫道:
直升機是人類最早的飛行設想之一,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達文西。但現在都知道,中國人比中世紀的限歐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機玩具。
傅科
之所以把竹蜻蜓叫做「中國陀螺」,是因為竹蜻蜓和木陀螺有共同的原理。正式提出「陀螺」這個術語的,是十九世紀的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在英語中,陀螺就是「迴轉體」,竹蜻蜓也可以說是一種陀螺。靜止的陀螺在地面上是立不起來的,可是當它旋轉起來以後,就立得很穩了。原因是一個物體旋轉起來以後,就具有一種特性:保持旋轉軸方向不變。陀螺的這種特點,科學家成為「定軸性」。高速旋轉下的陀螺,這個特性更明顯,而且轉速越高,轉得越穩。
達文西的直升機草圖
按照一般的說法,達文西最早提出了直升飛機的設想並繪製了草圖。十九世紀末,在義大利的米蘭圖書館發現了達文西在1475年畫的一張關於直升飛機的想像圖。這是一個用上漿亞麻布製成的巨大螺旋體,看上去好像一個巨大的螺絲釘。它以彈簧為動力旋轉,當達到一定轉速時,就會把機體帶到空中。駕駛員站在底盤上,拉動鋼絲繩,以改變飛行方向。西方人都認為,這是最早的直升機設計藍圖。實際上,現代直升飛機儘管比竹蜻蜓複雜千萬倍,但其飛行原理卻與竹蜻蜓有相通之處。
現代直升機的旋翼就好像竹蜻蜓的葉片,旋翼軸就像竹蜻蜓的那根細竹棍兒,帶動旋翼的發動機就好像我們用力搓竹棍兒的雙手。竹蜻蜓的葉片前面圓鈍,後面尖銳,上表面比較圓拱,下表面比較平直。當氣流經過圓拱的上表面時,其流速快而壓力小;當氣流經過平直的下表面時,其流速慢而壓力大。於是上下表面之間形成了一個壓力差,便產生了向上的升力。當升力大於它本身的重量時,竹蜻蜓就會騰空而起。直升機旋翼產生升力的道理與竹蜻蜓是相同的。
喬治·凱利
古代中國人也許是從蜻蜓的飛翔中受到啟示,製成了會飛的竹蜻蜓。它傳到歐洲後,啟發了人們的思路,被譽為「航空之父」的英國人喬治·凱利一輩子都對竹蜻蜓著迷。他的第一項航空研究就是在1796年仿製和改造了竹蜻蜓,並由此悟出螺旋槳的一些工作原理。他的研究推動了飛機研製的進程,並為西方的設計師帶來了研製直升機的靈感。而據清人徐賽先《香山小志》記載,公元十七世紀,中國蘇州的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製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並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一個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駕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的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條小河溝,然後降落下來。
其實早在竹蜻蜓出現之前,人類就有飛天的夢想。女媧補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都是人們期盼飛翔的朦朧幻想。
竹蜻蜓是中國人發明的。可惜,長期以來中國人只是把它作為兒童的玩具而已。當中國孩子興高採烈地在草地上放飛竹蜻蜓時,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美國、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為現代直升飛機的研製而奮鬥。因此,小小的竹蜻蜓也許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思考。
(節選自《閒敲棋子落燈花》作者:韋明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