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馴鹿之鄉」的現代生活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行進在大興安嶺腹地,一片片白樺林、松樹林,一汪汪清泉、溪流掠過車窗,我們來到了有「中國冷極」之稱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汽車停在一排排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前,這裡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敖魯古雅,鄂語為「楊樹繁茂的地方」。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以飼養馴鹿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有「馴鹿之鄉」之稱。他們長年遊獵在大興安嶺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

  據我國唐代文獻記載,「鞠國之地有樹無草,但有地苔。無羊馬,使鹿牽車,可乘三四人。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俗聚木為屋。」這些古代的「使鹿部」繁衍下來,一直居住用樺樹和樹皮搭建的「撮羅子」,以阿爾泰語交際,沒有自己的文字,用「符號木刻記事」。

  三次搬遷結束漂泊生活

  「政府安排我們先後進行了3次大的搬遷定居,讓所有獵民免費入住,免費醫療,孩子們免費上學。」今年51歲的古香蓮告訴記者,她從小在山林長大,是黨培養成長起來的鄂溫克民族幹部,曾擔任敖魯古雅民族鄉鄉長,現在是根河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

  1957年,當時的額爾古納旗奇乾成立了鄂溫克民族鄉,開辦了供銷社、衛生院等。雖然使鹿鄂溫克人僅有136名,但國家仍撥款在烏啟羅夫蓋起了33座木刻楞(少數民族風格民居)讓他們定居。醫護人員發現70%的獵民患有結核病,33名兒童患有麻疹,全部免費給他們治癒。然而,只有少數幾戶獵民下山,大部分獵戶還是留在了山上放養馴鹿、狩獵。

  1965年,鄂溫克獵民人口增加到166人,馴鹿發展到956頭,國家徵求獵民對定居的意見,又在森林腹地苔蘚豐盛、狩獵與養鹿的活動中心——距離滿歸鎮17.5公裡的敖魯古雅河口建設了35座木刻楞,每戶獵戶都分得了一座。並在原有的「供銷社」基礎上成立了「民族貿易商店」,向獵民供應子彈和收購皮張,掀起了「鄂溫克獵民心向黨,四海為家狩獵忙」的熱潮。但主要還是老人、婦女、小孩居住在定居點,獵手們仍紛紛返回山林狩獵、放養馴鹿。

  2003年秋,根河市實施生態移民,在市近郊西烏尼氣亞河畔建設31棟北歐風格的褐色二層小木屋,讓放下獵槍的62戶獵民從260公裡外整體搬遷到根河市郊定居,每戶住房面積從55平方米增加到88平方米。從此,使鹿鄂溫克人結束了數千年來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

  新的聚居地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還建有職工辦公樓、鄂溫克馴鹿文化博物館、文化站、敬老院等。2008年,根河市黨委、政府又聘請芬蘭貝利集團對敖鄉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從民俗、旅遊和建築風格上體現「敖魯古雅風情、使鹿部落文化」特點,相繼投入資金近億元,實現了集中供熱、供水,社區、衛生所、電訊、有線電視及生活保障等服務設施齊全。

  馴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按人均水平來說,70年來我們使鹿鄂溫克是國內人數最少、受益最多的群體了。」鄉長戴光明告訴記者,目前鄂溫克獵民人數共有308人,馴鹿數量達1220頭。

  今年96歲的瑪力亞·索成為使鹿鄂溫克人「最後的酋長」。瑪力亞·索1921年出生在激流河畔,長年累月待在森林裡,從不下山。90多年過去了,很多事情在改變,但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條河。她說:「我離不開我的馴鹿啊!」

  「現在年輕人大都不願上山了。」瑪力亞·索的侄女索玉蘭擔憂馴鹿人越來越少,馴鹿難以為繼。她說:「沒有了馴鹿,就沒有了我們這個民族。」馴鹿吃樺樹葉、嫩草、節骨草,吃得最多的是苔蘚,被譽為「森林之舟」,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據有關資料顯示,全世界現有馴鹿約250多萬頭,飼養馴鹿的薩米人有7萬人,生活在瑞典、挪威、芬蘭和俄羅斯靠近北極的地區。薩米人以傳統或現代的方式飼養馴鹿,薩米人和馴鹿成為這些國家的文化符號之一,具有世界價值。

