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今年首隻朱䴉寶寶取名「七寶」

2021-01-09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訊 記者韓瑩 通訊員張躍明報導 經過公開徵名,今年在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生的首隻朱䴉寶寶日前取名為「七寶」。

        3月1日-6月5日,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洋縣縣委宣傳部聯合,為今年出生的首隻朱䴉寶寶公開徵名。活動共收到219個各具特色的名字,最終定名為「七寶」。「七寶」有多層寓意:朱䴉是1981年重新發現的,當時世上僅存7隻;這隻朱䴉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出生的第一隻朱䴉個體;人們視朱䴉為珍寶。

        朱䴉的繁殖期在3月-6月,人工飼養朱䴉種群往年第一枚產卵時間一般在3月中旬,但今年受氣溫等氣候因素變化影響,朱䴉第一窩產卵時間提前了約2個星期。經過28天自然孵化,3月25日一早,今年第一隻朱䴉寶寶就誕生了。這是朱䴉保護區有記錄以來誕生時間最早的一隻朱䴉。

        據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介紹說,「七寶」目前生長狀況良好,已具備在飼養籠舍裡自由飛翔的能力。今年,保護區已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自然孵化33隻朱䴉。

相關焦點

  • 今年他們共救助了155隻野生朱䴉!
    每年5至7月是野生朱䴉繁殖幼鳥初飛的關鍵時期,每當這個時期也是這些朱䴉寶寶最容易受傷的時候,截止今年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局朱䴉人工繁育中心已經救助野生朱䴉155隻,其中90%都是今年剛剛出生的幼鳥。
  • 陝西朱䴉保護區今年累計救助朱䴉158隻
    新華社西安7月28日電(記者劉彤)隨著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日前放歸17隻人工救助康復的朱䴉幼鳥,今年以來,這個保護區共組織了11次救助放歸活動,共放歸救助朱䴉51隻。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說,截至目前,保護區今年累計救助朱䴉158隻,與往年相比,今年救助任務明顯增加,救助範圍涉及漢中、安康兩市。
  • 陝西朱䴉保護區今年累計救助朱䴉158隻 放歸51隻
    中新網西安7月27日電 (記者 阿琳娜 通訊員 趙俠 段文斌)記者27日從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保護區管理局7月22日放歸17隻人工救助康復的朱䴉幼鳥,這是今年以來該保護區第11次救助放歸活動,目前共放歸救助朱䴉51隻。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介紹,截至7月20日,保護區今年累計救助朱䴉158隻。與往年相比,救助任務明顯增加,救助範圍涉及漢中、安康兩市。
  • 我國西南地區首隻全人工孵化的朱䴉寶寶誕生(圖)
    朱䴉寶寶朱䴉寶寶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18日訊(記者 劉佩佩)2016年,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先後從河南、浙江和陝西三地引進有「東方寶石」美譽的朱䴉50隻。今年2月初,朱䴉開始自由戀愛,進入配對期,在朱䴉飼養人員的悉心呵護、精心照料下,17對配對成功的朱䴉進入產卵期,截止今年4月17日共入孵58枚卵。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獲悉,我國西南地區首隻全人工孵化的朱䴉寶寶於今日上午在峨眉山出生。
  • 上海降生首隻朱䴉寶寶 䴉寶寶非常健康
    本報訊 (記者 沈敏嵐) 「六一」兒童節,上海迎來了第一隻朱䴉寶寶。「朱䴉寶寶的腦袋鑽出來了」,今天上午10時40分,首隻「䴉二代」破殼而出,臍帶消毒,檢查雛鳥發育情況,為䴉寶寶稱重,「䴉寶寶重47克,非常健康」。
  • 漢中洋縣:「䴉田一分」給朱䴉劃出「自留地」 四季吃喝不用愁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戚曉鍾 陳雯婷 洋縣臺 何龍) 每種一畝水稻田,要留出一分地專門給朱䴉覓食,這是洋縣從6月起實施的一個新的朱䴉保護生態項目,通過人為增加朱䴉覓食地,進一步緩解朱䴉瀕危局面,推動野生朱䴉種群數量增長。
  • 西南首隻朱䴉寶寶配三名保姆 每天吃七八頓(圖)
    4月14日,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朱䴉馴養研究基地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一個月前放置在孵化箱裡的一枚朱䴉卵開始晃動了。16日,這枚卵已被啄出一個米粒大小的洞,透過小洞甚至能看見小朱䴉粉紅色的嘴尖,生命活力十足的它時不時還要啼叫一聲。18日上午,小朱䴉終於頂破蛋殼露出了一隻翅膀,15分鐘後另一隻翅膀也伸了出來。
  • 漢中:朱䴉高壓線鐵塔築巢 保護者嘗試「人工移巢」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高陽 曹菲)在漢中洋縣,一個朱䴉家庭竟將自己的家安在了高壓線鐵塔上,這可急壞了眾人。昨天(5月7日),漢中朱䴉保護工作者嘗試採用「人工移巢」的辦法,為這個「四口之家」搬家。
  • 漢中發現會「變臉」的鳥,會排隊飛回巢休息,比朱䴉還稀少罕見
