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是馬科馬屬的一種草食性動物。馬的祖先始祖馬最早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適應了草原生活,從此馬便開始以乾草為食,生活於草原之上。馬在世界發展進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自從開始被馴化、開始走進家庭,馬以其聰明、機警、忠誠漸漸成為了人類的「密友」。馬曾為社會生產力的推進以及國家的建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與人類一同譜寫了豐偉可歌的篇章。
從原始的農耕役用、到後來的戰爭、挽用,一直到慢慢轉向農用、休閒騎乘,馬的用途發生了轉變。世界上有許優秀的馬匹種類,除了引入的外國品種,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繁育培養,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種,品種眾多的馬躍動在草原、山區、農村、牧場等廣闊的國土上,成為點綴大美河山的精靈。
三河馬
三河馬產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三河地區和濱州鐵路沿線一帶,有「呼倫貝爾精靈」之稱。呼倫貝爾盟早在千餘年以前即為良馬產區。遠在隋唐以前,該地原系遊牧民族的室韋國境。《北史·室韋列傳》載有:「氣候嚴寒,雪深沒馬,冬則入山,居土穴,牛畜多凍死。」《遼史》還指出,室韋良馬獻給遼代王朝。清朝《黑龍江外紀》卷八稱:呼倫貝爾「產馬骨骼不甚高大,多力善騁」。

三河馬是我國優良的乘挽兼用型培育品種,它有著外貌清秀 、體質結實、動作靈敏、性情溫順、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遺傳性穩定、耐寒耐粗飼、抗病力強等優質特點。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由頓河馬與哈薩克馬雜交繁育而來的伊犁馬,集頓河馬與哈薩克馬的優秀基因於一體。頓河馬原產於蘇聯的頓河草原,我國將其引入改良哈薩克馬,培育伊犁馬。據《中國馬驢品種志》記載,頓河馬適應性較好,耐粗放飼養管理,尤其在草原區表現良好,戀膘性好,發病率較低;性活動較規律,受胎率在90%以上;騎乘速度和持久力較好;遺傳性穩定,雜種馬對頓河馬特徵的遺傳性,特別是毛色表現得比較明顯,尻和後肢發育良好。哈薩克馬歷史悠久、遺傳性穩定、體型中等、體質結實、氣質靈敏、速力較快、持久力強、適於山路騎乘,並有較好的產肉和泌乳性能。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品種之一。早在4~5千年前,我國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馬匹。《漢書·匈奴傳》記載》:堯舜以前「居乎北邊,隨水草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牛馬羊」。

它長期繁育在我國北方的高寒地帶,具有抗嚴寒、耐粗飼、持久力和適應性強等優點。是我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地方品種,在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體質粗糙結實、體格中等大、體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頭較粗重、直頭或微半兔頭、額寬平、鼻孔大、嘴頭粗;前胸豐滿、背腰平直而略長、腹大而充實、四肢短粗、肌腱發育良好。
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蒙古馬分布廣、影響大,它的血液滲透到國內外許多馬種,作為馬種遺傳資源,蒙古馬有著重要的保種價值。
關中馬
關中馬產於陝西省號稱「八百裡秦川」的關中渭河平原。關中是我國古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悠久的養馬歷史。當地人民歷來重視大家畜的選育和飼養管理,著名的秦川牛和關中驢等優良品種就是在這裡育成的。關中馬保持了本地馬耐粗飼和適應性強的優點,能很好地適應當地自然氣候和飼養管理條件,在與本地馬同樣飼養和使役情況下,能較好地保持膘度,且生長發育和繁殖性能均良好。

關中馬體質結實、結構良好、稟性溫馴、有悍威;頭中等大、乾燥清秀、耳豎立; 頸長中等、斜度適中、頸礎高;體軀舒展粗實、背腰平直、多正尻、斜度適中; 肩斜長、四肢端正、關節發育良好、肌腱明顯、蹄質堅韌、無距毛或距毛很少;毛色以慄、騮毛為主。
關中馬是我國培育的挽乘兼用品種,類型明顯,群體基本一致,適應性強,並具有易於飼養、運步輕快、力速兼備等特點。一匹關中馬的役力相當一匹半本地馬。遺傳性穩定,種用價值好,適於農耕和運輸。