  2008年6月,敖魯古雅鄂溫克族5個獵民部落加入了國際馴鹿養殖者協會,成為這個國際民間組織最後的成員。2013年,第五屆世界馴鹿養殖者大會在根河召開,來自俄羅斯、加拿大、蒙古、芬蘭、挪威、瑞典等9個國家22個地區的代表、專家、學者200多人齊聚根河,共同探討世界馴鹿養殖者共同面臨的困難和機遇。

  全域旅遊提升幸福指數

  「我也開始『全域旅遊+』了。」今年46歲,自稱敖魯古雅使鹿部落「部落長」的鄂溫克族獵民古革軍說。他10歲開始打獵,一直打到2003年才放下獵槍,移居到根河,成為當地生態移民中從事馴鹿飼養的一員。4年後,他抓住機會在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家庭旅遊。賺到第一桶「金」後,一發不可收,又承包了「敖魯古雅使鹿部落」。

  我們溯溪而行,沿著一條木棧道通往森林深處,「撮羅子」星星一般散落在「原始部落」裡,二三十頭馴鹿在森林裡徜徉。「我家馴養了200多頭馴鹿。一頭馴鹿價值3萬至4萬元;我這部落裡一年接待遊客8萬多人次,門票20元、15元、10元不等。」穿著鄂溫克民族服飾的古革軍躊躇滿志。他說,2010年敖魯古雅使鹿文化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古革軍曾牽著馴鹿走進北京的保利劇院,走上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節目。慕名前來的媒體和遊人絡繹不絕。「馴鹿是大興安嶺的精靈,也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招財寶貝。」古革軍說。

  民俗館裡,一件件精美的樺樹皮手工藝品展現在人們面前。45歲的德木可麗是鄂溫克服飾製作的傳人。她在政府免費提供的40平方米商場裡與丈夫開起了手工藝品商店。遊客如織,她一邊用鹿皮為遊客製作吉祥物《太陽姑娘》,一邊跟記者聊天,「我這手工藝品有40多種,一年能賣個七八萬元」。

  「2007年,我們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的樺樹皮手工藝製作,被收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她說。

  這一切的背後,都有政府一直以來的強有力扶持。2006年5月,敖鄉政府拿出6萬元在「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建撮羅子、搭小木橋、整理林間小徑。創設項目還有品嘗鄂溫克風味美食、欣賞鄂溫克民族歌舞、與獵民同跳「篝火舞」等。

  據統計,敖鄉目前有50多戶發展家庭遊,37戶開設特產工藝品商店,11戶利用網絡經營旅遊產品。

  「鄂溫克獵民的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由1950年的79.7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00元,增長了233.38倍。目前,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大力發展馴鹿產業,建設馴鹿引種繁育中心和放牧點,努力使敖鄉馴鹿飼養規模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馴鹿飼養基地。讓馴鹿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升華。」副鄉長於蘭對記者說。