    漢中濂水河畔是一片淺灘,有優良的溼地環境,和茂密的樹林,為野生鳥類提供了棲息地。今年春天時,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在漢中濂水河發現了3隻長嘴怪鳥,正在悠閒覓食,於是拍下照片。經鳥類專家、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於曉平確認,3隻長嘴巴、深慄色羽毛的怪鳥,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彩䴉。這是陝西首次發現彩䴉。
  • 漢中野生小朱䴉出生突破20天 活潑呆萌惹人愛
    漢中野生朱䴉紅紅火火夫妻倆一直備受關注,記者近日了解到,它們孵化出的小朱䴉已經有20多天的日齡了。小朱䴉身體健康,活潑好動,預計再過一個月就將離巢飛行。它們對小朱䴉的照顧格外細緻,除了按時給寶寶餵食外,白天為小朱䴉遮太陽擋風雨,晚上將小朱䴉護在肚子下,保護寶寶健康成長。
  • 朱䴉 從秦嶺起飛
    1981年,姚家溝一對朱䴉育成3隻幼鳥,其中兩隻能自行離巢覓食,另一隻體質弱小,在爭食中掉到樹下,為了防止意外,保護組給它搭建了暖屋,精心照顧,人工餵養了一段時間之後,這隻小朱䴉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取名「華華」,成為中國第一隻人工飼養的朱鶴。1985年開始,北京動物園科研小組,先後從洋縣朱䴉繁殖地掏取了6隻野生朱䴉幼鳥,進行人工飼養。
  • 上海首隻朱䴉寶寶在野生動物園破殼而出[組圖]
    據悉,朱䴉被列入瀕危世界物種,在我國跟大熊貓、金絲猴、金毛羚牛一起並稱「國家四寶」。  闊別上海近半個世紀的第一隻朱䴉寶寶即將誕生。    相關新聞:朱䴉寶寶"六一"破殼 小鳥"胎位不正"人工捅殼"助產"  東方網記者曹磊6月1日報導: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的朱䴉,2012年3月22從陝西來到上海野生動物園落戶。
  • 陝西洋縣:17歲高齡朱䴉成功孵化朱䴉寶寶 創造朱䴉野外繁殖新紀錄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陝西洋縣野生朱䴉夫妻「紅紅」和「火火」是一對明星夫妻。其中雌性朱䴉「紅紅」已經17歲高齡,相當於人類年齡50多歲。 夫妻倆今年在洋縣文同村的一棵老榆樹上共築愛巢,孕育新生命。紅紅今年連續兩次共產下五枚朱䴉卵。
  • 朱䴉寶寶出生了
    朱䴉寶寶出生了 2020年04月19日 08:27:15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許雅文 德清縣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供圖   浙江在線4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許雅文)德清縣下渚湖有一群稀有的美麗鳥兒,他們就是有「東方寶石」之稱的朱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小朱䴉遭王錦蛇襲擊墜巢死亡 父母營救未果(組圖)
    ,在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生了一起王錦蛇也就是菜花蛇攻擊野生朱䴉幼鳥的事件,兩隻即將離巢出飛的小朱䴉被傷害致死,這一幕被朱䴉保護工作者翟天慶記錄來了下來。   當天下午,正在洋縣溢水鎮桂峰村拍攝的野生朱䴉繁殖生態習性的保護工作者翟天慶,忽然聽見空中傳來了成年朱䴉的異常叫聲。   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翟天慶:我就意識到,巢裡面肯定有意外情況,然後我用鏡頭一看,就發現蛇已經進到巢裡面去了。
  • 洋縣這四隻朱䴉出名了!
    朱䴉爭鬥部分精彩鏡頭    根據附近的村民介紹,這棵樹上往年曾有一對朱䴉,今年被一對新來的朱䴉趕走,沒想到時隔多日之後,原來的主人返回來想奪回自己的巢穴,而這對已經開始搭建巢穴的後來者卻毫不相讓,雙方為此展開激烈的戰鬥,最激烈時,竟然騎在對方脖頸上痛打對方。
  • 洋縣救治的17隻朱䴉幼鳥重回大自然
    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救護飼養中心日前在漢江邊放飛近期救治的17隻野生朱䴉幼鳥。這也是今年該中心收治的160多隻受傷野生朱䴉當中,放飛的第12批野生幼鳥。自6月份以來,因飛翔能力、覓食能力等不足,今年許多剛繁育的新生個體被群眾發現,經過朱䴉保護區管理局的救治,他們的身體得到治療和康復。為保持這些鳥的野外習性,對已經健康的救助個體進行野外放歸。 這批幼鳥經過工作人員小心捕捉後,再進行稱重、登記、更換野化放歸的環志標識後,分別被裝進木箱。
  • 人民日報記者調查:從7隻到5000餘只 朱䴉再度起飛在秦嶺
    前來覓食的朱䴉,掠過人的頭頂,長喙、鳳冠、紅首、白羽。行走陝西洋縣鄉野,這樣的場景不時可見。時針撥回到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受命尋找朱䴉,3年跋涉5萬餘公裡,1981年5月,在洋縣發現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由此,一場拯救朱䴉的行動迅即開啟。
  • 朱䴉 再度起飛在秦嶺
    前來覓食的朱䴉,掠過人的頭頂,長喙、鳳冠、紅首、白羽。行走陝西洋縣鄉野,這樣的場景不時可見。時針撥回到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受命尋找朱䴉,3年跋涉5萬餘公裡,1981年5月,在洋縣發現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䴉。由此,一場拯救朱䴉的行動迅即開啟。
  • 佛坪縣城區首次拍攝到朱䴉影像引各方關注
    經上周《漢中日報》刊發報導後,引起群眾廣泛關注,相關部門已對該縣城區及周邊群眾進行宣傳,避免幹擾朱䴉的自由活動,並觀察它們的停留情況。 「當時有3隻朱䴉在河床及兩岸覓食遊玩,其中一隻佩帶腳環。從我發現起,它們就在河道活動,我觀察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我離開,它們都還在。」拍攝者張軒瑜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