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將生命和環境直接聯繫起來的是化學元素,而土壤環境及其生產出的糧食與人們有著最多最直接的接觸,將癌症與土壤環境中的元素含量相關聯也因此變得自然而然。土壤裡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微生物等的變化,正在影響著人體健康。
土壤礦物質流失速度驚人。專家認為,正由於土壤礦物質嚴重流失,導致食物缺乏礦物生命元素,造成人體元素失衡,從而導致今天的各種慢病井噴式高發。國內的鐵流失了40%,鈣流失了83%,鋅流失了81%,土壤當中的30多種生命需要的元素流失超過50%以上
事實上,兩度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卡爾·鮑林在上世紀就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我們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數問題都肇始於在礦物質匱乏的土地上栽種的糧食,以及吃這些糧食的動物。
總之土壤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壤中的物質不論是營養元素,還是汙染物質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人體健康,也因此土壤的健康與人類的癌症的發生息息相關。
科學家指出:我國癌症的發病率上升,與農藥、化肥、除草劑、轉基因、反季節,還有激素的用量上升有關。
那麼今天我們要講的海柳,則和這些有著微乎其微的密切關係!
在中國的南海中,盛產一種活千百萬年的生物,它滲水不腐,焚火不損,而且還很長壽,被稱為海底活化石--海柳。
海柳,形如陸地上絲柳,以吸盤與海底石頭相粘,採集很困難,加之其用途廣,因而視為海洋的珍寶。海柳形似樹木,故有海柳之稱。海柳是一種壽命可長達數萬年的海底灌木,屬海生植物鐵樹科,皆因它形似樹木,不少人以為海柳是海洋植物。其實,它是地道的海洋動物,屬於腔腸動物的鐵樹科,是珊瑚的一種,海柳木生長在地處亞熱帶和熱帶之間的海峽,以吸盤緊固的方式生長在海底礁石上,高可達5-6米,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幹粗枝密,葉片細長,酷似陸上的柳葉。木質堅韌耐腐,有 "鐵木"之稱。由於它們終生暗藏在海底,壽命可長達千年,故而又有"神木"之稱。更有趣的是,每當天快要下雨時,其表面顏色會變得暗淡無光,並分泌出微量的粘液,故有「小氣象臺」之稱。
海柳渾身是寶,用途廣泛。利用海柳的奇特形態,漂亮的色澤,細膩的木質等特點,通過剪枝、刨、磨、挫、鑽等工序,雕塑出各種精美玲瓏的菸斗、盆景、手鐲、茶杯、戒指、佛珠等藝術珍品,古時曾是帝王將相的高貴玩物。用海柳樹菸斗抽菸,會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有涼喉解熱,爽肺提神之感。
壽命長:海柳有"海底活化石"之稱,其壽命可長達千年甚至上萬年,海柳的生長是極其緩慢的,它是養不大的"千金",科學家測試證實,每年才長高5毫米,一株海柳長成1米高,起碼得200年時間。
耐腐蝕:海柳密度大、質硬,有"水滲不腐、火焚不損"的特點。故又有"海底神木"的尊稱。1958年,在東山島官路尾村古代金石巡簡司遺址附近發掘到一座宋代古墓。從陪葬品中發現有一些完好無損的、用海柳雕刻的手鐲、工夫茶具等陪葬品。據史料記載:官路尾村曾是宋朝末代少帝趙丙及左右丞相陸秀夫、陳宜中逃亡路過之地,因此稱為"官路尾"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可見海柳有多麼驚人的耐腐力。
藥用價值:
海柳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用海柳煲雞頭內服可止血,煮湯吃還治腰痛。海柳——柳珊瑚,含有柳珊瑚倍半萜;對其進行結構測定及藥理和藥效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其不含N元素,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還具有較好的降血壓、減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抗血管及迴腸的痙攣和耐缺氧作用。歷代本草如《唐本草》、《本草拾遺》、《本草綱目》和《海藥本草》等均有記載,某種種類和珊瑚、海蜇等至今在中醫臨床上,特別在福建、廣東沿海民間仍在廣泛使用,具有抗癌作用。
因為海柳生長緩慢,特別是活的海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活血料的海柳毛孔沒有堵塞,膠磨,變色快!),因而用海柳(尤其是活的海柳)製成的菸斗,價格往往較高。由於海柳連年來被過度採集,以致海柳越來越少,目前已頻臨絕跡,因而價值越來越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