  說起現在的幸福指數,古革軍快人快語:「我們住房、看病、孩子上學都免費,還享受低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羅 霄)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淡定馴鹿不畏寒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獵民布冬霞邊拍著一頭馴鹿,邊給它餵豆餅。布冬霞是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鄉的獵民,她和族人們馴養著上千頭馴鹿。他們聚居在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現有戶籍人口290餘人。他們中的一些人至今依然保持使鹿等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馴鹿有「森林之舟」的美譽,主要分布於泛北極圈地區。它們習慣嚴寒,溫馴可愛。
  • 根河供電:使鹿之子古革軍:牽著馴鹿奔小康
    儘管已經是盛夏時節,在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的內蒙古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群山環抱的古革軍旅遊景點來此遊玩的遊客依舊人頭攢動一片歡聲笑語。  敖魯古雅鄉近年來由於依託少數民族地區獨特歷史文化、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民族風情,倍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提高了鄂溫克民族的收入,他們的特色文化成為了當地的「旅遊文化名片」。
  • 馴鹿部落帶「四不像」亮相呼和浩特
    【解說】在內蒙古自治區最北端的根河市敖魯古雅鄉,生活著中國三少民族之一的鄂溫克族。據了解,鄂溫克族分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三支。其中的雅庫特分支有一部分人至今仍保持著放養馴鹿,與鹿同居的習俗。被稱為「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
  • 【幸福花開新邊疆】放下獵槍走出山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奔小康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大興安嶺林海深處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以下簡稱「敖鄉」),生活著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鄂溫克族。他們飼養著我國僅有的1200餘頭馴鹿,因此被稱為「使鹿部落」。20世紀50年代以前,鄂溫克獵民仍保持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著用木桿和樺樹皮搭建的「撮羅子」,冬不防寒,夏不避雨,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 2021第一次旅行,去鮮為人知的內蒙古,這裡的北國風光超出你想像
    以至於現在這個部落的人越來越少,都到城市生活打拼,也許有一天會消失。他們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靠打獵和飼養馴鹿生活,而成為我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原生態的環境下,自由散養的馴鹿,搭配上皚皚白雪,讓我們感覺走進了童話森林裡。為什麼敖魯古雅人會養馴鹿呢?起初是拿馴鹿作為運輸工具,你一定想像不到一頭馴鹿可以負重35公斤左右,每小時可以行走5公裡。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唯一的馴鹿之鄉,遊客慕名而來
    說到敖魯古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居住的部落,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根河西郊,是鄂溫克族最遠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地方。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始建於2003年以後,300多年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過去一直靠在大興安嶺深山放牧馴鹿和打獵為主要經濟來源,以遊獵而聞名。
  • 馴鹿,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森林之舟
    根據挪威馴鹿牧養者大會的統計估算,全世界的馴鹿大約500萬頭,野生的大概300萬頭,馴養的200萬頭,由9個國家近30個民族的約10萬人在牧養馴鹿,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而我國的馴鹿分布僅見於大興安嶺西北坡,位於內蒙古根河敖魯古雅的鄂溫克獵民是目前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馴鹿,鄂溫克語叫「aolen」(音譯:澳倫)。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克人和馴鹿的安逸生活
    400年前的貝加爾湖,鄂溫克人首領帶著族人和馴鹿,經歷萬水千山的跋涉,來到了大興安嶺的西北坡定居,根河的布冬霞部落,馴養著一百多頭馴鹿,伴隨著叮噹悅耳的鈴聲,可愛的馴鹿在草地上自由的生活著,看著它們呆萌的小眼神,感覺心都被萌化了。
  • 聖誕老人的馴鹿,你知道中國哪裡有嗎?
    但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才得知,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群「精靈神獸」,並不是西方專屬,在我們中國的北方密林中,也有一個飼養、使用馴鹿的地方,這就是大興安嶺密林中的「敖魯古雅」,一個被稱為「中國馴鹿之鄉」的地方。
  • 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馴鹿之鄉;呼倫貝爾最美周邊遊
    馴鹿,身體長約1—2.2米,雌雄皆有角,體表長滿輕盈且極為抗寒的毛皮,壽命可達20年。 主要分布於環北極地區,包括歐亞大陸、北美洲北部,以及一些大型島嶼。 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沿途風景美不勝收,移步換景,堪稱內蒙古最美的草原及溼地天路。 無論自駕,還是騎行,都是車行路上,人在畫中!G332國道旁,牛羊滿山坡,不見放牛郎。馬兒啊,你慢些走! 奔馳的駿馬,也有休閒的時光。 忙碌的人們,端午小假歇歇吧!騎行近40公裡的山路,長坡起伏,延綿不絕,堪比浙閩交界的蒼南至福鼎段,極具挑戰性,3個半小時完成。
  • 瞭望|內蒙古「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走向小康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通過生態移民、旅遊轉型和文化傳承,「三少民族」下山定居,過上現代生活,與各民族攜手前行奔小康,實現歷史性跨越。
  • 不怕冷、眼神好、像狗子……馴鹿還有啥不為人知的特點?
    反光膜可以將微弱光線反射到視網膜上,這極大地提高馴鹿的夜視能力。在北境之地的漫長極夜中,馴鹿靠著反光膜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敵和尋找食物。中國沒有聖誕老人的傳說,所以沒有馴鹿分布中國地大物博,應該有馴鹿分布這道選擇題,你會做嗎?答案是,我國還真的有馴鹿分布,內蒙古根河市是中國境內唯一能找到馴鹿的地方,在這裡生活著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鄂溫克族。鄂溫克人世代飼養馴鹿,過著遊獵生活,因此又被叫作「使鹿部落」。
  • 馴鹿 神秘的高寒『林海之舟』
    後來,這個起源於北歐的習俗也漸漸流傳到世界各地,馴鹿也被披上了一層童話式的神秘色彩。但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馴鹿拉雪橇呢?屬「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馴鹿屬」的馴鹿是怎樣的一種生物?它們的生存現狀如何?在我國北方,還生活著唯一一支「使鹿部落」,他們與馴鹿之間發生了哪些感人故事?我國馴鹿所生活的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是一片怎樣的奇妙之地?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的《自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