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王太生 文學報
冬日讀宋畫,當然是一些宣紙泛黃的畫,感受大宋的冷和暖,神韻與色彩,畫裡有遠山、高樹、長亭,還有冷得瑟瑟發抖的小人物,在一條山道上踽踽獨行。
王太生/文
宣紙泛黃,是一種美。紙上人物、花卉、山水,泛黃的宣紙成就古畫之美。
冬日讀宋畫,當然是一些宣紙泛黃的畫,感受大宋的冷和暖,神韻與色彩,畫裡有遠山、高樹、長亭,還有冷得瑟瑟發抖的小人物,在一條山道上踽踽獨行。
下雪時,百姓生活怎樣?馬遠《曉雪山行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畫中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肩頭扛著的木棒上,挑著一隻捕獵到手的野山雞,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似乎還口鼻呼出白煙氣,讓人感到北方雪天寒氣逼人。
讀此畫,許多人想穿越到宋朝的山中去旅行,山裡的日子過得好慢啊!冬天,人懶洋洋的,趕驢山民指不定等這兩袋木炭馱到集市上賣,賣掉木炭和山雞,買回熟食、雜蔬,沽酒回家禦寒。宋朝的天氣,比現在冷多了。
《曉雪山行圖》[南宋]馬遠
快到了一歲將盡的季節,這時候,貨郎來了。李嵩《貨郎圖》上,一貨郎挑著一擔琳琅的貨物,在鄉村叫賣,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和荒涼。這是一個以季節謀稻粱的人,天冷了,大地蕭索,田裡和家裡沒有什麼事可做,農人角色轉換成貨郎,挑著擔子走村串巷。在古代做一個貨郎也蠻好的,職業自由,彈性大,遊走於在宋代的市井鄉野。畫家的貨郎畫得惟妙惟肖,有趣的是頭頂上還插著小玩具,陳列著小商品之類,透露出一種機靈。
宣紙泛黃,是時間的落葉在上面堆積,它真實反映了一段時期內的歷史風貌。
《貨郎圖》[南宋]李嵩
冬閒時,村民都在做些什麼?王居正《紡車圖》,一村婦懷抱嬰兒哺乳,身旁置放一架紡車,左手正搖紡輪,仿佛還能聽到機杼「嗡嗡」的轉動聲,感覺到空氣流動吹拂到臉上的呼呼聲。前面一老媼,面向村婦,慈祥安寧。村婦身後有一兒童,席地而坐,手中拿著杆,牽著一隻蟾蜍,活潑可愛。
兒童牽蟾蜍,喚起了我對童年玩具的記憶。那時做客鄉下,親戚捉一隻天牛,用棉線栓了,送給我玩。我牽著天牛左右戲之,沉浸在自然的美好裡。現在看來,童年用線栓昆蟲,把它們當玩具,這是從古至今,永恆不變的鄉村童事。
《紡車圖》(局部)[宋]王居正
宣紙,薄如蟬翼。宋畫裡的小人物,你認識幾個?劉松年《博古圖》,以山水為背景,突出描繪人物。松樹的主幹與枝條具老嫩之別,萬攢的松針更有一種茂盛感。在這種蔥鬱濃密的松林中,幾個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態各異,表情豐富。
人過中年,有淡出江湖的意味。馬遠《秋江漁隱圖》,一老頭兒懷抱木槳,蜷伏在船頭酣睡。爬到樹上睡,仰在石上睡,躺在草垛上睡,縮在船頭睡,這些都是隱逸於江湖的古代隱士,他們寄情於山水,不與誰爭,寵辱不驚。
《秋江漁隱圖》[南宋]馬遠
這是一種似睡非睡,人在閉目養神時會聽見什麼?他會聽到草木一秋在岸上曠野的簌簌天籟聲;一個母親喚兒回家吃飯的嚷嚷聲;一條魚躍出水面的潑刺聲,以及耳畔呼呼的風聲,潺潺的流水聲。
不吃嗟來之食,這是骨氣和氣節。李唐《採薇圖》描述殷商貴族伯夷、叔齊的故事。畫上,二人鬚髮蓬鬆,面容清瘦,目光堅定,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堅定不屈的表情,雙眉緊皺,表現出人物在特定的艱苦生活環境中所顯示出的堅強、剛韌的性格。
《採薇圖》[宋]李唐
宋畫是一個極致,以自然為師,對物象刻畫精工細緻,嚴謹求實,自由無羈,物我兩忘。有時候真想做一隻鳥,背負雲天,穿行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淡青色的天空,抑或棲枝在長江岸邊的雲山煙樹,水墨點染的米氏山水裡。
寧靜高遠,靜心肅穆,沒有一點燥氣。觀宋畫,讓人舒意、暢神,恍若走進溫潤鬱蓊的溫柔之境。
宣紙泛黃,即便上面一片空白,倘若遇到水氣的浸潤,也會濡染成一幅畫。
原標題:《冬日讀畫,泛黃宣紙上浸透了大宋的冷和暖》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